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助理举报副教授:遭诱骗发生关系反被告造谣,已被迫辞工没勇气重新开始

女助理举报副教授:遭诱骗发生关系反被告造谣,已被迫辞工没勇气重新开始

陈倩现在只希望对方公开澄清和道歉

相差16岁,她对老师的亲昵举动感到惶恐,她自称最终在老师诱骗下先后多次发生关系,她不堪性骚扰,心理备受煎熬,最终向多个部门举报这位老师。而涉事男教师认为,她的举报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遂以造谣、诽谤为名将她告上法庭。2019年1月16日,华商报记者对当事女生陈倩(化名)作了专访,她还原了事发的经过……

多次发生关系 曾被迫夜宿宾馆

陈倩告诉华商报记者,她曾是山东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5届学生,在校学校期间,赵某给他们代涉及CAD(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两门课。自己当年24岁,赵某42岁,已经结婚。2015年7月,她从该大学毕业后,赵某请她担任自己工作室的助理。2015年秋冬的一天晚上,赵某把她叫到宾馆整理课件,趁机对她有亲昵举动……陈倩说自己当时慌乱无措,赵某就安抚她的情绪,说把她带到这儿的原因是因为他平时跟她谈话时,可能太严肃,她就哭了,所以才相带她到一个轻松的地方,说以后工作什么的磨合磨合就好。当时,已经是大半夜了,陈倩提出让赵某送她回去,他却很轻松地说:都这么晚了,要回去你自己回去。陈倩也不知道怎么回去,无奈之下,她整晚没睡挨过了一晚上。

“这是让我心里边儿惊的一次,但是因为他是我非常信任的老师,平时都很正常、很熟悉的人。后面他也没有对我有过分的举动,我就想是不是我想多了,我自己不会去想老师是不是有什么错误,但是也会有警备心,比如说和他就只有工作关系,他说啥话,我不接茬儿了,有时候晚上加班晚了,他就说那你别回去了,我就找一些借口,比如说我要跟爸妈打电话之类的来搪塞。”

陈倩说,从那次之后,赵某就说让她带个牙刷来他的工作室,出于女孩的本能,她就拒绝了,并说女孩子晚上不能夜不归宿。有一次,她去工作室工作,“他当时给我讲了他家里的一些事,并说以后不会有这些事了,让我继续留在他的工作室好好工作。”

2016年1月的一天,赵某又来找陈倩,说她总是对他很冷默,他的工作也不是很顺利,让陈倩有愧疚感, 陈倩说“赵某说着突然把她紧紧抱住……后来就在胁迫的情况下发生了关系。”事后,赵某安抚她,说他是出于喜欢她。陈倩承认,从2016年1月到学校放寒假之前,还有她后来离开济南,2016年8月赵某去河南看望她,他们前后多次发生关系,她没有因此怀孕和打胎。

法院调解原被告达成和解协议

陈倩否认和赵某是师生恋,称自己就是把赵某看成长辈和老师,并没有那种男女朋友相处的感觉,“他也不是我向往我喜欢的那种男朋友类型。”但后来,她才认清赵某的面目,赵某就是在对自己实施诱导和性骚扰,他和她有长达一年的不正当关系,他不仅想逃避责任,还反诬陈倩造谣、诽谤侵犯他的名誉权。陈倩表示,她当时是第一次向学校检举了赵某,“我是在课间的时候向学生说的,但并没有点出具体的名字。”2017年10月,赵某以陈倩曾到其上课的教室揭发他和女学生保持不正当关系、欺骗诱导学生为由,将陈倩告上法庭。

2017年12月7日,历城区法院以名誉权纠纷开庭审理该案,陈倩提供的《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开庭笔录显示,原告将陈倩在百度贴吧山东某校吧里发布的关于其性骚扰、诱骗等的言论,以及在课堂上举报赵某的视频提交给法庭作为证据,表示该言论对原告的名誉造成了损害,给原告的工作造成了干扰。

