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環境公益訴訟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2018年5月以來,省委書記婁勤儉多次強調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問題。他明確提出,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要堅持司法為民,要緊盯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社會關切、群眾關注的重點領域,加大公益訴訟辦案力度。

2018年10月22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討論通過《關於支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

前不久,《群眾》刊發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劉華的文章《環境公益訴訟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

刘华:环境公益诉讼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提起公益訴訟大有可為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2015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江蘇等13個省市開展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三年多來,江蘇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道路上“破冰”前行,探索司法保護公益的“江蘇樣本”。

共辦理訴前程序案件6664件、提起公益訴訟329件,分別佔全國案件總數的15.7%和17.3%,提起訴訟數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提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73件,督促清理固體廢物29萬餘噸,索賠環境資源損害賠償金等費用5.8億餘元,促進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

公益訴訟推進綠色發展仍肩負重任,大有可為。從長期來看,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從近期來看,水、土壤、空氣等問題依然較多,黨中央提出打好“三大攻堅戰”,省委專門制定《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檢察機關要積極履職、貢獻作為。

從我省省情來看,江蘇位於長江中下游,佔2800多公里長江干線航道的15%,生產生活用水的80%源自長江。保護長江生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江蘇來說至關重要。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掛牌督辦35起破壞長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其中江蘇有7起。

改變傳統辦案模式主動出擊

長期以來,傳統的民事行政法律監督主要依靠當事人申請啟動,檢察機關自行依職權啟動的較少。公益訴訟作為一項新增職能,人民群眾尚缺乏瞭解,需要加大宣傳,動員群眾參與。同時,公益損害危及群眾切身利益,如不及時處理,可能造成損害擴大或難以修復等問題,引發群眾不滿。這就要求檢察機關改變民事行政監督“坐堂辦案、等米下鍋”的傳統辦案模式,主動出擊,積極作為。

★主動繪製“環境地圖”

檢察機關作為“正義之眼”,要善於做黨委政府的眼睛,及時發現並通報重大環境汙染問題,這既是公益訴訟履職的要求,也能幫助相關行政部門及時整改,避免重大環境責任事故的發生。

通過組織檢察干警日常走訪、開展定期不定期巡查等方式,加強對轄區內山水林田湖草底數、汙染源、危險源情況的瞭解,繪製“環境地圖”,主動向地方黨委提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檢察方案。

★主動收集線索

在傳統的12309舉報電話受理群眾舉報公益損害的同時,全面推廣建成“公益眼”“隨手拍”等移動實時在線舉報平臺,便於公眾積極參與。

建立公益損害巡查制度,聘請專業人士以及汙染區群眾等擔任公益損害觀察員,發揮網格員的作用,拓寬線索發現路徑。

加快公益訴訟線索平臺建設,為線索的綜合分析研判夯實基礎。加強與監察委的協作配合,建立線索雙向移送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維護公益的合力。

★主動調查取證

強化與公安機關以及生態環境等行政執法部門的聯動,建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環境損害調查機制,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共同開展現場勘查等調查工作。通過詢問證人、現場勘查、暗中走訪等方式進行明察暗訪,聽取群眾意見,調查環境受損第一手資料。

強化科技引領,積極探索運用便攜式汙染檢測設備、無人機航拍,藉助衛星遙感等新技術進行調查,獲取、保全技術性證據,提高線索比對和取證固證水平。

★敢於亮劍

對查實的環境公益損害,依法履行訴前程序,建議有關公益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或向有關行政機關發出督促履職的檢察建議。

對沒有公益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提出賠償損失等請求。對有關行政機關怠於履職或未依法履職的,堅決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訴請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

用好這一手段實現共贏

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既是督促之訴,也是協同之訴。對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工作,尤其要找準切入點,運用好公益訴訟監督手段,在推動問題解決上謀得共識、形成合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效果。

★主動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

聚焦黨委政府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及其他環境突出問題,積極開展公益訴訟調查和監督工作,以法治的手段推動有關難題解決。

射陽縣檢察院針對當地近百家畜禽養殖場10多年來持續排汙、嚴重影響群眾生活環境的突出問題,依法向3個行政執法部門發出督促履職建議書,推動開展專項治理,清理汙臭河溝125條,整治受汙耕地600多畝,受到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好評。

★充分發揮訴前程序作用

牢牢把握“訴訟不是目的、維護公益才是目的”的價值目標,將工作的重點放在訴前督促整改環節,督促行政機關履職。通過發出檢察建議、約談、走訪、訴前圓桌會議、訴訟風險提示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整改糾錯,全面履行法定職責。

三年來,全省檢察機關共向行政機關發出督促履職檢察建議6577件,各地政府職能部門積極整改、主動履職,訴前整改率從2016年的69%上升到目前的93.4%。

★推動行政機關堵塞漏洞

通過公益訴訟案件辦理,主動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聯繫,使行政執法部門充分理解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對於推動問題解決、促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全面、正確、及時地履行監管職責。

對於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發現的普遍性行政違法問題,注重源頭治理,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完善行政執法工作規程。

環境公益保護不能僅靠檢察機關

環境公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僅僅依靠檢察機關,需要凝聚社會共識、藉助各方力量。

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與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的協作機制。認真落實省檢察院與省生態環境廳簽訂的《關於加強環境保護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協作配合的意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聯動執法、提前介入、聯合調查等工作機制;建設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立足“江蘇省危險廢物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等平臺,建立危險廢物信息共享機制;建立人員互派跟班學習、聯合培訓調研掛職鍛鍊制度,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探索建立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相銜接機制。檢察機關對發現的生態環境公益損害案件,擬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依法公告,有關組織及省、設區市政府如不提起訴訟,檢察機關依法提起訴訟。對省、設區市政府啟動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同級檢察院可派員列席磋商活動;對磋商不成的省、設區市政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檢察院可通過提供法律諮詢、協助調查取證、出具書面意見等方式支持起訴。

推動完善鑑定評估機制。推動司法鑑定主管部門加強對適格鑑定評估機構的培育和規範管理,擴充鑑定機構名錄,滿足公益訴訟鑑定評估的需要,解決鑑定難問題。完善專家輔助人制度,建立健全檢察機關院外專家參與辦案機制,為環境公益訴訟提供鑑定評估意見,提高辦案效率,推動案件及時辦理。

推動環境損害修復機制建設。強化檢察機關與法院、生態環境職能部門的協作,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推動受損環境得到有效修復。針對環境損害賠償金的管理問題,探索推動建立由政府牽頭、相關行政部門與司法機關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公益損害賠償基金管理制度。

劉華:環境公益訴訟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23期

原標題為《環境公益訴訟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可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