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总督权力如此大,为什么不像唐朝节度使那样那么容易犯上作乱呢?

NM1876729


清朝的总督权力确实很大,举个栗子,从两江总督的官衔全称我们就能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两江总督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总督本身是正二品,但是,清朝的总督一般都会被授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均为从一品),更重要的总督职位前会加太子太保、头品顶戴、某殿阁大学士等头衔以及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之体制尊崇,地位高迈。

可以说,地方行政权、司法权、军权、财政权都集中在总督身上,所谓封疆大吏,不是盖的。

但是,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制衡地方官员的方法早已趋于化境——行政权方面,巡抚(抚台,有的省份没有)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布政使(藩台)主管一省的财赋及人事,和总督之间形成分权;司法权有按察使(臬台)来分权;财政权一方面有藩台掣肘,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大部分都要交给中央政府再由朝廷拨款拨粮。

军权方面,总督有调兵权,并拥有节制提督和正二品总兵等地方武官的权力,但是却不能节制中下层军官,而另一方面提督虽然本身受总督节制,可是却可以节制总兵以下的中下级军官。而如上述总督、提督都有不同层级的调兵权,但却都没有没有统兵权,中下层军官可以统领自己管辖内的部队,但同时中下层军官本身又没有调兵权——制衡之巧妙,可见一斑。

仍然用前面的栗子,两江总督只能调动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绿营军队,而不能调动八旗军队,尽管两江总督的衙署本身就是在南京,但他根本无法调动驻扎在南京的八旗。

由此可见,清朝的总督虽然权力很大,但和唐朝的节度使相比,完全没有割据称雄进而犯上作乱的条件——即使在晚清督抚权力急剧膨胀的情况下,即使出现东南互保这样的情势,想要造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谈古论金


比起唐代的节度使来,同样领兵驻守一方,看上去“位列封疆”的清朝总督们,权力其实小得多。

有多小?那就要比比唐代时动不动闹大动静的节度使们。盛唐年间的唐朝节度使,何止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统帅?更是获赐“双旌双节”,也就是军事指挥可以专断专行,地方民事财政更是一把抓,

连防区内的大小官员,也多是节度使一手任命。辖区大小城镇堡垒,从士兵到官员百姓,全都要对节度使服服帖帖,几乎是指哪打哪。甚至安史之乱爆发前,好些节度使更手握数镇大权,等于几十万强兵在手。作乱?也就是下个决心的事。

以这个意义说,唐朝一直到天宝年间,才爆发了安禄山挑起的“安史之乱”,除了说明节度使制度够坑,也足以说明安禄山外的大唐节度使们,忠诚度不是一般的高。

有了“节度使制度”这个坑爹教训后,唐朝以后的各王朝,自然就长多了心眼。对于肩负领兵大权的要害职务,更是挖空心思设置“防火墙”,必须要把将帅作乱的风险降到最低。放在清代的总督身上,看似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大权,当然也被百般限制。

清代的总督,承袭自明朝的制度,全名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权力也看上去很大,号称可以“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也就是军事民事吏治都归总督管。而且大多数的总督,都是一口气要管两三个省。理论上说,这些总督大人,很有机会成为权倾一方的土霸王。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

首先一条限制清代总督权限的事实,就是官员人事任命大权。比起唐朝节度使们可以随时撤换任命治下官员的轻松模样,比如安禄山撤换任命两千五百多军官的“快速办公”场面,清朝总督们若想这么“轻松”,基本就是嫌命长:总督麾下的各级将领官员,基本都是中央任命,总督自己任命的官员,也必须报兵部备案。如果说唐代的节度使与部将,是百分百的“老板员工”关系,那么清代总督与部下,却是实实在在的“上下级同僚”。