历城区法院最终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内容包括被告陈倩及其父母今后不得在公开场合(包括学校、论坛、微博等)发表对原告的任何观点或言论,同时原被告双方今后均不得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联系对方。

陈倩告诉华商报记者,达成调解后,赵某曾联系自己,表示愿意私下解决问题,愿意赔偿。但她并非要求金钱赔偿,她只是希望赵某能公开澄清对自己所谓倒追他的污蔑,希望能为她公开道歉。2019年1月16日,华商报记者拨通了该校副教授赵某的电话,想就师生恋、是否私了等问题进行采访,但赵某拒绝接受采访。针对陈倩“被赵某诱导发生关系”的指控,赵某此前曾回应媒体称“她这样证据不足”,陈倩的行为是“害人害己,最好救救她。”

1月16日,华商报记者想了解事件调查进展情况,该校纪检办公室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不便透露,可以联系学校宣传部。据了解,赵某现为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任学院计算机应用与信息中心主任,目前教学活动正常。山东省纪委第十四组巡视组负责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日前表示,已受理对赵某的举报,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华商报记者 燕然

>>>对话举报者

精神压抑扭曲 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女助理举报副教授:遭诱骗发生关系反被告造谣,已被迫辞工没勇气重新开始

陈倩说自己被迫辞工,没勇气重新开始

1月16日,华商报记者与陈倩作了真诚对话,希望她能从这件事中解脱出来,能够解开心结,彻底走出心理阴影,迎接新生活。

他诬蔑我 说我是单相思

华商报:你和赵某发生关系,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陈倩:我不知道是不是该用害怕来形容自己当时的那种状况,就是一种不着调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可能就是我自己被破坏掉的一种感觉。

华商报:你和赵某之间是否发生师生恋?你认为他是想逃避责任吗?

陈倩:我们没有经历过两个人在一起相处,互生好感,彼此关心爱护。他总想发生关系,我们这样一个过程不是师生恋。他是想逃避责任,总想往师生恋上扯,让他承认具体的事儿,他又拒绝。比如说,他到底跟我是怎么相处的,他对我那方面的一些举动怎么解释。

再别说师生恋了,在我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告诉我,把我告上法庭,说我完全诬蔑他,说我是单相思。现在这件事爆出来了,他才说这些都是经历过的。

希望他公开澄清和道歉

华商报:你想最终到达什么样的诉求?

陈倩:我想达到的最终诉求,就是他能够公开澄清和道歉。希望相关部门根据现有证据,能够对他有一个相应的处罚。

我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儿这么繁琐地写出来(微博长文),也是想提醒一下,我们听说过老师或者是一些年长的人道貌岸然,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道貌岸然的。在我写的那篇文章里,已经在那些录音里完完全全体现了一个人是怎么样“为人师表”、“道貌岸然”的。做着那些侵害和欺诈行为,并且能让自己毫无后果和负担地脱身。

华商报:你的诉求没有达到,为什么要和他当庭和解?

陈倩:那个法庭是他起诉的,起诉我侵犯他的名誉权。我为什么要和解,其实他要告我,就是为了走过场,展示他自己没问题。在庭审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反复提调解,也要我们服从调解。但是我没有同意,所以才开的庭,因为当时我没有任何证据。因为在和他有交流的过程中,我很痛苦,我和他的很多微信交流等都删除了,没有留下记录。我跟他多数是电话联系,所以我没有证据,他有所谓我我骚扰他的证据,所以法庭没法判,当时就反复地调解,我当时还是不同意,僵持不下,光调解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特别想把这件事儿公布,想继续检举他,我不想让他再这样阻止我,我也不想跟他在法庭上拉拉扯扯,所以我就被迫答应了。我的律师还说实际明面儿上,你看他起诉我们,他还有证据,他还没赢,实际上也可以说我们赢了,所以我才同意调解的。 而且当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当时觉得纪委啊、法庭啊对我来说,我都不在乎,我之所以去法庭,就是为了在我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有一个官方的认定。当时我只有痛苦,我就想写,我就想继续检举他。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就同意了调解。但是他提出的要求,是让我赔偿他的精神损失5000,然后想让我在纪委面前道歉,他这些非分的要求,我都没有同意。

自我封闭不敢和同学联络

华商报:这件事对你的生活和你的家人有啥影响?

