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刺梨猕猴桃长成“摇钱树”

贵州六盘水市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9%,刺梨、猕猴桃成为生态治理的“生态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六盘水:刺梨猕猴桃长成“摇钱树”

海坪千户彝寨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重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有建筑671栋,居民1006户,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山寨依山傍水,以土墙、茅草屋顶、图腾造型等传统建筑风格,凸显彝族民族文化。千户彝寨形成了旅游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良性互动的格局。本报记者 王军善 摄

□ 本报记者 王军善 曾 平

2018年12月5日,记者从贵阳驱车前往六盘水,贵阳晨雾弥漫,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天已放晴,蓝天白云,万峰环绕,恍若桂林。万山丛中,高桥飞架,沿着高速,一路穿越,令人兴奋。中午到达六盘水市钟山区,艳阳高照,温暖舒适。

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六盘水煤炭探明储量221亿吨,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有“江南煤都”之称。2018年六盘水森林覆盖率达到59%,鸟类超过300种,夏季平均气温19℃,“中国凉都”叫响全国。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六盘水市探索出了一条从“江南煤都”到“生态凉都”的发展新路。

“三变”壮大猕猴桃产业

2018年12月5日下午2点,记者驱车前往水城县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润永恒猕猴桃园。一路阳光明媚,青山秀丽,农户民居大都是二层小楼。经过一个小时,来到山上的基地,搭架非常整齐,架子是一种新型材料,猕猴桃顺着架子生长。山上光照强烈,虽是冬季,记者热得只穿一件外衣。记者参观了长廊两边的展板,一个小屋里面有许多LED屏在一起,可以随时了解各个田块的情况,每亩地都有物联网探头,随时将情况汇总。

六盘水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水城是“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水城红心猕猴桃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由米箩核心区和猴场特色示范区组成,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的发源地,2017年经农业部和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记者了解到,基地第二工区总面积1620亩,涉及203户711人,其中贫困户41户127人,共有固定管理人员5人,平时每天可解决25人务工,每年通过“三变”可带动30户96名贫困群众脱贫。一是采取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获得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即第1个五年公司给入股农户每亩600元的固定分红;第2个五年、第3个五年、第4个五年,公司除固定分红外还分别给入股农户700元、1300元、1900元收益分红。二是采取农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获得所管理地块纯利润的30%股权分红。

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调研员刘德彬介绍,六盘水通过“三变”+猕猴桃产业+扶贫、“三变”+猕猴桃产业+乡村旅游等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基地18.18万亩,形成了米箩等6个万亩猕猴桃基地和勺米至猴场百里猕猴桃产业带。到2022年,六盘水将建成10个猕猴桃产业园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五个统一”要求,打造出100亿元产值和100万人就业规模的全产业链集群。

旅游带动易地扶贫就业

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位于六盘水市区南郊,由野鸡坪高原户外运动基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海坪彝族特色旅游度假小镇三个景点组成。记者参观了海坪千户彝寨和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千户彝寨是水城县重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有建筑671栋,居民1006户,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山寨依山傍水,以土墙、茅草屋顶、图腾造型等传统建筑风格,凸显彝族民族文化。整个寨子按照彝族历史事件“六组分支”为组团进行规划建设,再现彝族的发展历史。寨内民居都兼具民宿、度假、商品经营的综合功能,居住其中,可以真切体验彝族同胞的民风民俗。千户彝寨形成了旅游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良性互动的格局。

管委会主任王声隆介绍,目前,野玉海建成有全国最大的火把广场、全国最大的彝族始祖希慕遮塑像、以及贵州第一个千户彝寨,还有彝风特色的太阳历广场、支格阿鲁广场等彝族文化类建筑;有7.9公里的木栈道玉海天梯及几十条森林游览石板路供健身游览;有夏季滑草、冬季滑雪的玉舍雪山滑雪场;有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的“世界最大鞭陀文化博物馆”、西南地区最大的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九重宫、海坪红色藏品馆三个展馆。

记者2018年12月6日早上来到水城河,清水流淌,水草摇摆,贯穿市区,已成为市民休闲、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六盘水水利开发投资公司总工程师王光鹏告诉记者,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包括防洪、治污、截污、清淤、生态补水及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工程对沿河直排污水全部收集,构建中水回用系统。按“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慢行步道、滨水步道、马拉松跑道,实施绿化、河道栏杆、照明等景观工程,景观工程充分结合生态健康文化、历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分区进行建设。

