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一位優秀的畫家,更是一位偉大的鑑藏家。率領“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為中國書畫鑑定權威。

陳佩秋,謝稚柳的夫人。臨摹並觀看了大量古畫,不僅為她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造就了她鑑定繪畫的能力和眼力。

傅申,致力於書法史研究和書畫鑑定,被學界稱譽鑑定張大千第一人。以鑑別《富春山居圖》、《自敘帖》和《砥柱銘》真偽為代表作。

陸蓉之,傅申的夫人。出身世家,早年拜師張大千,是將Curator定譯為“策展人”的中國策展人之母。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他們四人的名字,說響徹書畫圈、鑑定圈、策展圈亦不為過。

今天(2018年11月16日)上午九點,天朗氣清,“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盛大開幕,展覽展出兩對藝林伉儷作品共184件,作品創作年代跨度頗大,完整呈現出四位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及創作脈絡。展品中有不少他們互相酬贈的“信物”,為他們的感情留下美好的批註。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 & 陳佩秋


謝稚柳、陳佩秋夫婦擁有鑑賞家、藝術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他們琴瑟和鳴,共同譜寫了一段為世人所歆羨藝壇佳話。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 梅竹雙禽 120.5x65

謝稚柳

謝稚柳出生於1910年,自幼即習畫,且經年累月觀察歷代書畫名跡,還曾經與張大千一起到甘肅對敦煌壁畫進行研究。解放後,謝稚柳工作於上海博物館,該館所藏書畫,有許多是經謝稚柳之手徵集的,而且其藏品也多經他鑑定過。豐富的閱歷、傑出的書畫創作能力,不僅讓他對唐宋以來中國書畫的主要風格及流派有了充分的認識,更令他成為善用“目鑑”鑑別作品的一代巨擘。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 四美圖(局部) 82x327

1962年,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員包括張珩、謝稚柳、劉九庵和韓慎先四人。1983年到1990年,第二度成立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員中,除了先前的謝稚柳和劉九庵,還加入了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和傅熹年等人。謝稚柳任1983年書畫鑑定組的組長,率領鑑定組專家歷時8年,對國有所藏曆代書畫藏品進行鑑定和整理,並造冊出版。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七人鑑定小組

謝稚柳一生創作,山水、花鳥、人物各擅勝場,尤其于山水、花鳥兩畫科更能出入傳統,有所獨創。謝氏花鳥初學陳洪綬,入手便濡染陳老蓮的古雅之氣,之後遠赴敦煌石窟,浸淫於魏晉隋唐壁畫的莊嚴曼妙;40年代得見眾多宋代名跡,山水自此直入宋人堂奧;晚年重現五代徐熙落墨古法,自創新格;兼之謝氏一生窮究畫理,爬梳畫史,探幽發微,以學養濡染筆墨,以筆墨印證畫史,知行互長,終成一代大家。本次大展的畫作幾經遴選,俱是謝氏各個時期的精品,且能從中一窺其畫風嬗變的軌跡。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林亭山色》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金華道中》65x32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十幅圖》之一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謝稚柳《紅蓮圖》



陳佩秋

早年就學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潘天壽及黃賓虹均是校內院系的教員,她得以隨潘天壽學習花鳥畫。在當時學習西畫之風下,她仍專注於中國畫,尤喜宋畫,臨摹並觀看了大量古畫,不僅為她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造就了她鑑定繪畫的能力和眼力。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陳佩秋《山稠隘石泉》局部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陳佩秋《蘆花塞雁》局部


1950年畢業後,陳佩秋開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當時的工作給予她大量機會瀏覽古代畫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鳥扇畫以便臨摹。陳佩秋因臨摹古畫而熟悉歷朝歷代畫家的用筆習慣及墨色、款識、著錄,因此在鑑定書畫時尤其關注畫面本身,注意對比繪畫的時代風格和畫家的個人風格。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陳佩秋《三花圖》


