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別把恐嚇當教育,我們失去的將會是孩子的信賴和親密。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幾天帶著女兒去遊樂場玩,快到晚飯時間了,小朋友們還是捨不得走。

家長們使出渾身解數,有的好言相勸,有的大喊大叫,有的絮絮叨叨想把孩子哄回家吃飯,效果都不是很好。

這時一位媽媽淡定地開口:「李豆豆,我數到3,立刻站在我面前跟我回家!」沒想到的是,那個小朋友在數到2的時候,就已經站到了媽媽面前。

很多家長驚歎,這招太好用了,我也要試試!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我的腦海中卻一直閃現著當時的畫面:那個小男孩急忙跑到媽媽面前,站得筆直,雙手緊緊貼在褲子上,像是在站軍姿,清澈的眼睛裡,含有一絲絲恐懼。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不用打,不用罵,為什麼「數到3」這麼簡單一句話,威力這麼大?

因為在計數的過程中,孩子的精神一點點地緊繃,他不知道媽媽接下來會如何處置他,只好乖乖服從。

我們都有過跑步之前裁判數123的體驗。那個時刻,我們精神緊繃,我們緊張裁判語氣的嚴肅,緊張123之後的結果。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孩子面對「123」的時候,心情是一樣的。

孩子真正怕的,當然不是這3個數字,他們怕的,是媽媽馬上要發火的語氣,是這數字之後的懲罰。

這3個數字是權威,是服從,是命令,是強制。

除了「數到3」的方式,很多威脅的話比如「再不過來我就不要你了」「再不乖就讓收廢品的把你收走」「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都會有同樣的「效果」。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小S就曾驕傲地說:「我不打小孩,也不做大呼小叫的媽媽,而是有一種另類但是很管事的方法,就是我很會編故事騙小孩,例如不乖就會被車碾過,或是被電死,不然就是被火燒之類的。」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被如此殘忍對待,更不知道自己其他的行為,會不會引發這些可怕的事。

被威脅的孩子,何其無辜啊!

可這一次次的威脅,對孩子建立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建立規則意識,都是有害無利的。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長此以往,孩子會一直生活在不安中,對家長的愛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教育方式,看起來立竿見影,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個執行命令的孩子,內心又是怎樣的掙扎呢?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愛嚇唬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之類的話?

有一個回答說:我被這種方式嚇到不敢關燈睡覺,門要開著,聽著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才能睡著。起床看不到爸爸媽媽就哭,哭到睡著醒來還沒見人繼續哭。

因為爸爸嚇唬我說,不乖的話第二天把我扔到老家。回想起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不乖,只是在害怕,怕爸爸把我扔掉,扔在一個陌生的地方。

直到現在,我也很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孩子真的很敏感,有時候你以為無足輕重的小事情,在孩子心理就是一輩子的陰影。

也許有的孩子比較幸運,沒有留下一生的陰影,可他們也許是懂得了那些嚇唬的話是假的,數完3個數之後,什麼也不會發生,媽媽不會扔掉他,他不會被馬桶沖走,也不好有怪獸要吃他。

但是父母的威信,也隨之消失了。

早教專家林怡在《別以為你會愛孩子》中說:客觀衡量一下,我們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對我們的愛,是那麼的不對等。只有當他們是我們心中的小天使的時候,我們才會視他們如寶貝,否則就會變臉。

有時候,我們真的不如孩子。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教育孩子的路有無數條,而恐嚇威脅,無疑是最愚蠢的一條。

《長襪子皮皮》作者林格倫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想要「堅定而友善」的正面管教,可以從改變自己改變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兩方面入手。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首先要承認自己存在壞情緒,並且它會失控。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也就是說,人類情緒的失控往往不是由於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是其他事情,比如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耐心喪失、血槽近空,遇到孩子不乖的時候,直接發洩了出來。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那麼,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會惡化,會升級後,我們就要想辦法化解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喪偶的媽媽,意外得到一筆獎金,由於生活拮据, 她要算計每一分錢怎麼花。到了商場後,她想到自己長期以來的壓抑,將要崩潰了。

這時,她走進一家服裝店,買了一雙絲襪,一雙高跟鞋,吃了一頓西餐,安靜的看了一本雜誌……那天下午她回家時,覺得自己輕鬆多了。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那一雙鞋,一頓飯,就是她壓抑的發洩口。我們每一位媽媽都需要這樣的出口,接納自己的壞情緒,讓它釋放出去,而不是發洩在孩子身上。

每天在自己易怒的時間點提醒自己一下,或者在情緒不好之前允許自己放縱一下,吃個甜品,喝杯咖啡,儘可能以一個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孩子。

畢竟,我們生氣的時候,想的那些「這孩子這樣下去還了得」並不會發生。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當孩子「不乖」我們忍不住要威脅恐嚇,數「1、2、3」的時候,不妨找到他們「不乖」的具體原因。

孩子真的是很單純的「物種」,他們的行為都是內心世界的表徵。

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不願意去睡覺,但是他們也許想的是:好想和爸爸媽媽再玩一會兒;我一點兒都不困;新買的玩具讓我很興奮,不想睡覺;我有點害怕黑暗,會不會有怪獸……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當我們站在孩子內心的視角去審視時,很多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問題的解決也是如此,解決問題的方案不是預定好的,而是我們與孩子的心相互碰撞的結果,這種走入孩子的內心而自然產生的解決方案,才是智慧的、靈活的。

在一個綜藝節目中,包文婧想盡辦法想讓餃子吃飯,可是餃子怎麼也不肯。張歆藝無意間說了一句「小豬佩奇也是這麼吃的」,餃子立刻吃了起來。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的確,如果包文婧說一句「我數到3,你立刻給我吃下去」餃子也許也會吃掉,但是對於親密關係的維護,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更重要的是,威脅孩子或許短期內非常有效,但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依賴感和安全感,反而容易產生叛逆和迎合兩種扭曲的相處方式。

溫和的方式,也許見效沒那麼快,但對於孩子心理的長遠發展,卻是有益的。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去年春運期間,陳可辛導演《三分鐘》戳到無數人的淚點。

短片講述的是發生在車站的故事,一位媽媽是一位乘務員,工作在南寧到哈爾濱,中國最長的一條鐵路線,一次出行,就要6天的時期。這6天,就錯過了與孩子過年。

孩子非常想念媽媽,於是一家人決定在火車停靠在老家站臺的3分鐘,讓媽媽與孩子見一面。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火車到站,媽媽維持秩序,讓乘客先下後上,所有人都上車後,還剩下兩分鐘。媽媽抱著孩子,千言萬語都化成了淚水。

這時,兒子卻大聲地背起了乘法口訣:「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媽媽想起,自己曾經跟兒子說:「如果你今年不會背,就沒辦法在媽媽工作的小鎮上學,就看不見媽媽了……」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這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對媽媽的愛,以及他對失去愛的恐懼。

在孩子心中,比起將會收到的懲罰,被拋棄的恐懼更可怕,「1、2、3」就聽話的孩子,比你想象得更愛你。

「我數到3」這句話,不是不能對孩子說,而是要說對地方。

就像電影《弱點》裡,每當有壞事發生的時候,媽媽總會告訴:「奧赫,閉上眼睛。然後我數到3,睜開你的眼睛,過去已經過去,世界一片美好。」


你常說的這三個字,比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更大


這句話,這3個數字給了奧赫無盡的動力,即使生活是艱難的,可是奧赫卻對世界充滿了善意。

這才是「我數到3」的正確使用姿勢。

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