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鉤指數和金融衍生品的銀行理財收益和風險如何?

petetr100967281


“掛鉤指數和金融衍生品的銀行理財“,實際上是

銀行結構性存款。注意這是一種產品,不是我們平時意義上理解的銀行存款。

一般可視同這樣理解:銀行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金融衍生工具。衍生工具包括黃金、外匯、指數基金類。




該類產品主要特點有

1.保本型產品。理財新規實施後,銀行取消了原保本型理財產品,而該產品按新規納入銀行表內業務,屬銀保監會監管範疇。實際上是變相的原保本理財產品。

2.收益有保障。主要體現在該類產品大部分存在形式是定期存款。

3.流動性差。所謂定期存款形式,當然就有封閉期,必須到期才能贖回。

4.有一定風險。主要體現在金融衍生工具上,金融衍生品都具有風險,這眾所周知。但這個風險主要針對收益多少而言,不是針對本金,這點要清楚。

通過實際案例來深入瞭解一下:


這是工商銀行最新的四款結構性存款產品。

1.承諾保本,風險等級低等級。

2.收益率在2.7%—4.0%之間不等,其中最低收益為2.70%,最高收益不確定。

3.有封閉期,缺乏開放式基金那樣的靈活性。

我們從上到下將四款產品進一步瞭解一下——

第一款產品期限348天,金融衍生品是黃金


第二款期限349天,金融衍生品是日元匯率


第三、四款產品掛鉤的衍生品是歐元匯率。

總之,銀行結構性存款是一種較好的收益性理財產品。

謝謝閱讀!


野馬和尚


市面上那些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到底值不值得買?


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在不斷走低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銀行會不時的發佈一些收益超過5%的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有的“理財產品”甚至達到了10.5%的年化收益,那麼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就很容易進坑。


今天青青學姐就給大家聊聊,關於那些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到底值不值得買呢?


多家網站都推出了“高收益銀行理財”的排行榜和產品推介。如果只看預期收益率的數字,這些“高收益銀行理財”的收益率的確很高,從5%、6%、7%、8%一直到10%,讓不少投資者很心動

一、高收益的銀行理財長啥樣?


(比如這樣的:)


( 又或者是這樣的:)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很心動,但是,如果仔細看一看這些宣稱“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詳細條款,你就會明白,想拿到5%以上的高收益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產品買不到,有的產品不靠譜。


二、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特徵?


針對這些高收益理財榜,青青學姐在網上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對相應的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做了一些分析:


1、區域性產品居多

在某網站推出的一則“高收益銀行理財”表上,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區域性產品佔了80%以上,發行銀行也大多數是一些小型的地區銀行,產品只在部分區域發行,以南方城市為主,北方的投資人基本買不到。


2、結構性理財偏多

在這些高收益理財產品類型區分中,可以看到,結構性理財佔了相當大的份額。業內人都知道,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掛鉤股票、股指、黃金、期貨、匯率等高風險資產標的,

由於風險較大,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很多產品在宣傳時只顯示區間的最高收益,不顯示最低,而事實上,結構性理財產品很難達到其宣傳的最高收益。因此,如果你不瞭解結構性理財,也不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就不要碰此類產品。


3、門檻偏高

很多高收益產品伴隨著高門檻,有的甚至需要數十萬元才能購買!這也間接的把一些用戶擋在外面了。


4.神秘的預期收益率

買理財,你肯定最關心收益率,但收益率其實是有很多花樣的,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被帶坑裡了。理財產品說明裡,一般提到的收益率,是指“年化預期收益率”。


這個“年化”並非指投資人在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獲得的收益比例,而是以1年為期限做出的一個收益率衡量標準。簡單地說,就是假設您的理財產品期限為1年的話,收益率達到多少。比如一款宣傳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為三個月(90天),三個月後,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舉個例子:

小王買了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金額為10萬元,預期收益率是5%,募集期是6天,到期獲取的收益是100000×5%×30÷365=410.96元。


如果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購買的,那麼募集期的6天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0.35%計息。


共100000×0.35%×6÷365=5.75元 如果清算期趕上國慶長假,可能要被佔據10天,(如果銀行還給活期計息的話)按活期算 共100000×0.35%×10÷365=9.6元,


資金實際佔用期限是46天,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410.96+5.75+9.60)÷100000×365÷46= 3.40%,兩者相差:5%-3.4%=1.6%。


如果不幸買到這樣的銀行理財,冒著如此高的風險,得到的收益還不如貨幣基金,想想心裡肯定是很憋屈~所以,在瞭解了這些所謂高收益理財的套路後,我們需要明白到底什麼是結構性理財!