傅申 & 陸蓉之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一位是中國書畫的鑑定大家,一位是一頭紅髮永遠少女的“最萌奶奶”,他們是傅申先生和他的夫人陸蓉之女士,一個活在古代社會,一個活在雲端,卻可以在圈內圈外撒盡狗糧,他們是一對傳奇伴侶。藉此展覽之際,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傅申與陸蓉之。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

傅申,出生於上海。七歲始接觸書法,小學畢業後隨著父母遷居臺灣屏東,與中國書畫結緣,始於1955年入讀臺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當時主要學習書畫篆刻等美術創作;其後考進文化研究所,開始邁進美術史的門坎,之後更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工作,遂專注於書畫研究,並奠定了一生的事業方向。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潤中秋月瘦金體瓶》



1968年,傅教授獲洛克菲勒獎學金赴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深造,隨方聞教授攻讀藝術史博士,後受聘任教於耶魯大學,四年後轉至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擔任中國美術部主任達十四年,併成為古書畫鑑定及研究張大幹藝術的專家。至1994年返回臺灣,任教於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所。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篆書》


傅申以書畫鑑定與書畫史研究為畢生追求的目標,從學研歷程觀之,其深受中西藝術史研究影響,同時亦於兩地博物館工作,除得見臺北故宮書畫名跡,又長期接觸美國及世界各地收藏,故其治學既以書畫實物為本,又結合中西理論,取其所長。在目前的中國藝術研究中,固然有不少學者專注於書畫史,亦有個別專家長於真偽鑑定,但兩者兼擅者為數甚少,傅申可謂其中出類拔粹者。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至於繪畫創作方面,傅申年輕時便喜愛臨摹夏圭、馬遠、燕文貴乃至王翬、溥心畬等名家畫作,於本次展覽有一系列精采的臨古長卷。其中《臨夏圭溪山清遠圖》為早期仿古之代表,畫於傅師就讀師大期間的一個暑假,他利用幾十天的假期中,足不出戶,也拒絕任何的訪客,一個人宅在宿舍埋頭創作。而另一類則是寫生創作,傅師大學畢業時,特別喜愛待在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看日出、雲海、神木,以古法描繪所見的名勝印象;或從古法裡變化,筆墨精到。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玉山途中山水》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 《兩岸對聯》


書法方面,傅申諸體兼擅,以行書與篆書表現尤為突出,行書筆力勁健,氣勢雄渾;篆書則典雅醇厚,融會歷代篆書大家之長。晚近之作則更加自由奔放,也加入實驗性的書法表現,如此次展出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核爆與釣魚臺主權爭議之主題,傅申在書寫上不循傳統,而以實驗性表現創新,在視覺上讓觀賞者有強烈感受。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 《東坡臨江仙》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 《一帶一路》


陸蓉之

陸蓉之出生於一個傳統的文人家庭,家族對她亦是文人式的琴棋書畫培養,拜師張大千。她13歲舉辦個人畫展,17歲時畫了一幅40米的橫貫公路的山水長卷。此畫後來捐贈給了臺北故宮,陸蓉之從此成為臺北故宮收藏中年紀最小的藝術家。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對這位天才少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遺餘力地栽培。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1964年,陸蓉之與張大千的合影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陸蓉之畫像》


但是,叛逆的陸蓉之沒有走上父輩期望的傳統藝術之路。20歲之後,她又在比利時、美國深造,研習西方藝術,成為當代藝術圈風雲人物。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陸蓉之《情比石堅》青花磁盤


無論愛情、事業和生活,她都精緻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作為藝術圈的風雲人物,陸蓉之被貼上各種標籤:出身世家、祖父陸景清曾是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的書記、外公來自上海鬱氏大家族、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的外甥女、四個孫的時尚小老太、將Curator定譯為“策展人”的中國策展人之母、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工”、動漫美學的倡導者、知名藝術評論家等等。她常常這樣說:“藝術就是我的人生,自己最重要的一件藝術品就是自己的人生。”無論愛情、事業和生活,她都選擇自己的方式盡情演繹。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陸蓉之《東西橫貫公路圖》局部



