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問答45章:同一章文字為什麼意義不關聯

《道德經》第45章寫“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我們耳熟能的至理名言,它們從相反的角度展現社會行為的本質,屬於個人修養內外不同特質。但篇章的收尾,卻指出“清靜為,天下定。”談的是平定天下的主題,顯然兩者思想是不從屬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哪裡?學習者必須要弄明白才能真正領會其思想內涵。

文 | 楊吉德

《道德經》問答45章:同一章文字為什麼意義不關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問:“大的成就看上去會有很多缺點,但實際運用起來卻沒有什麼不好。這句話道理很深刻,它超出了人們的正常認知,因為人們總是認為完美的人才是自己的偶像,而對那些表現不足的人卻不屑一顧。我的疑問是:這句話從何言起呢?”

答:“一個理論的提出總是有來由的,按順序講,本章對應《周易》睽卦,睽在帛書易中寫作“乖”,乖的意思是相背離。老子按照卦名‘乖’的字義去詮釋社會現象,便形成了‘大成若缺’以及後面句子中本質與現象相背離的內容。”

問:“在41章有‘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同樣是正言若反的句子,與本章有什麼不同嗎?”

答:“41章對應《周易》大壯卦,指出治理國家應該重視道的作用,而人們尋常看重的力量其作用其實是有限的。但公眾總是崇信眼見為實的現象,很難意識到看不見的巨大力量,所以其文字意在揭示深層次的道理。本章對應的乖卦,講的是背離的原理,就是人們認識到的表象,往往是事物本質的反面,文字是從事物的本原和人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對比來寫的。兩個章節的區別就在這裡。”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問:“大的充盈就像是被衝去而變得空無一樣,使用起來卻沒有窮盡。盈的原義指水滿,這裡又怎麼去理解呢?”

答:“大盈比喻學識,學富五車。衝是斷斷續續,不是那種口若懸河的空談。只有言之有物,思縷深刻,才會斷斷續續地表述;只有學識充盈,思緒才會綿綿不絕。”

《道德經》問答45章:同一章文字為什麼意義不關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問:“‘大直若屈’,大的正直就像彎曲之形。這句話如何放到現實中去理解呢?”

答:“芸芸眾生,直就是直,屈就是屈,這是最簡單的評價。說到大直若屈,關鍵在於理解‘大’字,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這種境界。春秋時晉景公聽信屠岸賈讒言,抄斬趙氏家族,趙朔門客程嬰為了報答其知遇之恩,藏匿並撫養趙氏孤兒,而用自己的兒子替死,還落了個貪生怕死、賣主求榮的惡名。如此大的正直,如此難言之屈,只有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候,人們才能意識到。”

問:“‘大巧若拙’,巧妙到極致會給人以笨拙的感覺。這種境界又體現在哪裡呢?”

答:“這句話主要體現了心思縝密,卻又外示粗疏的意境,就是笨拙的外象掩飾起精巧的心思。昔鄭莊公意欲除掉其弟共叔段,又怕外界議論其非,便滿足共叔段的過分要求,把京城大邑封給他,對共叔段侵佔其它屬邑也視若無睹,結果引起國人對共叔段的義憤和對莊公的同情,然後鄭莊公才果斷採取軍事手段,逼使共叔段自刎而亡,還贏得國人的支持。鄭莊公這種化‘巧’為‘拙’的功夫可謂登峰造極,謂之‘大巧’

名符其實。”

問:“‘大辯若訥’,真正具有雄辯之才的人說起話來回給人以遲鈍的感覺。怎麼會這樣呢?”

答:“常言說:響水不開,開水不響。言為心聲,誇誇其談的人,其實是見識低下,沒有自我評判能力又自以為是的體現;而學識越豐厚的人,越言語謹慎。深刻的真理往往索然無味,簡單而空泛虛假之言才讓人興趣高漲。老子有一段自白:‘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第20章)說明老子並不善言談,但他的智慧和對人世間的洞察力卻深不可測。”

《道德經》問答45章:同一章文字為什麼意義不關聯

躁勝寒;靜勝熱。

問:“‘躁勝寒’又怎麼解釋呢?”

答:“躁指運動。劇烈的運動可抵禦嚴寒;心靜下來可平息難耐的高溫。這是講做什麼事情都要因時因地,冷靜尋找對策,要善於尋找致勝之術。”

清靜為;天下定。

(注:通行本皆寫為“天下正”。據竹簡本改。)

問:“我有兩個疑問:一是前面都是從個人修養的內在本質和外現體徵角度講的,而‘天下’是王的統治專用語,兩者並沒有角度上的銜接,不應該出現‘天下’之詞;二是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帛書本都寫為‘天下正’,雖然與前文沒有關聯,總還算有些道理,而竹簡本寫為‘天下定’,則與前文出入太大,莫非竹簡本有誤?”

答:“你提的這兩點很重要,是研究《道德經》的深層次問題。先解釋下‘清靜為’的來由。一般認為‘清靜為’是從上一句‘靜勝熱’延續下來的,其實不是這樣。本章是老子對《睽》卦的詮釋,《睽》卦六段爻辭描寫的都是主觀思想對客觀事物的錯誤認識,觀點都是錯誤的,只有上九中的最後一句話是合理的。你看一下這段爻辭:‘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遇雨則吉才是唯一合理的一句話,指出分不清是非敵友的人應當讓雨淋一下,清靜下來才不會犯錯誤。故‘清靜為’實則是對《睽》卦的最終解釋。(關於《睽》卦的詳細註釋,請參閱《周易說解》,楊吉德著,齊魯書社2018年出版。)

關於‘天下定’的由來。《繫辭》有一段對《睽》卦的解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繫辭》這段是引徵的很古老的卦辭,講上古帝王發明了弓箭,用弓箭之利威服平定天下,故《睽》卦又有平定天下的意思。為什麼要平定天下?因為《睽》卦卦象只有初爻是正爻,外面的五個爻都是反爻,表示世界處於混亂狀態,我(初九)有意去平定天下。從這個角度講,‘天下定’是對的。後學不知這句話的來歷,誤以為‘天下正’才符合思想修養的本旨,所以將‘定’改為‘正’。其實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所講的這種個人反向特徵與王治理(正)天下是沒關係的,與平定天下更沒有關係,只能從《睽》卦得到合理解釋。如果不是郭店楚墓竹簡的出土,我們還會按照‘正’字繼續錯解下去。”

《道德經》問答45章:同一章文字為什麼意義不關聯

今譯

大的成就看上去會有很多缺點,但運用起來卻沒有什麼不好。

大的充盈就像是被衝去而變得空無一樣,使用起來卻沒有窮盡。

大的正直就像彎曲之形;巧妙到極致會給人以笨拙的感覺;真正具有雄辯之才的人說起話來回給人以遲鈍的感覺。

激烈運動可戰勝嚴寒;心靜可戰勝炎熱。

要用清醒寧靜的心態去作為,才能平定天下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