中國市場在售汽車機油,各個品牌產品都採用了幾類基礎油?哪個品牌採用的基礎油最好?

劍門蜀炮



說到汽車機油的基礎油,現在使用比較多的有二類加氫裂解礦物油,我們平時使用的礦物油無論什麼品牌都是這個基礎油加工的。好一點的就是三類合成基礎油,這裡包含比較多,都是三類合成基礎油但工藝和原料有一定差別。
三類合成基礎油

從合成技術上來說有,VHVI,XHVI, GTL, XTL這麼幾種工藝,殼牌使用的是XHVI和GTL的合成技術,嘉實多和很多品牌使用的都是VHVI,XTL是福斯的合成技術。使用三類合成基礎油的機油雖然也叫全合成機油,但性能和真正的PAO四類基礎油還是有差別的,特別是低溫流動性和長效性方面沒有PAO四類基礎油好。
PAO四類基礎油
使用的是烯類通過合成技術加工的,又叫聚a烯烴合成技術,是高端全合成機油使用比較多的基礎油。比較有代表性的品牌就是美孚,出光,力魔高端系列,諾為,海灣愛信等品牌。
從成本來說PAO四類基礎油要大大高於三類合成基礎油,為了降低成本各個品牌都是使用PAO+三類基礎油的配方,這樣在保證潤滑效果的同時又能降低成本。不過現在使用PAO基礎油的品牌不是很多了,大部分品牌都是直接使用三類合成基礎油來加工全合成機油的,這樣成本更低,比如殼牌最高端的極淨超凡喜力也就是GTL的基礎油,嘉實多極護也就是VHVI的基礎油。
雖然三類合成基礎油性能接近於PAO,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用過美孚一號和嘉實多極護以後你就會有感覺,美孚明顯加速性更好,使用壽命更長,衰減比嘉實多極護要晚很多,這是PAO基礎油的一個優勢。不過PAO基礎油噪音比三類基礎油略大點,這是它的一個缺點。

除了三類和四類基礎油之外還有一個是五類酯類基礎油,五類酯類基礎油是使用動植物油脂合成加工的,酯類基礎油有著優異的潤滑效果,特別是在高溫條件下潤滑效果更好。但酯類基礎油也有不少缺點,比如低溫流動性不行,抗氧化能力差是酯類基礎油的劣勢,所以五類酯類基礎油大多用於賽車領馭,因為賽車發動機轉速很高,酯類全合成機油可以提供更好的潤滑保護,而且賽車基本上一場比賽結束就換油了,不需要考慮抗氧化能力的問題。由於抗氧化能力有限,低溫流動性差所以酯類全合成機油對於民用車來說並不太合適,用不了多久就會衰減的比較厲害。一般我們使用的酯類全合成機油都是採用酯類+PAO的配方調配的,這樣既可以提高機油的使用壽命和低溫流動性,又能增加機油高溫高轉速下的潤滑效果,是一舉兩得的方式。


售後服務技術總監


我來說下對三大牌基礎油的研究:

先說下GTL,GTL是天然氣制油,只有6%的產能用於潤滑油。性能介於三類油和4類之間,粘度指數和蒸發率甚至比4類高,主要傾點比4類差的比較多,和三類油差不多。GTL的產能,主要在美孚和殼牌。

殼牌:殼牌應該是GTL+二類油(或者是精煉程度很差的三類油)。安靜,清靜好,流動性差,高轉表現比較差,長效差,其實就是礦物油的特點。對於不怎麼上高轉,市區擁堵短途駕駛的人群來說,這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基於國情來說,殼牌作為超級優質礦物油在國內確實是迎合了這一最大消費群體。

嘉實多:嘉實多是PAO+精煉三類油。沒發現BP有GTL的產能,嘉實多的一些油其實PAO含量不低的,GTL對於降低傾點沒什麼幫助的,但是損失了粘附性,對於德系一些強調密封性和高溫油膜的機頭,嘉實多是一個非常均衡的選擇。

重點說下美孚:

美孚應該是PAO+GTL,還在不斷增加GTL的使用,基礎油的最長效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在於粘附性最差,抗單次剪切的能力最弱,相同最大扭矩轉速,有的在3000R,有的在6000R,單次剪切強度差別很大的。但是高轉速後,流動性最好,滲透補充能力強,最不容易不會出現刷不過來的情況,適合高轉發動機。美孚的機油鉬和硼含量都比較高,硼的作用不是很清楚,好像減摩清淨的作用都有,添加劑中減摩和抗磨的界限本身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減摩應該是比較依賴有機鉬的,有機鉬需要時間在高溫高壓下反應生成二硫化鉬才是有效的減摩成分。美孚的第一鍋油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形成足夠的二硫化鉬。

我個人的解決方案是在美孚0W40FS的上一鍋油加入力魔二硫化鉬,我可不想沒幾千公里就給剪切成30油了,現在才開了500多公里,目前很好,還需要看後續效果。


不喜歡迎來噴,大家在互噴中進步,斷斷續續上油壇兩年多了,學習到很多東西。希望大家瞭解自己的發動機,選擇合適的機油和添加劑。

GTL工藝生產的軟蠟,通過加氫裂化—加氫蠟異構—加氫精制 產出基礎油

三類+基礎油成本比PAO等合成基礎油低20%-30%

PAO Poly Alpha Olefin 聚阿爾法烯烴

三類油:嘉實多VHVI、殼牌XHVI、美孚UHVI、雪佛龍1D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