信 物


謝定偉在發言中這樣說道:“我的父母親謝稚柳和陳佩秋與傅申先生是相識幾十年的老朋友。”

傅申、謝稚柳相識

從傅申、謝稚柳的一通信中,傅申先生的按中,詳細描述了與謝稚柳先生相識的過程:

傅申道兄 前奉手教並趟子固水仙卷照片 至深欣感 數月來稍忙 前日始從北京回 用是稽復 尤以為歉 前允為夫人作畫頃已就 衰老日甚 手指強顴 不足可觀耳 奈何奈何 世傳趟子固水仙卷有好幾件 竊意惟尊館所藏與北京故宮一卷馬真 尊處一卷為三株 花作單瓣 而故宮一卷二株為雙瓣而題同一首詩 故官一卷不被承認 自有其見解 然弟以為如趟子固筆 應以故宮與尊館者為真筆 因子固尚有松梅等圖 其筆勢可證也 未審高見以為如何 陳鶴字照片一紙並附陳 匆此並問候夫人 順頌撰祺 弟稚柳手上 三月十九日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按:

餘識謝氏在一九七七年,二十世紀八O年代中、後期訪上海,曾為下榻謝府,次日出觀其珍藏,併為書對聯。一九九二年曾四跋餘廿餘歲晝四手卷,見《傅申學藝錄》繪畫卷。徐邦達、謝氏等訪美,來佛利爾,餘亦盡出所藏,當晚飲酒盡歡。函中討論趙子固晝,餘意同。餘索上博陳鶴字,乃與研究佛利爾一無款題跋有關,待發表。


謝為傅摹夏圭溪山清遠題跋,陳佩秋再跋

1962年,年輕時的傅師喜愛臨摹夏圭、馬遠、燕文貴乃至王翬、溥心畬等名家畫作。其中山水仿古之作《臨夏圭溪山清遠圖》為早期創作的代表,畫於傅師就讀師大期間的一個暑假,他利用幾十天的假期中,足不出戶,也拒絕任何的訪客,一個人宅在宿舍埋頭創作。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臨夏圭溪山清遠圖》



1992年,此卷卷末謝稚柳先生特別題跋道:“此夏圭溪山清遠圖,久著於世,為吾友君約兄少年時所橅,蓋得其筆,故能備其神,信非易事。然君約數十年來,久疎筆研,此道頓歇。如此才情,棄如敝屣,深足惋惜矣!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臨夏圭溪山清遠圖》,謝稚柳先生題跋


其惜才之心宛然紙上,2009年謝稚柳先生百年之後,又得到他夫人陳佩秋為題引首:夏圭再現,又在謝氏題跋後加題長跋,略雲:

右圖君約先生少時所撫夏圭名作溪山清遠圖卷……卷中山石、樹木、屋宇、舟車、人物,其仿效夏圭之用筆、用墨以及造型,無一不與夏圭之原作相契合,此等工夫,實屬晝人中絕無而僅見。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千先生曾有(按:題謝稚柳晝猿圖)一詩云:別來歲歲總煙塵,晝裹猿啼總未申,天下英雄君與操,三分割據又何人?君約先生如此才華,而棄之於不顧,則三分天下,缺此一位英雄,能不令江東父老唏噓耶?!

縱橫千古 兩岸一家——謝稚柳、陳佩秋、傅申、陸蓉之作品展

傅申《臨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


謝夫人陳佩秋又在稚柳先生跋語後,加強了語氣將傅申與張大幹、謝稚柳二人並驅,可以三分天下,這樣的讚歎,出於叱吒藝壇一時的陳佩秋女士之口,當然不會令素有自知之明的傅申暈頭,但是對於前輩的獎掖,心中定是既安慰又十分感激。


展品中有不少這四位藝術家互相酬贈的“信物”,見證了他們的友誼。若以他們四人為中心,又可以勾繪起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學者交遊“朋友圈”: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王季遷、徐邦達、啟功……深入其中,我們也看到藝術史長河在百年間的流播和遷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