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信託公司拿走四成利潤2

10家信托公司拿走四成利润2/3公司业绩同比下滑

■本報記者 閆晶瀅

“年年難過年年過”——這是信託人在歲末年初慣用以自嘲的話語。2018年悄然結束,在歷經從2017年至今的強監管以及國內經濟金融環境複雜變化後,信託公司的2018年是否真的“難過”呢?

近日,信託公司陸續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披露其未經審計的2018年財務數據。據目前公佈數據的61家信託公司的情況來看,約2/3的公司2018年淨利潤同比下滑。其中,華融信託、中糧信託、中江信託等多家公司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70%。而位列前十的信託公司合計分走61家公司總淨利潤中的四成,“強者恆強”的局面仍在繼續。

23家公司淨利潤超10億元

中信平安重慶位列三甲

2018年行業環境承壓,各家信託公司上交的年終答卷也多不理想。從《證券日報》記者獲取的61家信託公司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來看,61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004.52億元,同比下降6.5%;合計實現淨利潤567.43億元,同比下降5.7%。其中,共有38家公司的淨利潤同比下滑,佔比約為2/3。

從營業收入排名情況來看,中融信託、中信信託、建信信託三家公司位列前三名,分別為58.74億元、56.38億元、45.35億元;而華融信託、華宸信託兩家公司排在末位,營業收入均不足1億元,分別為8407.51萬元、5239.53萬元。

在凸顯信託公司賺錢能力的淨利潤指標方面,61家公司中共有23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突破10億元大關,另有6家信託公司淨利潤不足1億元,馬太效應凸顯。

從排名來看,中信信託、平安信託、重慶信託分列三甲,年內實現淨利潤分別為34.20億元、31.74億元、30.56億元。由於安信信託屬於上市公司,無需在銀行間市場披露財務數據,作為2017年的淨利潤榜眼,其未能參與此次排名。不過,根據其前三季度的業績水平估算,再次位居信託行業淨利潤前三甲的位置並不容易。因此,淨利潤前三大概率不會發生變動。

此外,從同比增幅來看,中海信託和光大信託在2018年雙雙實現淨利潤翻倍增長。中海信託實現淨利潤15.94億元,同比增長145.5%;光大信託實現淨利潤10.66億元,同比增長103%,表現尤為亮眼。此外,吉林信託、五礦信託、華澳信託、愛建信託等7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幅也在20%以上。

不過,由於風險項目頻發、股東變動、集團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山西信託、中糧信託、華融信託、中江信託等6家信託2018年淨利潤均在7000萬元以下。其中華融信託降幅最為明顯,達到93.2%,緊隨其後的是中糧信託,降幅達87.6%。

受中國華融原董事長落馬等事件影響,“華融系”金融機構2018年業績大多不景氣。近年來華融信託頻繁更換高管,日前,原平安信託副總經理龐紅梅赴任華融信託總經理,在塵埃落定後華融信託業績水平或許能有所改觀。

而對於中糧信託而言,由於其母公司正在謀求登陸A股市場,中糧信託的發展情況和風險情況披露地相對全面。在此前對證監會的回覆中,中糧信託曾披露12宗重大未決訴訟,合計金額超過20億元。2018年中糧信託實現營業收入5.47億元,信託收入4.47億元,但在扣除資產減值損失等項目後,僅實現淨利潤6279.14萬元。

2019怎麼走?

新興領域收入貢獻仍有限

回顧2018年,對於信託行業和信託公司來說,可算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年份。

如果說2017年監管“三三四十”的檢查側重於信託業合規經營發展,那麼2018年落地的“資管新規”則對信託業務模式本身提出直接要求。此後,央行、銀保監會信託部等多個部門陸續出臺通知,明確過渡期資管行業及信託業落實新規及相應的整改要求。另外,在理財子公司新牌照逐一獲批後,信託牌照價值及業務可能受到的衝擊也引發行業的重點討論。

而在此背景下,信託業整體經營業績承壓的趨勢早已顯現。根據信託業協會披露的經營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747.66億元,同比略降1.15%;行業實現利潤總額494.43億元,同比下降10.72%。就信託資產規模而言,在2017年年底達到26.25萬億元的巔峰水平後,信託規模正在以每季度1萬億元的水平持續回落。

某信託資深觀察人士指出,2018年,信託公司經營業績下滑,信託業務基本持平,而固有業務由於資本市場的波動而託了後腿,加之信息科技投入、財富管理網點建設、風險增大的減值壓力等使得利潤增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速差異拉大。

此外,預計信託公司2019年利潤方面依然承壓,呈現負增長態勢,信託公司會因展業形勢以及風險狀況的不同而會呈現較大的差異。從收入方面看,通道業務繼續收縮,但是難以再現2018年年初費率高升的情況,房地產業務存在放緩可能,而其他新興領域收入貢獻難以超越傳統業務。從支出方面看,信託直銷渠道建設依然加快進行,信息科技建設投入力度會更大,撥備計提壓力仍然不小,從而帶動支出增速可能超越營業收入增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