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傾城之戀》:愛情,是充滿機心和算計的

張愛玲《傾城之戀》:愛情,是充滿機心和算計的

《傾城之戀》是我讀的張愛玲的第一部小說,但肯定不會是最後一部。有人說,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他人留下第一印象,來闡述第一印象的珍貴,我想讀書亦如是。無論某位作家多負盛名,如果對其作品的第一印象不好,下次再捧起他的書恐怕就不知會在何年了,永遠將之束之高閣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為一個人私人的閱讀空間是很有限的,所以閱讀書單就只好是任性的,自己喜歡什麼便去讀什麼。張愛玲的文字我很喜歡,所以很樂意當她作品的回頭客。

我私人認為最健康的閱讀生態便是,喜歡就讀,不喜歡就放下,絕不為難自己。當然,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應試書籍,應試書是無所謂喜不喜歡的,只管熟讀背誦就好。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歷來爭議很大,其實這都是學術圈子看中,幹讀者何事?讀者如果想知道她寫得到底怎麼樣,合不合自己的口味,不妨像王小波先生說得那樣,直接找來她的一本書讀一讀。千萬不要看什麼文學評論或者聽信他人胡說,只會越聽越亂。還有人說張愛玲的文風像郭敬明呢,如果我信了這句話,這輩子都不會有讀張愛玲的想法。但小波先生對張愛玲的評價不高也是真的,他認為愛玲女士晚年對自己的才華不夠珍視,很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惋惜意味。

《傾城之戀》這個書名,聽著像是在講一個純愛故事。我在讀這本書之前,猜想作者寫得肯定也是關於男女主人公的曠世絕戀。畢竟傾城一詞,足以引發讀者太多的浪漫遐思。結果捧起書來才知道全想錯了。

這本書不是寫給憧憬愛戀的小女生看的,讀這本書也不會讓人對愛情心嚮往之,退避三舍倒是很有可能。因為此書中的所謂“戀”,是被作者解剖了的愛情,充滿了成年男女在面對愛情時所展露出來的虛偽、機心和算計。讀著很真實、切近可就是沒有愛情該有的甜蜜感。

不過我倒認為這正是作品的價值所在,它揭示出了我們拒絕承認的真相,即愛情本就是渾濁,經不起解剖的。包括好多人認為的校園戀情,也是步步為營、層層設疑的,老辣的和學生的青澀模樣並不匹配。

說到底還是人性的問題,我們渴望被人理解,卻拒絕完全地坦白自己,結果到最後誰都沒能真正瞭解誰,也沒能做到徹底相信誰。於是再親密的關係之間,都隔著一層捅不破的薄膜。那些本不該出現在愛情裡的虛偽、算計、機心,就是男女因為不瞭解不信任對方而做的試探啊。純粹的愛情是沒有的,情濃之時彼此也仍在小心防備著呢。但我們又不能說這不是愛情,因為世間本就沒有一種情感是無雜質的。真摯、疼惜、親暱、幸福感和虛偽、算計、機心、痛苦,是分屬於情感的一體兩面。只有當它們都存在時,情感才是完整真實的。

我個人覺得,《傾城之戀》的男女主角之間,是存在愛情的,儘管他們自一開始就目的不純,後來也是交鋒不斷,但起碼範柳原到底是愛白流蘇的,否則以他的性情,絕不會在一個女人身上花費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更無需冒險回來接她,同她結婚。只不過這種愛,不很純粹罷了。至於白流蘇在歷經戰爭之後有沒有傾心於範柳原,我認為是沒有的。她需要一個經濟依靠,來擺脫自己厭惡的原生家庭,僅此而已。

《傾城之戀》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全書的開首處。張愛玲到底探知人性深刻,短短几段,世態炎涼被寫到題無剩義。可見當你落魄時,最親的親人也是靠不住的,他們可能傷你最深倒是真的,因為彼此太瞭解了,刀刀都能戳在心尖上。但對人性如此洞明的張愛玲,本人在面對愛情時,可全然沒有白流蘇的精明和心機,所以她才會被同一個男人來回幾次耍得團團轉。也許她早已看破真相,卻仍要奮不顧身?缺愛的人最怕突然遇到愛了。

現在某些男女對待愛情的態度越發隨便,有時竟連維持關係的機心也懶得費了,每每一言不合即分道揚鑣。這些人最深情的時刻,便是有他人在場和發動態時了,他們的愛情是做給別人看的。

而愛情本身最甜蜜的時刻,則是在曖昧階段,因為彼時兩個人還在嘗試瞭解,一切都是嫩草般的新鮮,而在得到之後,彼此失去互相瞭解的興趣,就只剩潦草和枯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