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石,無論是儒、道、釋三大教還是各種學術思想宗派,都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各自闡述和發展。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史就是一部陰陽五行的發展史。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的《易經》是群經之首,它既是一部占卜的技術書,又是一部古代倫理道德的教科書。至今它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陰陽五行是如何起源的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看,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遠遠長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遠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口傳心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造就的人類聖賢感悟天地運動變化規律,又經過多少代智者的提煉,最終在夏朝時形成有文字記錄的陰陽五行學說的雛型。從《山海經》中記載的資料可知“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也就是說,記錄陰陽卦爻的《連山》成書於夏朝,雖然《連山》和《歸藏》兩書現已失傳,但從有關記錄來看,這兩部書是有關占卜預測內容的書。

目前的學術界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主要是由於實物資料方面的缺失,但這並不影響該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內容

陰陽五行學說由陰陽理論和五行理論兩個部分組成,陰陽理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混沌的太極分裂成陰、陽兩性物質,這兩種物質分屬不同屬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彼此消長,又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與哲學上的矛盾論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相似。

陰陽代表兩個對立的事物如乾坤、雌雄、大小、黑白、剛柔、奇偶等。凡是類似雄、大、高、奇、剛等特性的屬於陽性的範疇,反之類似於雌、小、矮、偶、柔等特性的則屬於陰性的範疇。並且認為“陰陽合氣,萬物自生”,世上萬物本身就包涵陰陽這一對矛盾統一體,“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明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古人覺得用文字來表達陰陽理論難盡其意,乾脆製作了一個陰陽魚形圖,讓理論要表達的一切盡在不言中,意會重於言傳是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

這個完美的太極圖形包涵宇宙中千變萬化的各種規律,站在圖前,從靜止到運動,從平面到立體,你會有不同的感覺,特別是那兩個“魚眼”:白到極點是黑,黑到盡頭是白。體現了物極必反,正午過後轉向黑夜,黑夜盡頭是黎明;一個物體大到充盈整個宇宙就是空,一個物體小到夸克以後就似無,大和小在無限處相轉化,任何事物的量變最終會引起質變,事物就會向它對立面轉化。應該看到每個“魚眼”背後都與它相同性質的“魚”相連,任何進入“魚眼”的瞬間,就已經進入另一個空間,在這個系統中幾乎不需要時間,哪怕在距離上它們分別在宇宙兩端。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個圖告訴我們宇宙是怎樣形成:宇宙原是暗能量真空狀態(太極),當能量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宇宙發生大爆炸,這種大爆炸實質是由能量生成物質,其規律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轉化定律方程。爆炸生存陰、陽(或叫正、反)的兩類物質(兩儀),它們分別奔向兩端並相互旋轉,其內部形成的物質和反物質在壓力作用下仍在加速擴張。這種真空中暗能量至今尚未被科學所完全認識。我們還可以將生成的陽性物質再當作太極態,把它看成是具有陰、陽兩類屬性的統一體(如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含有等量相反的電荷),這樣一直分下去,即任何事物都是包含兩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陽物質形成的宇宙體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可我們現在發現中性物質相互吸引(萬有引力),沒發現相互排斥力,但陽性宇宙在引力作用下卻反而呈現加速擴張現象,“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後在引力作用下擴張減速,這種暗能量壓力使宇宙擴張與“宇宙大爆炸理論”相矛盾,但和陰陽理論相一致。

五行理論與陰陽理論相比,五行理論則較抽象難理解,更多的理解是在哲學範疇內進行討論,而這樣的解釋與它的實際運用不太相符。古人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由金、水、木、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屬性構成。金曰收殺、清靜;水曰寒冷、潤下;木曰生髮、條達;火曰炎熱、向上;土曰長養、化育。這五種基本物質屬性循環起來:順次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隔一相剋,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但這種克性並非永恆不變,依據量的大小克制的程度也不相同,甚至還出現反克:大火蒸乾小水;硬木克壞弱金;厚土掩埋細木;重金壓滅小火;洪水沖走泥土。因此,對五行生剋的理解不能限於教條,要根據具體時空條件作具體判斷。

古人為了能使後人更好地瞭解時間和空間的五行屬性,創建了天干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

天干

甲乙同屬東方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同屬南方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戊己同屬中央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

庚辛同屬西方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

壬葵同屬北方水,壬為陽水,葵為陰水

地支

寅卯同屬東方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同屬南方火,巳為陽火,午為陰火

申酉同屬西方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同屬北方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醜未同屬中央土,辰戌為陽土,醜未為陰土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把一個原本無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符號化,並進行了具體的量化,從而便於運算。事物的發展在什麼時間,什麼空間,處於什麼狀態(旺、相、休,囚、死)便一清二楚了。古人因數學知識的缺乏,不能用函數曲線來準確表達其變化的連續漸進性,文字的表達僅僅是曲線上的幾個拐點,如旺到什麼程度,囚到什麼時間,則完全由人主觀判斷,準確性因人水平而異。如果用函數來表達則應是事物變化結果(y)隨著時間(t)的變化在三維空間連續不間斷的曲線y=f(t)。f則是有關時間和空間中五行相對穩定的函數關係。