全产业链做强刺梨产业

“世界刺梨看贵州,贵州刺梨看盘州。”2018年12月6日下午,记者沿水盘高速驱车到达盘州市,盘州是贵州西大门,西出胜境关就是云南曲靖,沪昆高速、沪昆高铁均从盘州经过。下高速后山路弯弯,来到了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天富刺梨基地。观景台在山顶上,长廊围成一圈,放满展板。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座座山坡,梯田层层,种满刺梨。

盘关镇副镇长浦绍流告诉记者,天富基地是三个10,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之一。记者来到刺梨田中,尽管过了采摘季节,还有一些晚熟的刺梨在树上,外表金黄,长满细刺,当场品尝,味道独特。

记者下山后直奔贵州宏财刺梨产研中心,参观了生产线,贵州宏财聚农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周文告诉记者,一期投资5亿元,许多设备从德国进口。展厅产品琳琅满目,包装精美。记者品尝了刺梨汁、刺梨片,刺力王瓶装饮料248毫升售价6元,还有100毫升小瓶刺梨浆,售价30多元。

周文告诉记者,刺梨维生素C含量极高,是苹果的500倍、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具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

随后记者来到了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公司刺梨产研中心,董事长陈林从2007年开始就从事刺梨种植,公司成立于2011年。现在年产值8000多万元,一年要用4万吨刺梨,除公司种植小部分外,都是收购村民种的,带动了百姓致富。

刘德彬告诉记者,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已超100万亩,实施范围覆盖了六枝、盘州、水城的62个乡镇,打造3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21个,5000亩以上连片示范基地10个,10,000亩以上示范基地3个,分别是盘州市的天富刺梨基地、刘官刺梨基地、胜境刺梨基地。

盘州生态文明建设局副局长朱昌平告诉记者,六盘水以全产业链的思路发展刺梨产业,完善刺梨的产、供、销等各个产业发展环节,培育刺梨深加工企业,生产刺梨原汁、刺梨果脯、刺梨饮料等产品。

目前,贵州宏财公司成立了中国刺梨产业研究院,研发刺梨食用品、护肤品、保健品、药用品系列产品30种,上市销售5种。

刘德彬告诉记者,六盘水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的“中国野生刺梨之乡”。2014年9月,盘州刺梨果脯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9月,盘州刺梨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出口刺梨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刺梨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进入第一批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名单。

如今,刺梨遍布凉都大地,已成为生态治理的“生态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与会专家建议,要尽快消除基于垄断地位的薪酬分配不公。要区分干部身份和职业经理人身份,对职业经理人提供市场化待遇。要加快消除对编制外人员的待遇歧视,统一实行市场化薪酬制度。

在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方面,专家建议要分类管理,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可参照机关管理。而对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特别是属于生产型服务机构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放松工资总额管理,进一步强化绩效激励来促进创新,同时推进人事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改革,解决“大锅饭”问题。

研讨会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1977年至1978年间,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远,联系了冯兰瑞、吴敬琏、周叔莲等4人,牵头组织召开了6次按劳分配讨论会,提出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重新确立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这对我国工资及相关制度改革影响十分深远,为我国朝着具有更大激励效应的市场经济制度迈进打下了基础。

从改革历程来看,当年的6次讨论会具有历史性意义。按照吴敬琏的评价,在经济理论界,没有什么命题比“按劳分配”更直观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年的6次讨论会把确立按劳分配原则作为突破口,在经济理论界发起了一场“突击战”,在思想上突破了“两个凡是”,打破了当时万马齐喑的状态,为日后的思想大解放吹响了号角。

在这6次讨论会的直接推动下,按劳分配基本原则得以确立,工资制度恢复了,劳动积极性被普遍调动起来,既解决了平均主义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为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同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起到了“突破口”的作用。

在王昌林看来,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经济研究所组织召开此次研讨会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纪念、致敬40年前召开的6次按劳分配讨论会,重温会议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更好地思考下一步改革开放要做的工作。二是当前讨论国企和科研单位工资制度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没有科学合理的工资薪酬制度,人的积极性就不能有效调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就不高。对国企和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来说,束缚太多、激励不足的问题突出,创新受到抑制。因而,这次研讨会也是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症结,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