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華民族優秀“吃貨”,

你是喜歡揚州的紅燒獅子頭,

還是四川的夫妻肺片,

還是廣州的煲仔飯,

亦或是山西的貓耳朵?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一個令人誤解的名字

“貓耳朵”因其獨特的名稱,還曾鬧過不少的笑話。有外地人來山西吃飯,山西人說要吃“貓耳朵”。外地人嚇壞了,偷偷給家人打電話說:“他們這裡的人好殘忍呀,居然要吃貓耳朵,聽得我都有點害怕了。”後來才知道,此“貓耳朵”非彼“貓耳朵”,而是一種可口的麵食,這才消除了誤會。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一碗大有來頭的美味

據傳,清乾隆皇帝出巡民間,一次微服乘一葉小舟在湖中賞玩。遊得興致勃勃時,天忽然下起了小雨,眾人連忙避雨於小舟船艙內。大家等啊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許久都不見停。幾個時辰過去了,乾隆皇帝又飢又餓,忍不住問老漁翁是否有美食。老漁翁告訴乾隆有面但沒有擀麵杖,做不成麵條。正發愁之際,老漁翁的小孫女抱著一隻小花貓走來說:“沒有擀麵杖,我來用手捻。”於是小姑娘動手將面捻成塊,狀似小花貓的耳朵,小巧可愛。她把這形狀怪怪的麵條下鍋煮熟後,再澆上魚蝦滷汁端給乾隆吃。乾隆見面條不同尋常的模樣,玲瓏別緻,吃後更覺得回味無窮,趕忙問小姑娘這叫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非常喜歡這道點心,回京後即召小姑娘為其做“貓耳朵”。自此“貓耳朵”成了一道名點 。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一碗寄託著相思的麵食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貓耳朵可用多種麵粉製作,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同時也能夠較全面地滿足人體需求,防治各類營養缺乏病。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在晉中一帶,人們用白麵、高粱米麵製作;在雁北、忻州等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麵、蕎麵製作,稱作“碾疙瘩”、“碾飪輯”。莜麵柔軟,能碾推出花紋、觸鬚等花樣,使麵食形狀做出來多姿多彩。貓耳朵的製作不同於刀削麵和撥魚,不用工具,只需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後用食指、拇指捏著一轉,便被捲成像貓耳朵一樣。在開水裡煮熟它,撈起來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裡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同時,它也是人們用來招待女婿的飯食,素有“吃了貓耳朵,好聽老婆話”的民諺。而晉南一帶,以白麵製作狀如貓耳朵的搓豌子,則是人們婚嫁與待客的飯食,更是一種山西古老的風俗。貓耳朵原是民間美食,因其筋滑爽口,別有風味,逐漸進入了“大雅之堂”,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味蕾山西——美貌與口感並存,思緒與麵食結合的山西名小吃貓耳朵

貓耳朵不僅是山西有名的麵食,而且是一道滿足味蕾的菜品。它彰顯的是家鄉的溫馨,無論經過多少年歲,唯有這一碗山西貓耳朵,熬出了思念,熬出了香濃,熬成了歲月的歷久彌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