既然关系不同,大家都是在为朝廷工作,总督想要犯上作乱,基本就是分分钟变光杆司令。

而更重要的不同,就是指挥权限。唐代的节度使们,都是权镇一方的统兵大将,又有绝对独立的指挥权,几万几十万大军在他们手里,就常像使唤自己胳膊一般。清代的总督呢?名义上麾下的人马不少,但总督直接指挥的,只有三个营左右的“督标”,人数不过四五千人

。而且就这么点人马,调动也必须经过朝廷同意,否则必然论罪。

至于总督辖区内的其他军队,照老百姓的话说,则是“各有各的娘家”。像漕运巡盐这类部队,都有各地的衙门管着,全都不是总督直属。绿营部队更是归当地提督节制,平日里总督更管不着,只有在遇到战事时,经过朝廷委派,才归总督调度。另外精锐的八旗军队,是由清王朝直接委派的“八旗将军”管辖,甚至从品级说,八旗将军“会同奏事时列衔在总督前”,比总督的级别还要高。

这也就是说,倘若真有哪个清代总督,横下一条心要造反,那么他能调动的,最多就是四五千“督标”,而且很可能还没打出什么名堂,就被闻讯赶来的八旗绿营等各路部队剿灭。

而且总督之下又有巡抚,巡抚的品级比总督低,却不是总督的下属,而且也掌握一定地方军政权力,还有自己直接指挥的部队“巡标”。两者互相牵制,分散了总督的权力。好些地方的总督,比如闵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更是要和当地巡抚在同一个府邸办公,互掐互撕都是常见事,甚至经常掐到皇帝面前。就算哪位总督心怀造反大梦,放在这闹心工作环境里,天天被巡抚瞪圆了眼睛盯着,日久天长也闹没。

▲湖广总督张之洞

至于造反必须的财政大权,唐朝节度使们那富得流油的腰包,对于清代总督们来说,更是痴人说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清代总督除了完成朝廷赋税任务外,基本没什么截留钱粮的权限。招兵买马之类的“烧钱”大事,基本是有心无力。

所以说,哪怕有为大清朝统帅千军万马作战的机会,清王朝的总督们,也都是打完了赶快收工。“图谋不轨”这类评书里常有的事情,在清代的总督权限制度下,总督们真心不敢想。


我们爱历史


清朝有8大总督,分别是直隶、两江、四川、闽浙、云贵、湖广、两广和陕甘。光绪三十二年,又增设了东三省总督。

总督的本身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办理的差事是“总督**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从一品的中央文职官员,派遣地方办事的。总督的职责是“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少则管理一省,多则管理三省。

以两江总督为例,一般为从一品品级,驻守南京,总管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在南京和两江总督搭班子的有江苏左布政使(又称“江宁布政使”),是从二品文官,协助两江总督管理南京和江苏苏北地区的民政、财政事务。

在江苏的苏州,还有一位江苏巡抚,职务全称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河道屯田”,是正二品的中央文官,带领江苏右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治理江苏苏南和上海地区。巡抚虽然品级比总督低,但是并不是总督的下属。如果总督、巡抚互相掐架,闹到皇帝那里,也往往各打五十大板。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双双被革职。

总督直接能指挥的部队叫“督标”,分为三个营,总人数也就在四五千人上下。在南京城里,管理满洲部队的是从一品江宁将军,全称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为清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江宁将军级别和两江总督一样,实权不如两江总督,但是在政府礼宾排名中,“会同奏事时列衔在总督前”。江苏驻防的八旗兵,两江总督是调动不了的。

此外,在淮安市清江浦区,还驻防着一位南河总督,负责大运河的河务,也掌握部分军队,叫做河标,也不受两江总督管理。至于管理汉人绿营兵马的,在江苏分为江南提督、江北提督,都是从一品武官,品级和总督一样,但受总督节制。不过总督要调动绿营兵,也需要中央兵部同意,实际操作起来也困难。

