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被很多網友稱為“悲傷的十月”

著名主持人李詠、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相繼離世;重慶公交車墜江,車上乘客和司機共15人失聯;印尼獅航客機墜海,機上189人無人生還……

面對這些人的逝去,小E痛心無比。很多人說:我們要開始面對失去了。爸爸媽媽們,如果你的孩子問你:“死亡是什麼?” 你會怎麼回答他呢?

小E今天請來了有經驗的二娃媽媽Tracy,她在不同的國家的工作生活經歷讓她對東西方教育方式有較深入的瞭解,對兒童和青少年成長教育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思考。面對這個很多家長都不知如何開口的話題,她對這個問題又有著怎樣的見解呢?

1.孩子在意的,不只是死亡本身

我身邊有個同學說起,他兒子小時候聽到自己爺爺去世的消息,第一反應是:“那爺爺現在是不是飛在天上?他還能看見我嗎?”很多孩子都是這樣,最開始聽到“死亡”的時候無法理解它的含義,甚至會產生一些天馬行空的聯想。

而當孩子稍大一些,很多爸爸媽媽也會聽到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有一天也會死嗎?”

很多的父母被問起有關生死的問題時總是會迴避:

“小孩子問那麼多幹嘛,長大就知道了!”

“他們睡著了,去很遠的地方了”……

有時候孩子童言無忌衝口而出的話觸碰了禁忌,還會立即被吼一聲閉嘴甚至被一個巴掌揍過來。

當我們大人有意迴避,沒有學會平心靜氣地討論死亡的時候,孩子就更沒有機會去正視這個問題。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其實並不是孩子沒心沒肺,只是因為孩子還沒有懂得什麼是“死亡”。也許一開始只是好奇心,而並沒有恐懼和擔心。而家長的每一句喝止,都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不解和困惑:我說了什麼不好的事惹爸爸媽媽生氣了?

家長對於死亡本身的禁忌, 會將這種恐懼傳染給孩子。“一件讓爸爸媽媽都害怕的事,一定是個很可怕的事。”

孩子很可能會陷入更大的恐懼中:“死了”就是去很遠的地方了,那爸爸媽媽出遠門了還會回來嗎?;“死了”就是睡著了,那我睡著了,我會不會再也醒不過來?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而孩子更大的害怕是:如果失去父母和親人, 就意味著失去了愛和安全。沒人照顧自己,沒人愛自己,孤單的自己該怎麼辦?當爸爸媽媽不在了的時候,他們自己的愛又該向誰表達呢?

所以對孩子而言,可怕的從來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爸爸媽媽沒能及時給出能讓孩子安心的回應。

2.戰勝恐懼要坦然,給安全感

我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對醫生夫妻上初中的女兒有一天回家愁雲滿面地問:“爸爸媽媽,你們以後會死嗎?” 他們很淡定地回答:“會啊。

女兒又問:“那我會死嗎?” 爸媽答:“也會啊。

女兒說:“我好害怕,怎麼辦?

這時媽媽說:“別怕,人死了就是一堆化學物質嘛。” 爸爸緊接著說:“對啊別怕,你看,人活著也是一堆化學物質啊。

女兒哈哈大笑。

很多年後我認識了這位故事中的女兒,這段對話是她笑著告訴我的。她說:“從那以後我就覺得死亡沒什麼大不了,因為人既然生死都是一樣的物質,那我可能只是換了另一種方式活著而已嘛。

坦誠不迴避的態度,是直面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正如之前所說,很多孩子在問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家中有老人生病去世。孩子們本能地會害怕父母變老,擔心他們生病,以為這樣他們就會死了。他們害怕自己變得沒有人愛,沒有人照顧。

有次我不經意說了句“媽媽老了”,引來女兒緊緊抱著我一邊嚎啕一邊喊:“我不要媽媽死!”

我告訴她:“謝謝寶貝這麼在意媽媽。雖然每個人都會死,可是在死之前,我們還會活很長時間。爸爸媽媽會陪你很久很久,並不是老了或者生病了就等於很快要死了。

在那之後,有一天女兒和她外婆在討論她長大後做什麼職業,女兒帶點兒同情地跟我媽說:“外婆你知道嗎,等我長那麼大的時候,你已經很老了。不過別擔心,也許你還活著。”童言無忌,可是女兒前後面對這個話題的不同反應,讓我很驚喜。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在孩子害怕的時候,我更希望給孩子以溫暖的引導,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還會陪他很久,愛他很久,也讓他知道醫學的進步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更加長壽。

讓孩子有安全感,是幫助孩子戰勝恐懼的關鍵。

3.從“生”說起是生命教育的智慧

我在閱讀馬丁·海德格爾的名著《存在與時間》的時候,其中“向死而生”的概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命有起源和過程,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樣的理念在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時候尤為有效。給孩子看看剛出生的小動物,或者一顆種子發芽長大的過程,告訴他們生命是有始有終的,就像春華秋實,就像樹葉從發芽新綠到落葉歸根,是生命的過程。

生死是自然的常態,是每一個生命都不可避免的,而並不是一個可怕的不幸的特例。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有一次女兒學校的家庭作業是把一顆黃豆培養成豆芽。女兒興奮地看著豆子一點點發出嫩芽,每天長大一點點,豆芽越長越長。然後有一天,她發現綠葉子蔫了,原來白白的豆芽也變黑了。她過來告訴我:媽媽,豆芽好像要死了。

我便告訴她:豆子變成豆芽,它的生命就開始了,然後長大了,成熟了;最後生命結束,它就會死了。女兒看著那顆小豆芽,端詳了好久,好像是慢慢在接受它在走向死亡的這個事實。她並沒有再說什麼。晚上躺在床上,女兒突然說:“

媽媽,我知道人也像小豆子一樣,生下來是一個小baby,然後長大,最後老了的時候就變黑黑的,然後就會死了。對嗎?”她的眼睛裡有淚珠在轉,也含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快誇誇我”的期許。

我抱了抱她,也任她失落傷心了一會兒。對於女兒來說,也許接受豆芽的死亡,是她接納生命流逝的第一課。

我接納她的情緒,允許她傷心失落,就像我期望她能夠學會尊重任何生命的規律一樣。

4.熱愛與珍惜能讓生命持續發光

《奇葩說》中曾有這麼一集,聊到生命和死亡。高曉松用了一首詩來描述他的感受:

你是那顆星星

我是你旁邊的這顆星

我的整個軌跡是被你影響

即使有一天這顆星星熄滅了

它變成暗物質

它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

它依然在影響著

我的軌跡

你的出現永遠改變著我的星軌

無論你在

哪裡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生命就好像一顆星星,雖然它可能會熄滅,但我們總能努力做點什麼,讓它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地發光發熱。

因此在談到生死的問題時,我總會更想讓孩子知道:正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才要珍惜當下,更好地活著。

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目標,並鼓勵孩子為之而努力;

告訴孩子要珍惜時間,也幫助孩子提升管理時間的能力;

發掘孩子的愛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體會更多樂趣;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學會愛身邊的人,善待周圍;

帶孩子去旅行、看展、做實踐活動,幫孩子開拓視野,並發現更廣闊的世界,也同時激發孩子自己進行探索的願望……

悲傷的十月過去,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

我始終相信,幫助孩子跟這個世界產生更多有愛的聯繫,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力。

其實死亡並不會將我們分開,因為我們不僅彼此愛著,我們也一直熱愛著這個世界。這樣的愛,從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逝,它也正是努力生活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