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創業的大軍中,有些人對於創業非常的矛盾,既有這個想法,又怕這怕那,最後被各種壓力限制住。創業也就無從談起了。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溫州人是中國最富有的人,溫州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經商的,溫州人的觀念是從小就被灌輸的,寧願睡地板吃窩頭,再苦再累也要做老闆,並且溫州人寧願做生意賺一塊錢,也不願打工賺三千。這種觀念漸漸形成一種原則。

思路決定出路

發生在我身邊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大學同班有個女生,是班裡唯一的的溫州人,家裡是開皮鞋廠的,這個小女孩入學第一天就顯得很不一樣,入學第一天,當很多同學拿著父母的錢,在KTV裡唱《父親》時,小女孩通過房產中介,給各種考試的同學介紹房子,從中狠撈了一筆。當很多同學準備考證,考研的時候,她再擺地攤,當同學聚會,我們都哭得鼻子一把淚一把的時候,他在夜市蹦爆米花,四年大學她賺了將近二十萬,真的好恐怖。

畢業後她就消失了,就是領畢業時見過他一面,他顯得很著急,拿完證就走了。過了五年一次同學聚會我們見到了她,她開了一輛賓利,沒有結婚。原來沒畢業時他就已經有兩家絲綢店了,畢業後她大展拳腳,和我們的距離已經不能用大來形容了。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人只看得見眼前事實

這個例子能說明什麼,這個小女孩的成功願意在於,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至於畢業找工作,恐怕她連想都沒想過。這就是選擇不同,結果不同。

這裡還可以舉個例子,就是八十年代的溫州人和四川人,當時中國敢於到外面闖蕩的除了溫州人就是四川人,然而,溫州人和四川人的結果不一樣,這個思想上的決定,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後代。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信息和交通都不發達,人們對外界充滿了恐懼。大部分人選擇留在家鄉務農,作為中國商人代表的溫州人,選擇離開家鄉,外出經商。四川人到了外地,第一件事就是到當地的廠子裡打工,與溫州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溫州人選擇創業,給子孫留下的開放的思想和無盡的榮光和財富,四川人打工給子孫留下的是無盡的貧窮與折磨。這就是人們的眼光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創業狼OR打工狗

早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有一位非常極端的經濟學家說過一番話,當然他本人也是溫州人,他說凡事創業成功的人必然有一條原則,就是寧做創業狼,不做打工狗。這個比喻非常的極端,以至於自己在行業內遭到了封殺。

但你仔細揣測,他說的不無道理,創業者本身對與成功和金錢的渴望是比打工者要強的。就好比狼一樣,是一種很貪婪的動物,這種貪婪是每個創業者必備的素養。他們享受自由,隨意獵殺,無憂無慮,但也要承擔風險,就是冬天狩獵失敗,食不果腹。而狗是不用擔心的,雖然有時吃不飽,但餓不死,只要對自己的主人忠誠,主人就會給他們一些殘羹剩飯。他們是沒有自由,甚至是沒有尊嚴的。但為了那一口不多不少的狗糧,選擇低下頭,什麼都認了。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如果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進行比較,估計我們大多都是過著狗的生活,穩定安逸,但是永遠吃不飽,想離開主人家的狗窩,但是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氣!

很多人選擇去打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剛剛畢業,剛踏入社會的我們,沒有做創業狼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沒必要有什麼思想包袱,但是千萬千萬不要泯滅了狼的本性,那種氣魄是一定要有的。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有些兄弟想先上幾年班,積累一些經驗,然後創業。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很錯誤的,一個大學生單位工作幾年後,不但賺不到創業所需要的錢,更是無法學到創業的經驗與技能。打工生涯學到的東西對創業基本上是沒有用的,因為兩者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得到的經驗體會也不同,只能這麼說,打工幾年後你唯一獲得提高的是打工的技術技能,而創業最不需要的就是技術技能了。


累死也要當老闆——來自創業者的吶喊



最要命的是,工作幾年後,很多人都會喪失創業的激情,感覺現在的境況就很好,沒必要去創業,創業又累又有這麼多的不確定性。沉溺於自己的狗糧中無法自拔,忘記了外面自由的空氣,等到年齡到了40多被老闆辭退的時候,才後悔20年前為什麼不出來自己創業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