另外,在苏州还有个苏州织造,南京还有个江宁织造,扬州还有个巡盐御史,都是四品五品的官员,级别不高,个个都是皇帝的亲信,办差的同时,还负责监视地方官。因此,弱势一点的两江总督,号令都出不了南京城。

两江总督好歹还是一个人在南京,其他的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住福州府,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住武昌府,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住广州府,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同住云南府,权力交叉重叠,权责难分,矛盾更多,总督的权利更加受到影响。

至于唐代的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这是清朝总督没有办法比得上的。


wangbingqing2018


清朝的总督算得上是威震一方,但还是有牵制的力量的。清朝的总督的权利是不如唐朝的节度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总督是二品,加尚书衔后就是从一品。这个级别当然极高了,但是,而地方上的将军是正一品,品级高于总督。所以,总督在品级上就不如将军。《雍正王朝》中年大将军,赫赫有名的“西北王”,后来犯了罪,被贬为杭州将军,千万不要以为杭州将军就是一个地级市的军分区司令员,杭州将军可以管几个省的军务,是标准的正一品大员。总督比杭州将军还要低一点,而且,总督也无权调动杭州将军。在清代,如果没有朝廷的专许授权,通常总督没有权利调动军队的。电视剧里面总督巡抚剿匪的时候总是派兵,其实那些不过是数量有限战斗力有限的亲卫兵,不是正规军,也就相当于保镖。总督也无权审批甚至处死将军。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里面,鱼肉乡里,跋扈不法的将军噶礼杀死了于成龙的师爷,总督于成龙一怒之下,不管众官的反对,以总督兼兵部尚书的名义,将噶礼先斩后奏。且不说噶礼是将军,地位比于成龙的总督高,于成龙从法律程序上也没有权利审批一个将军,他只能上报朝廷,让朝廷指定大理寺和刑部审理。更何况,噶礼还是皇亲。此外,虽然巡抚也是总督的下级,但一个受宠信的巡抚显然实权还要大于总督。而学政也并不受总督管辖。满清皇帝还有秘折制度,严密监控天下的一举一动,总督想造反,几乎不可能不提前泄密。

此外,造反需要钱粮,总督没有私自截收的权利。例外也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曾国蕃的几个手下的高级将领做了几省的封疆大吏,就以种种借口截了往朝廷的税收钱粮,那是特殊情况,说明朝廷已经没有很强的对地方的控制力了。


怀疑探索者


要看能不能造反,实际上要看总督能不能掌握军权。事实上清朝共设立了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 陕甘、四川、云贵、漕运、河道十一位总督,名义上总督权力很大,统管军事及行政大权,但是实际上,清朝设立了一套特殊的军权制度,以保障总督对于部队的动用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晚清太平天国以后的特殊情况且不谈,实际上晚清时代总督确实已经有了造反的能力,比如张之洞倡导的东南互保政策,实际上东南各省在晚清以后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半独立状态,来看清朝前期和中期吧。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军机处的职能就是“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这就说明,全国的军权实际上是军机处代皇帝来掌控的,兵部不过是稽核考察官员的职能,而一般总督兼任的兵部尚书也就成了一个名誉头衔。

清朝的八旗兵,也并非是由总督执掌,而是由八旗兵统领来直接带领,皇帝的侍卫军由侍卫大臣带领,此外清朝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十四个驻防将军,负责当地的防务,也兼着掌握当地的八旗部队,驻防将军在名义上甚至还要高于总督,如果两人一同上奏的话,驻防将军的名字要排在总督的前面。另外汉军组成的绿营,则由提督来统领。

由此来看,清朝的军政权实际上是分开的,总督只是在名义上拥有军政大权,实际上在军事上是没有更多染指空间的。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誰说总督权力大呢?

