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最高領獎臺上的國防科工“最強大腦”

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分別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兩位院士一民一軍,但兩人的研究成果卻皆對國防科技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延伸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其它領域,是“強軍興國”的典型代表。

1999年,國家最高科技獎設立,每年評審一次,授予者都是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科學工作者,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除了2004年度、2015年度出現空缺,迄今共有31位科學家獲此獎項。

揭秘最高領獎臺上的國防科工“最強大腦”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

《環球時報》記者統計發現,31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有四位是軍人。這四位包括2018年度獲獎者錢七虎、2013年度獲獎者程開甲、2004年度獲獎者吳孟超和2003年度獲獎者王永志。

錢七虎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建立了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完成了中國防護工程領域的時代跨越。

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等多次核試驗,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

吳孟超歷任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等職,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其創造了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

王永志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參與了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戰略火箭的研製工作,主持完成了長征二號E大推力捆綁火箭研製任務等等。

除了這四位身著戎裝的軍人,31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有8位雖然沒有身穿軍裝,但為“強軍興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揭秘最高領獎臺上的國防科工“最強大腦”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

2018年度獲獎者劉永坦是著名的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對海遠程探測技術跨越發展的引領者。2011年成功研製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被譽為“火藥王”,是中國火炸藥領域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王澤山60年專注於火炸藥研究,書寫了我國火炸藥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的傳奇。

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是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于敏是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唯一的獲得者。于敏是中國”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為國家鑄核盾衛和平。

2013年度的獲獎者張存浩是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上世紀60年代,中國急需獨立自主發展國防技術,張存浩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和燃速理論研究。

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得者都不是軍人,但他們的研究成果都應用於中國的強軍發展。

作為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鄭哲敏提出流體彈塑性體力學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地下核爆炸、空間反導等重要軍事應用。此外,基於流體彈塑性理論,鄭哲敏還開闢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核心難題。

另一位獲獎者王小謨被稱為“中國預警機之父”,從事雷達研製工作50餘年,主持研製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實現跨越式、系列化發展,並邁向國際先進水平。

2010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之一,“高溫合金之父”師昌緒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國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該成果已大量應用於中國戰機發動機。

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有“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孫家棟親歷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等衛星的總設計師,是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這些中國科技界的“最強大腦”用自己的成果為強軍目標註入了動力,同時也說明了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科技興軍,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科研技術除了在軍事領域,也應用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其它領域。比如,錢七虎的研究成果除了為軍事防護工程做出貢獻,同時也適用於經濟發展,比如用於南京長江隧道的修建中,錢七虎還為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工程等大型工程建設提出決策建議。劉永坦的新體制雷達不僅在遠距離的海洋預警方面是重大突破,同時對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都有著重要作用。鄭哲敏基於流體彈塑性理論,還開闢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核心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