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助力吴忠市增“颜值”提“气质”

生态优先助力吴忠市增“颜值”提“气质”

2018年,关于环保,吴忠有太多的故事:

6月,青铜峡市青铜峡镇艾山社区居民徐淑霞去了块“心病”,在她家南侧的盈丰养殖场搬迁了。这个养殖场曾经臭味熏天,让她一年四季不敢开窗户。

10月,同心县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实现整改目标,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具备销号条件。

12月,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青铜峡铝业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东吴农化股份公司3家企业整改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了环保验收。

……

自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进驻宁夏开展环保督察“回头看”以来,面对中央“铁腕治污”的信心和决心,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用迅疾有力的行动作答。各地各部门围绕督察发现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下“猛药”、治“沉疴”,向环境污染“亮剑”,用实际行动描绘天蓝、地绿、水美的吴忠画卷。

生态优先助力吴忠市增“颜值”提“气质”

“蓝天幸福感” 每天多一点

“今天这天气不错啊!空气挺好。”“是啊!早上一拉开窗帘,看到外面的蓝天,心情特别好”……冬季的清晨,空气清冽。自从几年前退休后,家住新开元·宜人世家小区的市民张国梅每天都会约上几个朋友到明珠公园锻炼身体。空气质量,是她们每天见面必聊的话题。

同时,热爱生活的张国梅还会把明珠公园的美景配上优美的文字“晒”在微信朋友圈。张国梅乐呵呵地说:“现在的空气质量太好咧,每天呼吸着新鲜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5年前吐槽雾霾,如今自豪晒“吴忠蓝”。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拿出手机,定格天空美景,抬头可见的蓝天已成为他们的自信和骄傲。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剔除沙尘天数后,全市优良天数达262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5.9%;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细颗粒物(PM2.5)同比实现双下降。这组数据,正好印证了市民的“蓝天幸福感”。

大气“气质”趋好,显然不完全是靠“天帮忙”,人努力才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正道。为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出招“亮剑”,坚持强化“四尘”同治,巩固大气污染整治成果。在强化煤尘污染治理方面,开展燃煤锅炉“清零”行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划定了全区首个城市禁煤区,并率先在全区推进餐饮企业全面“煤改气”工作。在强化烟尘治理方面,对全市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对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或特别排放改造,并加大工业堆场及工业无组织排放的整治力度,以大工程实现大治理。在强化汽尘污染治理方面,明确了新注册机动车执行排放标准,明确了重型柴油车辆禁限行区域、路段以及绕行具体路线,并对全市机动车尾气监测机构进行抽查。

“建筑工地竟然没什么扬尘,裸露地面‘披上绿衣’,工程车出入还要先‘洗澡’……”我市对扬尘的防治措施和成效让市民感到很惊喜。

扬尘是导致可吸入颗粒污染物的“罪魁祸首”。为强化扬尘污染治理,我市重点通过强化停工工地日常巡查、集中整治金属物流园等市场扬尘污染、加大禁止秸秆焚烧巡查力度和强化非煤矿山扬尘整治等举措,巩固大气污染整治成果,让吴忠的天空变得更蓝。

清了两条沟 美了一座城

2018年12月26日清晨,阳光斜射在清水沟宽阔的水面上。“这不,环境好了,沿岸的健身跑道让我们农民也有了健身的想法。”正在此处锻炼身体的利通区郭家桥乡涝河桥村村民马国强说,一年多前,清水沟还是一条臭水沟,两岸苍蝇乱飞,让住在沟边的村民苦不堪言。

几年来,家住利通区板桥乡的郭立文亲眼见证了南干沟的变化:河边的垃圾被清理一空,清淤、护坡、种植水生植物,还建起了南干沟入黄口人工湿地;春夏季节,各类水鸟在水面上飞翔,沟里也有了鱼,傍晚沿河散步、拍照留影的人越来越多了……

水清草绿,鱼游鸟翔。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景致实属难得。但这样的环境却不是自然生成,而是通过精心治理营造出来的。近年来,为彻底改善“两沟”水质,我市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企业排污口关闭取缔、“两沟”入黄口人工湿地项目等9项水环境治理工程,找准源头,对症下药,确保水质安全,共同构建绿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2018年1月份至11月份,黄河吴忠市出境叶盛桥断面水质保持在二类;清水沟、南干沟水质稳定保持在四类,金积饮用水水源地3个地下水监控点位水质稳定;市辖区消除黑臭水体,达到自治区考核时序进度要求。

“水清岸绿环境美,路过这里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拍几张美景图。”在外地上大学的杨晶晶,时常会自豪地向朋友讲述家乡城市美景。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粉碎设备将秸秆、废弃木材初步粉碎;右上图为秸秆、废弃木材经过粉碎后进行烘干处理;左下图为工作人员用铲车将初步粉碎的渣料填入机器进行处理;右下图为秸秆、废弃木材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新华网)

“微创新”积淀大变化

冬季寒冷,朔风瑟瑟。2018年12月16日,走进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中心卫生院,屋内却温暖如春。一间不冒黑烟也没有噪音的小锅炉房引起了记者注意。走近炉前就感觉暖气扑面,炉内火烧得正旺,身上的寒气很快就被驱散。

虽然它看似不起眼,却是一个有着新技术,能为2000多平方米区域提供温暖的“热源”。让生物质成型燃料在炉膛内充分气化和燃烧,为室内提供热量——这个炉子就是生物质颗粒智能取暖炉。其中,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为原材料,经过粉碎、烘干、成型等工艺制成颗粒状,能在生物质能锅炉直接燃烧,实现了清洁供暖。

“这个新锅炉真的是太好了,供热有保障不说,关键是看不见烟尘,非常环保卫生,特别适合我们卫生院。”青铜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施学锋边拉开清灰口边介绍,新锅炉起火快、循环也快,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温度,自动加料更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接着,施学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锅炉是免费安装的,取暖费就是买燃料的费用,算下来一个采暖季能省30%开销。”

在青铜峡一家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工作人员操作机械将秸秆、废弃木材制成的粉末装车(11月2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网)

青铜峡市“三剩物”变身新燃料的做法只是我市创新环保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我市各地各部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盐池县加大对农作物秸秆收集和秸秆加工的补贴力度,探索形成适合当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线,大力扶持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积极推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青铜峡市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将辖区8个镇86个村的村长、队长,22个社区居委会和2个林场的基层环保专干尽数吸纳进环保监管网格员队伍,这100余名来自基层的网格员构成了环境监管第四级网格,标志着青铜峡市在全区率先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通过一系列创新思维和手段,2018年全市共对36台88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全市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水泥生产线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或特别排放限值,基本完成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改造,按区域达到排放标准;截至目前,2018年确定的120个重点治理项目已完成119个,完成率99.17%;确定的32个大气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通过推广秸秆深翻还田,实施秸秆打捆及粮改饲、秸改肥、秸改能等项目,新增打草机284台,杂草、树枝集中回收点76个,对于收集的树枝、杂草实行统一集中处理,焚烧秸秆的现象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如今,伴随着清新的空气,徜徉在蓝天白云下,幸福的吴忠人感到无比惬意。活力迸发的吴忠,正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绽放出迷人的色彩,一幅生态文明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那一抹天蓝、那一片草绿、那一河水清渐渐成为水韵吴忠的靓丽“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