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戊辰戰爭到日俄戰爭(1)

日本海軍的誕生

幕末的嘉永6年( 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來航,是日本意識到現代海軍重要性的開端。直到外敵臨岸,自我封閉數百年的幕府才想到加強海防。派出勝海舟等人以視察海防為名調查了伊勢,大阪等地的岸防設施,定下發展海軍的國策。勝海舟是日本海軍的創建者之一。長崎海軍講習所畢業,歷任築地軍艦操練所所長兼軍艦奉行(奉行是江戶時代幕府中央部門或地方領導人的名稱,由武士擔任)。在內憂外患的幕末時代,幕府、各地諸侯都試圖通過自造軍艦建立海上防衛力量。但那時日本根本不具備建造近代海軍軍艦的能力,最後只能從海外購入軍艦。當時的軍艦主要是木殼蒸氣帆船,平時使用風帆行駛,必要時使用蒸汽機推進,主要武器還是前裝滑膛炮,在海戰時,要從炮口裝填火藥和炮彈,使用目力做簡單瞄準,靠炮彈的衝擊力擊毀敵艦船殼,或使其著火。這是一個費時耗力的過程。

從戊辰戰爭到日俄戰爭(1)

甲鐵艦

從戊辰戰爭到日俄戰爭(1)

薩摩藩

從戊辰戰爭到日俄戰爭(1)

勝海舟

幕末海軍的艦船來源複雜,五花八門,稱得上“萬國牌”。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甲鐵艦”,它是亞洲第一艘木殼鐵甲艦,由法國製造,曾輾轉多國海軍,最後在1867年被出售給德川幕府。不過,當它在1868年5月到達日本時,於慶應3年( 1867年) 11月大政奉還的幕府與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已經處於內戰狀態。這場以1868年1月鳥羽伏見戰役為開端的戰爭被稱為戊辰戰爭。西方國家嚴守中立,扣留了“甲鐵艦”,”直到1869年政府軍勝局已定,才把該艦交給明治政府海軍,在最後與幕府海軍的決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戊辰戰爭結束後,明治政府就全力著手現代軍隊的建設。明治初期的軍隊組織機構變化非常頻繁複雜,在明治元年( 1868年),僅軍隊的領導機關就有海陸軍務課、軍防事務局、軍務官、兵部省這些不同的機構或名稱,組織結構也是朝令暮改,十分混亂,而且當時還沒有明確區分陸海軍。明治5年( 1872年) 2月28日,兵部省被廢除,建立了海軍省,作為海軍最高行政機關,日本以這天作為海軍誕生日。初代海軍卿(海軍省長官,日本古代和明治初年各中央機構的長官稱為卿)就是勝海舟,但是由於他是舊幕臣,政敵很多,在前臺多受攻擊,很快退居幕後,由川村純義代替,後者在明治7年( 1874年)成為海軍大輔,授予海軍中將銜。以川村為中心,明治海軍日益向組織化、規範化發展。

日本海軍通常被認為是以英國為榜樣,這和幕末時期幕府海軍得到法國的支持,而組成明治新政府海軍主力的薩摩、長州藩海軍則以英國為後盾有一定關係。其實,幕府當時只是聘請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威爾尼幫助修建造船廠,以求引進技術而已。不過,法國影響在日本海軍中還是有跡可尋的,例如日本海軍使用“釐米”作為火炮口輕的單位,日本傳統的度量衡使用尺貫法,長度用“尺”,重量用“貫”,英使用英制單位,如英寸,英磅,而法國是使用公制。

在確定了全國的統治後,明治新政府派出龐大的使節團遊歷歐美,考察西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使團成員中就包括勝海舟的得意門生,日本海軍早期的重要人物,山本權兵衛,他主要目的是比較歐美各國海軍的優劣,學習先進海軍技術,確定日本海軍未來師法的對象。經過一番考察,日本最後決定, 在政治制度和陸軍建設上仿效剛剛統的德國,而海軍則是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海軍為師,在海軍組織制度、兵員教育培養等方面都以英國為榜樣,艦船的購置和技術的引進也主要依靠英國。

建軍先練兵,為了能夠提供足夠的海軍人才,明治2年( 1869年),日本海軍在原幕府東京築地軍艦操練所基礎上開設了海軍操練所,次年改名為海軍兵學寮,培養海軍軍官。明治6年( 1873年),又聘請了以道格拉斯海軍少校以下34人的英國教官團,協助教學。海軍兵學寮的招生標準不分等級貴賤,其專業教學內容完全仿效英國海軍,但在思想教育上則完全是日本式的。明治9年( 1876年),海軍兵學寮又改稱海軍兵學校。明治21年( 1888年),學校轉移到廣島的江田島,因此日本海軍士官學校也以“江田島海校”而聞名,是日本海軍培養初級軍官最主要的學校,直到今天日本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仍位於江田島。

在艦艇方面,明治3年(1870 年),兵部省制定了“花20年時間,建造大小軍艦200艘”的目標。建造200艘軍艦對當時的日本來說就像說夢話一樣,但是,與當時擁有500艘艦艇的英美海軍相比,這個數字並不大。而且,兵部省確立的海軍作戰目標為“寸土勿失”,這說明日本海軍造艦並不是為了和別國海軍進行海上決戰,面是著眼於近海防衛。雖說是為了防衛,但200艘軍艦也實在有些天方夜譚了,新設的海軍省把這一數字縮小為70艘,仍然不能獲得新政府參議們的批准,最後決定只建造2艘,其實是向英國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