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文化鑄魂激發振興動力

文化鑄魂激發振興動力

——甘肅張掖市弘揚新風正氣推進鄉風文明紀實

多年來,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廣袤草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或頂風冒雪,或克服酷暑高溫,為偏遠地區的農牧民們高歌勁舞;他們走到哪裡,就把舞臺紮在哪裡,把歡聲笑語帶到哪裡……他們就是肅南縣民族歌舞團文藝小分隊,被農牧民們親切地稱為“裕固族的烏蘭牧騎”。

“我們精心編排節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送文藝、送政策下鄉,在草原上播撒更多文藝的種子,讓農牧民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獲得感、幸福感。”該團資深演員蘭春霞說。如今,持續下鄉演出已成為肅南縣民族歌舞團的工作常態,年均深入牧區演出60次以上。這也是張掖市破解農村文化服務難題、大力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諸多探索之一。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重要推力。”張掖市相關負責人說,張掖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開展鄉村文化建設,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同時,張掖堅持“歷史為根、文化為魂、西部風情、張掖特色”,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大力弘揚鄉土文化,彰顯鄉土特色,保護農村文化血脈,不斷增強群眾對村莊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

創新載體,讓新風正氣在鄉村落地生根

“一唱價值觀,富強應當先;泱泱大中華,由貧到富當自強。二唱價值觀,民主是關鍵;人民共和國,當家作主民為天。三唱價值觀,文明禮在前;中華五千年,禮儀之邦美名揚……”近年來,這段由張掖市臨澤縣板橋鎮東灣村四社退休教師施多軒自編自演的快板《十唱價值觀》在當地廣為流傳。村民們告訴記者,施多軒從學校退休後,沒有選擇居家養老,而是積極發揮餘熱,不僅自編自演有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快板、三句半等節目,還年年組織重要節日團拜會,自掏腰包為村裡的老年人集體過生日,受到鄉親們的廣泛好評。如今,由鄉賢帶頭組織、種植大戶贊助、學生主持、村民出演的團拜會已連續舉辦了10年。

“今年過年的‘快樂老鄉’團拜會,還專門給我安排了祝壽的環節,我特別高興。”73歲的村民何德利說,現在,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村裡都會舉行這樣的活動,團拜會不但增進了鄰里關係,豐富了村民生活,還使得打牌、賭博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紛紛走出家門,載歌載舞,互送祝福,村裡崇德向善、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風氣越來越濃了。

“像東灣村一樣,這些年的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期間,全市各地紛紛開展社火匯演、端午遊湖龍舟賽、廣場舞大賽、秦腔大賽、全民閱讀等活動,讓傳統節日成為了愛國節、文化節、道德節、情感節。”張掖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開智說,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載體。張掖已連續5年開展以文化娛樂、文明風尚、健康生活、美麗鄉村、科技致富“五大”行動為內容的“快樂老鄉”群眾性文化示範引領活動共750多場次;全市80%以上的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並自覺把核心價值觀要求納入了村規民約。

通過載體的創新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張掖吸引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新風正氣。民樂縣洪水鎮單莊村制定了村規民約“三字經”,有效抵制了大辦宴席等不良風氣;山丹縣已有110個村和6個社區建立“百姓服務團、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模式,“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局面逐步形成。

典型引領,好人好故事帶動培育文明鄉風

張掖市高臺縣新壩鎮照二村村民夏寶雲於2012年初被確診罹患嚴重的腦神經膠質瘤。彌留之際,這位農村青年幾次向家人提出自己想捐獻器官的心願。他對母親說:“我想把器官捐給對社會有用的人、年輕人、大學生。我死了,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我不後悔。”如今,他的1個肝臟、2個腎臟和2份眼角膜,使3名危重患者重獲新生,2名患者重見光明。

“夏寶雲用自己的大愛義舉,讓生命永恆。”高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殷鴻雁說,近年來,高臺縣湧現出了捐獻遺體器官的夏寶雲、鄭文勳、張海龍,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環衛工人趙學才,改嫁不移志、一肩挑兩家的好媳婦馮彩芳等好人典型,在全縣形成了良好的價值導向,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範效應。

為了弘揚社會新風尚,張掖市邀請隴人驕子、道德模範、最美人物、張掖好人等先進典型,採取案例剖析、典型說法等形式,組織開展巡迴報告會、身邊人講身邊事等活動;精心設計製作了凡人善舉宣傳欄、宣傳牆;廣泛開展家風家訓徵集展示、座談交流等活動;在學校開展“美德少年”、在村社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好兒女等評選演講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知榮辱、明是非、析曲直、揚正氣。

“兒子雖然不在了,但兒媳婦對我們特別好,比親生女兒都好。”記者在高臺縣宣化鎮樂二村採訪時,年逾七旬的村民盛吉錄說,2011年兒子因病離世;兩年後,兒媳馮彩芳在他和老伴兒的極力勸說下,嫁到了巷道鎮三橋村。改嫁後,馮彩芳依然跟從前一樣,繼續替兒子照顧著他們老兩口,“平時,只要我們老兩口有事,打個電話,不管彩芳多忙,她都會趕過來。”

“彩芳用身體力行的孝道影響教育了下一代,也感動了鄉親們,帶動了全村的好風氣。”樂二村村民說,在馮彩芳的影響下,樂二村的“好媳婦”層出不窮,全村的風氣都特別好。

突出特色,保護傳承發展鄉村文化血脈

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方面,張掖把弘揚鄉土文化、彰顯鄉土特色擺在了突出位置,以保護農村文化血脈。

“我們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挖掘提煉鄉土文化元素,著力建設具有張掖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文化特點的美麗鄉村。”張掖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國軍說。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張掖著力培育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市上指導支持各地有條件的鄉村建立了30多個“鄉村記憶”博物館、主題牆。高臺、山丹等縣重視紅色文化傳承,提升“西路軍魂傳承地”品牌形象;古城村、六壩村、新開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康豐村、西柳溝村、馬蹄村融合各種文化元素,體現特色民族文化;黃家灣村、杏元村、蘆堡村深度挖掘耕讀文化、民間技藝,鄉土文化得以傳承發揚。

“我們的民俗農耕文化展覽分為新老交替、迎頭趕上、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四個部分,主要利用圖片、文字、實物、場景再現等方式展現了春耕秋收的場景,全方位還原了我們河西走廊的農耕生活,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這裡農業農村發展的歷程,展示了高廟乃至張掖兒女艱苦奮鬥、勤勞樸實的精神。”在山丹縣李橋鄉的“高廟記憶”民俗農耕文化展覽館,高廟村黨總支部書記宋集英說,展覽館立足於高廟村實際,突出了鄉土特色,力求用看得見的器具和看不見的鄉俗、規矩,保護、傳承、弘揚屬於高廟人的傳統、歷史記憶和鄉土文化,增強大家對村莊的歸屬感。

記者在該展覽館所處的高廟記憶民俗文化產業園看到,整個產業園的每一處細節設計,都佈滿了當地人特有的鄉愁記憶。

“我們建設高廟記憶民俗文化產業園,就是要打造承載鄉愁、傳承鄉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農村課堂。”山丹縣李橋鄉黨委副書記徐成林說,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喚起群眾心底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並使之轉變為鄉親們自覺謀求鄉村實現振興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吳曉燕 魯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