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是剛直不屈的義士,還是在人背後戳刀子的背主之臣?

陳宮:是剛直不屈的義士,還是在人背後戳刀子的背主之臣?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陳宮是一位戲份不多然而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原因有三:

他擔任縣令時義釋刺殺董卓未遂而出逃的曹操,並在和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後,成了他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唯一見證人,在得悉曹操的“狼子野心”後,他不忍殺之,棄之而去;

在小說裡的第一猛將呂布手下擔當范增式的人物,剛直有謀而不得其主,奇謀屢屢不被採納,但始終不肯背棄,最終與呂布雙雙被擒被殺;

最後就是身死之際的慷慨壯烈,與呂布的卑猥怯懦對照鮮明,與曹操之間的對話尤顯其風度。

操曰:“公自謂足智多謀,今竟何如?”宮顧呂布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並無掛念。”操有留戀之意。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並不回顧。操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屍,葬於許都。

陳宮之死姿態十足,算是整部小說裡作者著墨最多,也最富英雄氣的死亡場景之一,足令鐵石心腸者動容。

至此,陳宮的形象是這樣的,懷志,義勇,多智,剛直,死生坦蕩,一派國士風範。但正史中的陳宮,與小說形象有所出入。

《三國志》裡的陳宮,在小說戲份不多的基礎上,出場鏡頭還要大打折扣,譬如義釋曹操等一系列事件,均屬杜撰。首先曹操並沒有刺殺董卓,而隨後發生的舉世皆知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事件,也沒有陳宮的參與。

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曹操確實曾東奔出逃,也確曾被捉,但捉和放的人都不是陳宮。《演義》的講法,是借鑑了京劇《捉放曹》的內容,結果遂了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願景,從此魏武帝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千百年不墮。

陳宮和呂布之間的關係,也不像小說中那樣主僕等級明確,至於陳宮對呂布死心塌地,反貼了呂布的冷屁股就更是無中生有。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合作伙伴,上下級關係並不明顯,呂布對待陳宮,也明顯不同於其他將領。

譬如陳宮的疑似叛逆事件,呂布部下郝萌夜半謀反,呂布嚇得去找高順,後來曹性說,郝萌謀反這事,陳宮同謀,陳宮臉都紅了,呂布卻沒追究。

呂布並非寬厚之人,我想所以未追究陳宮,怕是因為其人勢大,追究到底則兩敗俱傷,或者自己根本無權追究他吧。

陳宮壯烈昂揚的身死,《演義》全程照搬了《魚氏典略》中的內容,不過將原來的文字轉為小說“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粗淺文言而已。好的文字是值得效法、移植的,何況歷史演義小說本就是一種出處雜亂的變形組裝。《典略》中的陳宮之死寫得大氣磅礴,陳宮有節有氣,曹操雍容大度,主賓各具風範,可說是佳話一樁,放到小說裡,甚妙。

不過如果《典略》中所記為真的話,最該得到讚許的,恐怕並非臨死不懼的陳宮,而是對故人的舊惡既往不咎的魏武帝曹操。

陳宮並未救過曹操,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他們如何相識相交,也於史無載。現在唯一所知的是,陳宮曾在曹操手下為將,並且“興平元年,太祖復徵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

“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

陳宮不僅自己造反,還以言語煽動和曹操親比骨肉的至交張邈背叛曹操:“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

張邈當時和曹操的關係好到後者可以放心地將家人託付給他,為何能被這幾句話說動,至今仍是謎題。不過曹操的悲痛程度是可見的,後來他收復兗州,張邈一家均被殺死(張邈出逃),此外還有血腥的屠城行為。

率眾謀逆還拉主公的至交下水,陳宮此舉算得上不忠不義,但此事背後是否有更復雜的原因,今人無從得知,只有妄猜而已。

我私人比較善良的猜測是,陳宮並非奸惡之徒,而是一個有志之人,他勸說張邈時所說的“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的話其實就是他本人理想的投射,彼時天下大亂,他想雄踞一方,立下一番功業,僅此而已。

如此他最終才會被同樣胸懷大志的曹操理解,所以才有了一個相對體面的死亡結局,並在小說的助力下成為千古佳話。

在歷史上陳宮做的事,怎麼也算不上體面,但最終被誤解的卻是曹操,世事詭譎莫測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