陈倩:这件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颠覆了我对人的认知,是一种撕裂的感觉。我和赵某认识的4年里,以前在我心里也许没有什么崇拜,但是他是我很尊敬、很信任的老师,我对他信任。这些事儿颠覆了很多东西,包括对人的信任。他对我做这样的事儿,他对我没有任何的爱护,大众认为我和他有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但事实上我们之间没有恋爱的状态,他不时会训导我。

这种长期的惯性,对我造成了一种精神的压抑,我没有任何资格和办法,和他的地位对等,跟他有平等的交谈,我所有的都是服从,到以后跟人家交流,就是不管别人提出什么非分的要求,我都是习惯性地答应,我没有自己的标准,这就是我的生活状态和处事状态。

以前发生的那些事儿,不断在我脑海里回荡。他的指责和“欺骗”,造成了我精神压抑,造成了我精神的扭曲,以至于我现在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因为她说我造谣诽谤,我在检举他以后的一年里,我都不敢再和我的同学联络,几乎没有和任何人有过多的接触。我对我的同学都很避讳,这也造成我所有关系的消失,也可以说是因为这件事让我自我封闭。

受我和他之间那些事儿的影响,我曾返回家乡努力工作,但是即使是努力工作,和他人在好好聊天儿时,我可能都会突然之间情绪上来,我需要自己单独出去缓解,这样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这种状态反反复复的,有时会不自主地回想起以前的那些事儿,那种恐慌就是被抽空了的难受的感觉,没法潇洒。那种情绪状态,如果要伴随我一生的话,我觉得我根本受不了。

我的父母很担心我,他们希望我从这件事中平息下来,能继续好好生活,不想我再参与深陷其间,我也不想这件事叨扰我的父母,我不想他们为我担心。我爸妈以前认为什么时候我都可以自己担待的,但现在我成了他们的负担,我就以这样的状态去过我的生活,我觉得至少是他们的精神负担。

被迫辞工 没勇气重新开始

华商报:你为此放弃了什么工作? 你认为此事对你的前程有影响吗?

陈倩:我返回家乡之后,为了避免跟赵某有接触,当时真的不想根据我原来的专业找工作,所以我去卖了化妆品。因为收到这件事的影响,不能正常工作,所以才辞去了工作。我现在没有具体工作。

这件事对我前程是有影响的。我觉得最大的事儿,就是对我整个生活状态的影响,就是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不管工作有啥停顿,都没有关系,可以重来,但它对人的打击和思想颠覆,虔诚的影响太深了,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勇气重新开始。

华商报:你一直坚持举报,你都向哪些单位举报过?

陈倩:刚开始是想土木工程学院,学院没有处理,之后是向学校。再就是向山东省教育厅纪委和山东省纪委。2018年6月的时候,学校回复说,没有办法证明赵某有问题,也没有办法证明赵某没有问题,证据不具有直观性,没法认定。到了12月,因为有了和赵某的进一步的聊天儿记录和录音,以及其他一些证据,所以又向山东省纪委巡视组举报。

华商报:未来生活有什么打算?

陈倩:我现在没有交男朋友,未来生活有好多种可能性,直白地说,先找个工作,生活下去。或许还有别的选项。但是一切都是没有很积极地考虑问题,很消极很麻木,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

>>>被告律师

庭外私下和解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1月16日,作为被告陈倩的代理人,山东国曜律师事务所徐丰伟律师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表示,法庭并没有按性骚扰、性侵等开展调查,而是从有利于双方的角度考虑进行了调解,双方也达成了调解协议。如果原告私下和被告有电话联系等接触,是违反法庭调解协议的。如果双方庭外和解,能彻底解决道歉、精神损害赔偿等问题,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法庭上,法官主持调解也是希望冷处理,被告毕竟年轻,还有生活下去,避免对被告心理造成更多创伤。