总督,清制正二品。领尚书衔或加右都御史为从一品。节制一至三省巡抚、提督,管理绿营兵并对辖内军政官员有监督弹劾权。

听起来权力是很大。

但是请注意,巡抚提督并不是总督下属,也不是一个体系内的职务,只是互相牵制作用,甚至驻地都不在一起,如两江总督驻江宁府,江苏巡抚驻苏州,江北提督驻淮安,江南提督兼江南水师提督则驻上海。

换句话说,两江总督大体相当于国军1949年的华东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理论上可管辖类似江南提督的淞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然而手上也就几千直属队,别说汤恩伯,就是各省绥靖公署主任(巡抚),省主席(布政使),省保安司令(提督),誰听你的?

其次,绿营并非什么强大战斗力的军队。而清政府派驻各地的八旗军,更是监视总督巡抚提督的中央体系野战军主力,如杭州将军,广州将军,伊犁将军,热河都统等正一品军职。相对来说,绿营军无论品级、装备、训练、职责都只能算地方警备队。

同时,巡抚、提督各有绿营直属军队,分别是抚标和提标。这些都是可以与总督直属的督标进行对抗的力量。

此外,清政府采取分治办法,如总督是汉官则在巡抚提督职上安插满蒙官员作平衡,所以总督造反可能性极低。尤其到后期,总督一般只能控制驻在省。例如两江总督名义上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但安徽江西两省巡抚实质不奉总督令。


四川達州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将从清史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解答。

首先,满人入主中原后,在地方上仿照明朝末年,将督抚形成定制,但他们不是没有地方督抚势力坐大的忧虑,因此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在太平天国叛乱之前的清朝,地方督抚有大量满人,中央的官职也是满人汉人对半(一般而言),比如户部尚书,就是一个满人,一个汉人(清末官制改革的时候才废除这个规定)。另外,清初八旗军战斗力爆棚,清朝为了防止汉人督抚作乱,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驻防八旗,最高长官为将军,也有都统、副都统,比如荆州、杭州、成都等地都有驻防八旗,这是一种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另外,清朝督抚权力不可与唐朝节度使相比。

唐朝的节度使尤其是唐朝后期节度使们掌握了管辖区域内的行政权(特别是官吏任免)和财政权、军事权,这样,他们要兵有兵,要官有官,要钱有钱,满足叛乱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节度使亡故后,继任者常常是前任的儿子或者心腹,所以,他们平时割据一方,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兴风作乱。

清朝的督抚不一样,他们是有任期的,有学者指出清代八大总督的任期平均值为两年到三年,这么短的任期是很难叛乱的。有清一代,督抚权力和威望最高的当属曾国藩,湘军的统领,其次是淮军的统领李鸿章。这些风云人物都没有叛乱,更何况其他督抚。

最后,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督抚多兼任中央官职,清末官制改革的时候,改革者和我们都认为督抚是地方官,可是人家督抚就不这样认为。行省制起于元朝,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清末行省上的督抚不认为自己的地方官,而唐朝的节度使却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官。


历史宝藏


几个原因

一,总督是文官,从一品官员,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事加民政,每个省也有一个巡抚,正二品,但他们没有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巡抚对总督,实际上就是牵制作用了,

二,驻防将军如果跟总督同驻一省,地位是高于总督的,他们没有隶属关系,作用也是互相牵制。

三,总督没有太大的人事权,像下面的官员没有任免权,如巡抚、布政使等官员,都是朝廷任命,没有调兵权,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四,总督由中央派驻,任期只有几年,在这几年里,不可能积蓄起挑战中央的权力,

唐朝的节度使完全不一样,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样使得州刺史成了他们的部下。

一个地方大员,拥有军权、财权、人事权、土地、人口,这就相当于诸侯王了,加上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相连,拥兵20万,而且都是精锐,中央禁军才八万。

最主要的是,他在这里做节度使,十四年没有动过,这样他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让军队军阀化了,成了自己的私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