雖然常聽人說,一門科學只有用數學來表達時,才能稱的上是真正的科學。但也怨不得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的時代,外族是來華留學,留下來學他們想學的,再說那時也不知有沒有ABC。我們祖先聖賢沒有發明完整自然科學體系,這也是東西方文化根本差異導致的,西方文化是以細緻入微的分析為主的原子論,凡事善問為什麼,窮究其理,解答為什麼,最後是利用為什麼,從而產生自然科學體系,征服自然,改造了自然,創造了現代文明。東方文化是以感悟為主的元氣論,凡事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文化傳承是意會大於言傳,理論也顯得高處不勝寒,他們弄出的東西,到現在他們的子孫還未弄明白!

現在,還是要來弄明白五行究竟指的是什麼。相關資料大多記載古人怎樣認為,如何產生起源至今仍是個謎外,多數把它理解成哲學上的概念,類似於脾氣、性格的一種屬性。而更多的學者注重的是如何應用,應用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它的原理更重要。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有很多理論只知道如何運用,卻不知道如何產生的原因,這並不礙事,因為科學認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能給予理解。但對於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風水星象則不行,如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釋,則始終擺脫不了封建迷信的陰影。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那麼,五行的本質是什麼呢?

五行是指宇宙中五種不同的能量的表現形式,是一種能量態,而不僅僅是哲學上的屬性分類。古人對宇宙的認識是:天地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我們現今的宇宙概念和古代的宇宙認識已大不相同,現今的宇宙指的是由大爆炸產生,到現在仍在不斷擴張的整個物質性的空間。古代聖賢對宇宙自然的認識並非象今人擁有高、精、尖的儀器設備,他們原本是高功夫的智者,講究天人合一,認為宇宙的複雜變化和人體的複雜系統相對應,人體是宇宙精靈的縮影,通過人體在氣功狀態下感悟天地萬物變化,區分它們的屬性,從而得出的一種客觀結論。道家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觀點不能全部認為是唯心主義思想,其觀點要闡明的是人天合一,人體和天體有相同的運行規律。不僅是古代的高功夫聖賢,而今的氣功練習者也同樣能感知,只是感知的程度不同而已。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相比有很大差異,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很難再產生象上古時代的高功夫聖賢。

古代的高功夫聖賢在高功夫狀態下感悟到的東西用取像法進行描述,得出五行分類。這樣的感悟分類方法在佛教的經典和其他古代民族的文獻中都有記載,只是分類的標準有所不同,佛教認為宇宙是有六類基本物質:地、水、火、風、空、識共同組成。

儘管分類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結論卻是相似的。

如果說陰陽表示一種能量的高低狀態,那麼五行顯示了能量的不同性質。我們現有的一切儀器、儀表只能是對量的測量,無法探測到能量的性質,如萬有引力,我們知道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和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平方成反比。但它是什麼性質的力?它的作用介質是什麼?為什麼兩個中性質量一定要相互吸引而不相互排斥?從宏觀看,兩座質量相同的火山和冰山對同一個人的吸引力是相同的,但它對具有陰陽五行能量場的生命體的影響絕對不同。

從微觀看,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但帶同種電荷的質子為什麼能聚集在原子核中而不排斥,量子理論認為是組成質子的夸克粒子之間相互交換兀+介質而形成的一種強相互作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家高能物理研究所報告說發現了單獨的夸克和強相互作用的膠子的存在。如果用我國古老的陰陽五行理論來也能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質子所帶正電是能量的陽態、正態、高態;電子所帶負電是能量的陰態、負態、低態。這是對能量的陰陽的描述。同時,每一個質子和它對應的電子是一對屬性,不同的屬性的能量態在相同的高態或低態時並不排斥,或者說其排斥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五行的組合有順次相生隔一相剋的規律,按一定的規律順序排列起來的質子以及中子就組成了原子核。

可以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將公牛、公羊、公馬、公鹿、公兔五個陽性放在一圈,將母牛、母羊、母馬、母鹿、母兔五個陰性放在一圈,兩個圈內同性別而不同類型能相安無事,倘若全是公牛那就要打架了,但再在圈內放一頭公牛,也未嘗不可,兩頭公牛間相距公馬或公羊而顯得相安無事。質子這種能量屬性是五種基本屬性的組合體現,組合的方式也是空間立體形態,體現的是某一種強勢屬性。在原子核中不僅質子還有中子的五行屬性,在此就不再論述了。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總之,陰陽五行理論是古老的樸素的唯物論,它產生於上古時代,是人們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樸素認識。雖其理論文字成型於封建時代,對封建社會的哲學、倫理、道德和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但與封建迷信決不相干。

