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劉伯承指揮藝術

《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劉伯承元帥

劉伯承元帥戎馬一生,曾經擔任過紅軍總參謀長,參與紅軍的最高層決策。劉帥長期擔任我軍一個方面軍的統帥 ,在長期的革命軍事鬥爭中,為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劉帥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帶兵、練兵、用兵方面皆為後輩將領的楷模。

劉伯承早年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鬥爭,後又參加了討袁、護國、護法等戰役,在戰鬥中展示出不凡的軍事才能,被譽為川中名將。一九二七年參與組織和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劉帥一生身經百戰,本文無法盡述,只能簡述其中的幾個故事。

《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劉伯承塑像

長征時,紅軍面臨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毛主席指揮四渡赤水後,決定北渡金沙江入川,劉帥隨先遣部隊來到金沙江畔,他查明敵情,指揮前衛連,利用僅有的兩條渡船,偷渡金沙江,迅速殲滅守敵,繼而鞏固陣地,蒐集船隻,聯絡大部隊,安排全軍渡江,一切工作秩序井然,將幾十萬敵軍遠遠地甩在身後。毛主席事後對同志們說,前段時間有的人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堵,擔心紅軍過不了金沙江。我說沒有關係,四川人說劉伯承是一條下凡的龍,他會帶我們過江的。

在長征時期,劉帥不僅參與一些重要的軍事決策,而且經常親臨一線,指揮部隊克服各種困難,出色的完成中央交給的各種任務。朱總司令對劉伯承和他所帶領的部隊,給與高度的評價,他稱讚道:“有時任先遣,有時做殿後,所負任務,無不完成。”

《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敵進我進中的129師

抗戰時期華北淪陷,日軍對八路軍實施什麼“鐵壁合圍”,“輾轉清剿”,“反轉電擊”等戰術。劉帥面對日寇的瘋狂進攻,提出“敵進我進”的戰略戰術。其做法是動員部隊,不怕脫離自己的後方基地,在敵合圍將攏未攏時,除留少量主力部隊堅持內線鬥爭,大部分主力消滅前來合圍的敵人中較弱的一路,跳出包圍圈,深入相對空虛敵佔區,白天隱蔽,晚上出動拔據點、炸倉庫,把日軍的瓶瓶罐罐砸他個稀巴爛。日軍在我根據地找不到八路,自己的後方又遭到嚴重的打擊,只得無功而返。

劉帥總結“敵進我進”的作戰原則,他說“堅壁清野太被動,打伏擊也不是完全主動,敵進我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完全主動了。”

日軍對八路軍的“敵進我進”很是無奈,他們的總結中說:“皇軍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軍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毛主席讚賞地對劉伯承說:“伯承呀,你那個‘敵進我進’的辦法好啊,搞得日本人沒辦法。”

《劉伯承指揮藝術》書中的幾個故事

淮海戰役結束二野、三野首長合影

解放戰爭時期劉帥指揮的仗越打越大,越打越妙。我在這裡講一段劉帥在山東鄄城指揮的一場戰鬥。由於篇幅有限只能簡述故事的梗概,詳見陳錫聯上將所著《劉帥軍事指揮藝術中的辯證法》。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我中野二縱、三縱、六縱、七縱,按野司命令向鄄城機動,敵王敬久集團轄新五軍和整編十一師,(蔣軍的整編師相當於軍,這兩個軍都是國民黨所謂的“五大主力”)他們從鉅野向鄆城方向推進。敵孫震集團劉汝明部一一九旅,從菏澤向鄆城、鄄城方向進攻。這兩股敵人妄圖尋找中野主力進行決戰。

劉帥命令各部,邊撤邊以小部隊構築工事,與敵短時間接觸後即撤退,使敵不明白我軍的意圖。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劉帥令三縱在撤退的路上,製造翻車現場,將米撒在路上。美國在華救濟總署的特工得知信息,將這一情報告知蔣軍

敵劉汝明部得知情報,誤以為我軍倉皇撤退,便命其一一九旅單獨突進鄄城方向,妄圖撈一把。致使其與敵主力部隊拉開四十餘華里的距離。

十月二十八日劉帥得知情報,電令二、三縱部隊在撤往鄄城南的路上,對鄄城南的村莊地形進行詳細勘察,做好殺敵“回馬槍”的準備。

十月二十九日敵一一九旅,如期鑽入劉帥佈置的口袋,敵軍駐地與我設伏部隊的駐地,有的相距僅五至十里地。我軍當即將敵一一九旅分割包圍。敵人被包圍時連電話都沒有來得及佈設,只得在電臺上喊。結果讓我軍迅速查明瞭敵軍的各級指揮系統和兵力部署。

在二、三縱發起攻擊時,七縱奉命阻擊敵新五軍和整編十一師,任務艱鉅擔子很重。這時六縱還未趕到,劉帥將如何安排六縱的作戰任務?劉帥分析敵一一九旅非國民黨嫡系,因此敵新五軍和整編十一師不會對其全力救援,加上該敵曾與我軍交手,吃過苦頭,對我軍心有餘悸;再就是敵人目前不掌握我軍主力的位置,心存疑慮。基於上述分析,劉帥設想由七縱單獨阻敵,七縱楊勇司令向劉帥表示,保證完成阻擊敵軍的任務。劉伯承最終下決心,命令六縱參加對敵一一九旅的總攻,要求二、三、六縱兩天內消滅敵一一九旅。三十一日中午戰鬥結束,除敵旅長等少數敵人逃跑,殲敵九千餘人,繳獲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八門。而敵新五軍方面正如劉帥所料,僅向前推進了四至五里。

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向軍委建議,發起圍殲黃伯韜的淮海戰役,後得到軍委的批准。此時中野分兵兩處,一部由陳毅、鄧小平率領攻克鄭州,向東威脅徐州。一部由劉伯承、鄧子恢、李達率領,牽制白崇禧,吸引黃維、張淦兵團。

劉帥不但在戰鬥的細節方面細緻入微,而且善於悉心觀察戰場全局,領會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戰略決心。劉帥在十一月三日(即打響淮海戰役的前三天)敏銳地發現淮海戰役蔣軍的致命要害,他致電陳毅、鄧小平並上報中央。提出:“首先截斷徐(州)、蚌(埠)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之西南面斬斷敵人中樞。”的建議。中央軍委採納了劉伯承的意見,十一月十五日我軍攻佔宿縣。將徐州之敵與南京大本營之間的運輸補給線徹底切斷。劉帥的這個建議,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為華野聚殲黃伯韜兵團提供保證;提前實現對徐州蔣軍的戰略包圍;還為消滅黃維兵團預先準備了良好的戰場。將原先的小淮海戰役,成功地轉化為後來的大淮海戰役。

劉帥一生功勳卓著,戰功赫赫。在我軍享有崇高的威望。誠如朱總司令說的:“在軍事上,伯承同志不但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而且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內不可多得的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