这个问题大概说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一是民族问题,大唐之所以有这个问题主要是边境的藩镇从节度使到普通士兵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比如安禄山,史思明,这都是少数民族。俗话说,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而反观清朝,主要的总督基本都是满人,和最高统治者同民族。主要利益相同。反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二是大小相制,在清朝,每一个总督下总有一个或几个巡抚监督他的。而且侧重于民务,也就是钱粮是巡抚主要负责的。而总督虽然也可以管民务,但这只是捎带的。他们同时对皇帝直接负责。皇帝只需要防止他们两个沆瀣一气就好了。就算发生了这种情况,不是还有布政使么。也就是他们之间制约因素太多。不像大唐,节度使就是土皇帝。不但军政民务一起抓,打个报告,钱粮也可以截流。节度使权利这么大,一旦实力到了,就算他不反,他部下也会撺掇反。安禄山就是这样的。

三是得感谢吴三桂了,要不是他的反叛,使清朝的统治者对地方的军队始终抱有警惕心理,防止地方武装做大,并且中央的军力始终是最强大的。这样就造成各个总督手里军队很少,这么少的军队,造反是找死!当然,鸦片战争后另说。不过这个政策最终也导致了清朝的边防军很弱。后来的列强这么容易打进北京也和这个有关系。

最后说点题外话,大唐虽然不稳定,但是它是有活力的,如果唐玄宗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不使府兵制崩坏的话,那么大唐也许会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会进入欧洲,影响全世界。想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大唐在怛罗斯之战战败后,按照当时大唐人的气势,肯定会和大食来一场大战的。如果赢了,中华文化会怎么样呢?反观清朝,当年野猪皮反明的时候,他和他的后金,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可以战胜大明,他们内心是自卑的,认为汉人比他们强。所以后来清朝立国后,对汉族人大肆打压,比蒙古人厉害多了。结果把汉族人最后一点创造力最后一点气节都磨灭掉了。现在汉族人里的很多略根都是那时产生的。这个题隐隐的有扬清抑唐的倾向,这不好。一个国家是开放包容好还是自闭自大好,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吧。


海樵山


权力有好多种,但核心的不外乎军事权、人事权、财政权、监督权四个,把握了这四个就把握了全部;把握了一个就是实权派。常人眼里的实权往往并不是制度体系中真正的实权。

1、唐代节度使的权力为何大?

在最开始的时候,唐王朝在地方有诸多使职。

天下设有十五道,各道设置有采访使,后改为观察处置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有监察权。

(元和藩镇)

负责地方屯田的有营田使(可以理解为经营地方国有土地的官员);

度支使,负责某一区域财政收入。

节度使持节代天行事,有军权,有专杀的权力,自然就有了人事权。当他兼职了度支、营田、采访职务的时候,就难以控制了,成为真正的藩镇。

可以说历朝都是实权位置分开拥有,唐朝算是制度演化中的例外

2、总督的实权

在清代总督有一定的财政权、人事权、监督权与军权。

财政权是其每年对地方存留的财政有一定的支配权,当然不是全部,而且得优先供给中央;

人事权上面总督对所属省区的许多官员有任免有一定的建议权,但知府、总兵等官员都是吏部提名皇帝任命;巡抚、提督等官员都是皇帝和内廷简命,虽然偶尔也需要名单;

(各总督辖区)

监督权方面总督对下级官员有一定的权限,但并没法代替或者就是朝廷的考核。

军权方面总督有督标三到五营,兵力在三千、五千之间,和提督的直属兵力差不多,比巡抚的多点,比驻防将军的装备、战斗力差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总督怎么能有能力成了藩镇。

3、战争改变一切

1850-1870的大危机,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变化很大。

总督、巡抚开辟了新的财源,厘金,是地方自收自用;

总督、巡抚对省里官员任免的权限空前提高;

(两江总督府)

军事上湘淮军都是终于自己的首领。这时候总督就有很大的权力了,有藩镇的雏形。

不过整体的环境以及清朝统治者的手腕,整体保持了和平的状态。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