徐丰伟表示,原告提交了很多证据,被告没有证据,但最终法庭也并未采纳原告的证据,而是进行了调解,“这也说明,被告并没有败诉。”他认为,陈倩一直内心纠结,甚至产生了心病,这个案子拖下去,对双方都不利,对陈倩也不会评价好到哪。对于原告来说,教书育人,这种事是违反师德的。

>>>律师说法

师德师风问题 如无充足证据易名誉侵权

1月16日,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认为,

陈倩和赵某之所以达成调解,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纠纷,彼此回归生活,于两人均是一个好的选择,两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错。

赵良善表示,从性骚扰角度来说,赵某基于权利、地位及工作便利,多次对陈倩进行胁迫、诱导,如果有充足证据证明,此时,赵某的行为可能涉及法律责任。而落实到本案,从名誉侵权角度来说,陈倩如果认为赵某存在问题,可以通过诉讼、检举、报案等合法途径解决,因为在我国,即使是犯罪人员的民事权利也是受法律保障的,陈倩通过网络散布赵某的师德师风问题,如果没有充足证据证实所述情况的真实性,那么极易侵犯他人名誉权。

赵良善认为,如果陈倩并非出于自身意愿与赵某发生关系,在被迫发生关系后,应当立即报警,提取体内赵某的犯罪证据,如精液、皮屑等,交由我国司法部门解决。如果任由事态发展,将导致无直接证据证明犯罪行为,同时从心理上,也易使他人误解后续发生性行为是对前面已发生性行为的肯定,从而恶性循环。

赵良善特别提醒受害女性,如果涉及性侵,女方应当及时报警,提取犯罪精液,保存证据,利用一切能够证实犯罪事实的工具,例如手机录音录像、照片、微信记录、电话录音等;反抗的时候留在对方身上的伤痕、指甲里的血液、皮屑残留,也可以证实被迫行为;很多强奸案件中,受害人被暴力虐待,也会留下伤痕。

赵良善认为,高校老师作为知识分子,教书育人,必须师德为范,为社会做好榜样。而高校此类事件频发,说明一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存在作风松散、缺乏职业道德感、管理机制不到位等情况。建议教育部门立德树人,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加大对类似越轨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力度,培养学生维权意识,增加社会监督力度。

>>>女方前同事

“走不出阴影,她也许就为了争一口气”

1月16日,华商报记者联系到陈倩在河南焦作的一位前同事樊女士,她经营一家化妆品公司,陈倩曾在她的公司打工。她认为,陈倩是一个很有主见人,性格执拗。

樊女士表示,虽然和陈倩是同乡,但后来看到陈倩微博发的长文,才知道她有如此不堪的感情经历。“这样的事我在电视里都看不到的,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影响太大了,陈倩是个很纯洁的女孩,她现在还走不出阴影,她也许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樊女士回忆,2016年下半年时,赵某来河南见陈倩,陈倩突然向她提出要去濮阳去,她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之前她曾邀请陈倩去濮阳游玩,但陈倩婉拒了。她后来才得知,赵某见了陈倩,陈倩之后的精神状态“超级不对劲”。2017年3,赵某又来河南见面,陈倩的精神几乎崩溃,一度流露想从8楼公司的窗户跳下午,她曾费力地劝慰她不要轻生。

去年以来,陈倩才好像缓过劲来,精神比以前有所好转,不像以前那样,一提起这个事,情绪波动很大,陈倩甚至能平静地面对一些事,能心平静气地给她讲一些事。陈倩曾告诉她,赵某并没自己心中所想,他们并不是什么师生恋。樊女士认为,赵某有家室,而且与陈倩年龄相差这么多,为啥要招惹女学生,这样的老师,道德品质有问题,“如果他有女儿,他女儿在学校发生这种事,他能接受吗?”。樊女士表示,陈倩不像其他人一样,容易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她现在只需要一个正式的道歉而已。” 华商报记者 燕然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华商报】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