三、到底什麼是結構性理財?


所謂結構性理財,即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如遠期、期權、掉期等)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產品。


簡言之,就是在產品設計中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比如股票、匯率、期貨、期權等高風險標的。


一般來說,結構性理財超90%的資金用於投資固收產品,剩餘小部分資金會用於購買股票、期貨等高風險標的。


如此一來,結構性理財的收益在某些情況下會比其他銀行理財的更高,但反之也可能更低或賠本。曾有外資銀行出現結構性理財鉅虧的情況。


結構性理財收益的實現情況受市場及產品設計影響較大。對掛鉤標的金融工具市場的判斷失誤或時點選擇錯誤,是結構性理財到期不能實現高預期收益的主因。


所以,高收益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對於投資者而言,購買結構性理財首先要了解其產品結構,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資金情況合理謹慎選擇,切不可一味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風購買,不懂的不投!


tips :最後為了幫助大家查詢自己買的銀行理財是否靠譜,在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你買的銀行理財,這是由銀監會批准設立的網站,統計了大量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還支持驗證產品真偽。在準備買銀行理財或者已經買了銀行理財的朋友們,如果不放心,可以去查一查!大家如果有關於理財相關問題的話,歡迎問老師或者青青學姐!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版權歸:贏在青年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贏在青年教育



風險較低的是銀行結構性理財:這種類型的理財產品將絕大部門投資於較低風險的銀行存款、債券等標的,掛鉤指數或投資金融衍生品的比例極低。這種類型的理財風險相對較低,很多都是保本型理財,根本原因還是投資於衍生品的比例很低。


中高風險的是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是跟蹤指數進行投資,跟蹤的契合度越高,基金收益和指數收益就越接近。這類產品收益與風險相對較高。


以上兩種理財產品比較常見,風險屬性也很容易理解。下面在拓展介紹幾個高風險甚至是超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國外有一種類型的槓桿指數基金,形式和國內指數基金類似,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加槓桿操作。沒有槓桿的指數基金,指數漲1%基金收益就漲1%,指數跌1%基金就虧損1%。但是槓桿指數基金收益和虧損都會同步放大,比如指數跌1%基金就好虧損3%。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槓桿倍數。


期貨、期權:這類金融衍生品是真正的高風險、高收益、高虧損並存,原因在於槓桿。期貨叫做保證金交易,期權是叫做權利金。這兩種產品可以稱得上是指數基金的超級版,全倉操作相當於10倍槓桿甚至更高。


私行小學徒


您好,本人在金融機構從業多年,目前在的公司也有這樣的產品。這種產品一般是採用大部分資金投向固定收益資產,獲取一個本金的保本和一個較低固定利息,另外一部分投向指數期權,如果指數達到預期範圍就可以獲得不錯收益,如果指數與預期相反,那就損失權利金。這種產品風控的關鍵就是大部分投向固定收益資產的資金,銀行一般就是買一些短久期的信用債,風險是非常小的。下面是一個產品的收益測算的結果




投資的價值


最低的預期收益率應該是沒有問題,銀行的風控還是比較嚴的。這種產品一般會設置安全墊,大部分的資金投入到可預期的固定收益產品,這樣就可以鎖定預期收益率。小部分資金投入到風險較高的產品,如指數、衍生品等,這部分資金博取高收益,就算出現虧損因為參與的資金較小,對產品的收益影響不會太大。


金融藍海


買的時候,應該在各種條款裡面是有風險高低的說明的。

跟指數型基金 掛鉤的多半是不保本的哦!保本的收益不高,不保本收益高,但是出現虧損情況,銀行是不負責任的,在買入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條款。


從零學投資理財


在國內銀行理財還算是最穩健的


同富織帶


都存在一定風險,掛鉤衍生品風險比掛鉤指數風險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