三、生命場是陰陽五行的能量場

(一)什麼是生命場

生命場也稱為生物場。廣義上可指一切能進行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生命現象有機體(動物、植物、昆蟲、微生物甚至病毒)所具有的一種能量場,這種能量場隨生命產生,並能在生命生長過程中不斷同化宇宙中的相同能量,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能量體。

(二)生命場能的特性

說生命場是一種場,是藉助當代物理學上的電磁場、引力場等一些場的特性,如具有一定能量,且不可見的隱性態。但生命場與物理學上的“場”還是有很大區別:生命場無論在什麼條件下不受屏蔽,這一點與電磁場不同,生命場運動傳播方式也不同,電磁場和引力場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同。到目前為止,生命場的運動特點既未發現是粒子性,也未表現波動性,更未象光子那樣既表現粒子性又體現波動性。因為粒子和波均以光速運動,而生命場的運動幾乎沒有速度,只有在空間位置的置換,具有超時空的運動特點。目前的科學還不能探明其本質,但在氣功感悟狀態下研究可知生命場是一種具有五行的屬性陰陽的變化的能量態。有可能屬宇宙早期就存在的一種暗能量態。

雖然科學還無法認識到這種暗能量的本質,但在氣功狀態下,卻能感知這種能量的五行屬性。構成生命場的這種能量普遍存在於宇宙中,生命場在這個能量系統中按陰陽五行規律運動變化。生命場的陰陽五行變化極其複雜,我們可以形象將生命場比喻成一根繩,繩的長度方向有粗細不同的陰陽變化,拆開這根繩可分成五股:木、火、土、金、水。每一股的粗細也不相同,生命場的主要屬性就由較強的那一種來決定。如此不斷分解下去,每一小股內部的五行變化和股與股之間五行的變化,如果用天干地支符號來進行運算,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極其巨大,幾乎不能窮盡。現在人類的通訊僅僅使用了能量的陰陽性變化,即利用電磁場、光的強弱變化而產生的信號。而生命場的相互感應(心靈感應)則是五行的屬性陰陽的變化,是全方位全信息的,容量大而且傳遞迅速,幾乎不受時空的限制。

如果地球上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那一定是華夏文明

我們可以做一個理想型的物理實驗來理解生命場在宇宙空間的運動,假如有一根U型管,長度有一光年,內壁光滑無摩擦,裡面充滿勻質水蒸氣,在甲乙兩端裝上具有蒸餾和冷凝的彎管與燒瓶,在甲端往燒瓶中倒入一杯水,用電爐加熱燒瓶,使水蒸發成水蒸氣並進入U型管中,在理想狀態下不考慮水蒸氣的內壓傳遞的阻力效應和波動性,認為這樣的介質完全符合理想要求,那麼,在乙端就會有同等質量的水蒸氣幾乎同時溢出,進入冷凝器冷凝成一杯水。而從現象上看到的是一杯水在甲端吸收熱量消失了,而在乙端放出相同能量後出現了。其過程所用時間僅僅是甲端水蒸氣運行的一小段所用的時間,時間很短。但若將這杯水以粒子或波的形式傳遞到乙端,最快也要一年時間。反之,在乙端再加熱,甲端又重新出現了這杯水,我們可將這一裝置和加熱的能量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能量、質量都是守恆的。生命場的運動正是利用了這種系統變化特點,生命場一旦在宇宙空間確定合適的能量轉換系統後,便能實現空間位置的轉化。生命場在運動時,只要確定了封閉系統,那麼在一端注入陰陽五行的能量後,系統的另一端就會瞬間產生與之相反的能量來平衡系統,從而釋放出和該生命場能相同的能量場,這個瞬間過程就已經完成了生命場的空間轉換,而空間的距離對此並不產生影響。

與這個宏觀的理想實驗相似的是愛因斯坦曾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微觀粒子理想實驗:將兩個能量相同但相反自旋的粒子組成一個系統,在改變其中任何一個粒子的運動狀態的瞬間,另一個粒子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並能產生相應變化來維持系統的平衡,反應的時間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無關,即使它們分隔在宇宙兩端,作出反應也只在瞬間。

中國古代的太極圖也有類似的表達:如將太極圖按順時針高速旋轉,則發現整個圖形成灰色。如果從一個灰色圓圈中分離出一個白色的魚形圖時,則會在瞬間就產生一個與它相同大小的黑色魚形圖。如果物質世界(白魚)和反物質世界(黑魚)不在相互旋繞,那麼相互結合泯滅後產生大量“灰色”的能量存在於真空中。這樣的能量態有可能就成為生命場在空間轉換的介質。

未完待續 正念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