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工業軟件“這座大山”,難的不是一點點!

中國可以設計生產幾百種細分門類的工業品,但是卻生產不了多少門類的工業軟件。

工控小編不久之前看了一篇林雪萍先生髮表的文章叫《工業軟件黎明靜悄悄|“失落的三十年”工業軟件》,文中對中國工業軟件歷史給出了“全景式”的回望,讓人噓唏不已。的確,工業軟件的缺位,為智能製造帶來了“成長煩惱”。例如,芯片設計生產所需的EDA工業軟件,就不得不面臨被國外生產製造商“卡脖子”的風險。

打倒工业软件“这座大山”,难的不是一点点!

目前,在中國工業軟件市場上,超過50%的設計軟件、製造軟件、服務軟件被國外品牌佔領,核心技術作為毛利最高的部分,多數都被國外巨頭所掌握,國產工業軟件在夾縫中求生存。市場上聲音不少,到底是盲目樂觀還是過度消極?國產工業軟件之路到底該如何走?

用戶聲音

“中國的知識產權是個大問題,工業軟件幾乎大部分人都用盜版,很少有人花錢買。”

“我們國家有這麼多的製造業企業、技術人員,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工業軟件,這也太說不過去。”

“在中國的土壤上、兼具品牌實力、資源和資金實力、運營實力、包容開放的思想的企業寥寥可數。”

“國內的大學,在學軟件之初全部是國外的軟件,即使畢業後學生們也是更喜歡用之前熟悉的軟件。”

“國內現在的2D、3D軟件基本上是抄襲國外的,不過內部的算法和內核不一樣的。”

用戶似乎對國產軟件不是很有信心,企業又是如何看待呢?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宋華振先生在接受工控小編的採訪時也表示:“不可否認,國內外工業軟件技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可能在設計原理上並無太大差異,但軟件性能卻是天差地別,穩定性更是遠遠不如國外的主流軟件。”

可以說,國外軟件工具在工業創新的實踐中已經歷經幾十年積累,具備了先天的先發優勢。而國內工業軟件和國外本就已經產生了幾十年的技術代差,即使有性能不錯的軟件研發出來,應用上卻遠沒有國外軟件的“經歷豐富”。

在這種巨大的差距上,如果我們還試圖以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在各個單學科領域方向孤立研製,那麼國產工業軟件的發展機會還是寥寥無幾。如今,工業軟件的開發環境已從封閉、專用的平臺走向開放和開源的平臺,或許藉助開源的方式可以迅速成長也說不定?

在與宋華振先生的交流中,他認為,國內如果想培養出優秀的軟件企業,更需要相關方面的人才支撐,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很多軟件相關的技術人員都跑去互聯網行業,基本沒有人願意來到工業裡做研發。而且國外的軟件巨頭,長期壟斷工業軟件市場,導致國內軟件市場體量小,相關專業的學生就業十分困難,各個大學在工業軟件人才的培養,更是已經出現了斷層。而加強對工業軟件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不僅要關注軟件人才,也要重點關注行業專家,畢竟工業軟件的應用環境更為複雜。

打倒工业软件“这座大山”,难的不是一点点!

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企業管理人員也對工控小編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評價一個軟件的質量,如性能、功能、安全性等指標,都要依賴於軟件中的知識、算法、控制邏輯來實現。“其實國內的工業軟件在算法方面並不完全輸於國外,只是在應用上落後一大截。而且國內的工藝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企業對相關技術接觸很少。”

另外,中國工業軟件的市場份額僅佔世界工業軟件市場份額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現在基本處於相對低端、簡單的應用軟件層次,即便是本土龍頭企業,市場實力也相當薄弱。而工業軟件的研發投入大,回報低,無論是企業還是技術人才都不願意涉足,這也是國產軟件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與硬件搭配一起銷售,也是一些軟件企業採取的措施,也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一番交流下來,工控小編認為雖然都說國產工業軟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無疑大家都認為發展是必須的,而人才、開源等則是落地的關鍵。

總結

在國內軟件的發展歷史中,有些已經被大量的資金投入拖垮,不在了;有些因為沒有足夠的技術和知識積累,轉行了;有些甘於被收購,有些……的確,與互聯網行業的企業相比,工業軟件行業是一個難以快速變現的領域,因此更需要耐心,需要長期保持一種學習和應對變化的能力。

你對工業軟件有什麼看法,歡迎文末留言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