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被辭還剩幾年?清退35歲以上員工已成潛規則

你離被辭還剩幾年?清退35歲以上員工已成潛規則

曾幾何時,光鮮亮麗的高檔寫字樓成為很多高校畢業生內心向往的地方,他們無一例外地幻想著,有一天能夠踏進這樣的寫字樓裡,做著體面的工作,從此事業人生平步青雲。

可惜我們只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局。

這兩年職場上歷經的激盪與陣痛,比以往來得似乎更為猛烈一些。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6 年,亞馬遜員工平均 31 歲,谷歌員工均齡 30 歲,臉書員工均齡 28 歲......

而均齡 38 歲的老牌公司 IBM,不久前被 ProPublica 報道說,2017 年這家公司採用各種辦法裁減 40 歲以上的員工。

我接觸過不少年近中年的諮詢者,在初入職場的時候,他們抱持著單純而美好的想法:

「只要我好好幹,單位就不會虧待我。」

因為這樣的自以為,多少人正一步步滑向被動而無力的邊緣。

15 年 HR 的肺腑之言:

年齡歧視是職場公開的秘密

「這份工作我實在不忍心再做下去了。」

不久前,在一家大型集團擔任人力資源總監的朋友 B 向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原來,和很多行業類似,B 所在的集團正在對 35 歲以上的員工進行裁員,作為人力資源總監,B 每天都要召開部門會議,安排與部署員工面談與勸退工作。

「我發現,人事有時候做的真不是人事兒。」B 坦言。

看著一個個曾經和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員工不得不面臨出局的境遇,B 不免脊背發涼,但作為員工的她,面對集團高層決議只能選擇服從。

「年齡歧視基本上是我們這個行業公開的秘密了」

B 說。

根據 B 的描述,事實上,近幾年來,很多公司都在進行裁員,尤其是清退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這些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無人不知,而清退的真正理由和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年齡。」

「幹了這麼多年,怎麼會沒有感情?難受啊......」

每天都要和裁員名單裡的員工面談的 B,每次聽到對面的裁員對象說出這樣的話,會情不自禁地鼻子一酸,眼眶突然熱熱的,她只能轉過臉去,試圖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

「很多企業尤其是有些年頭的企業,就像一臺臺運作不良的機器;而那一個個裁員名單對企業來說就像是生鏽的零部件,需要儘快更換。可對於我來說,這些名單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家有口的同事啊.......」

B 頓了頓說:「我們都要為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現在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自己,因為今天這些被勸退的人,很可能就是幾年、十幾年之後的你和我。」

你離被辭還剩幾年?清退35歲以上員工已成潛規則

2、

小心

忙碌是職場最大的陷阱

個別讀者看了我的文章之後,總會質疑這些故事乃至人物的真實性,他們會向我問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是在危言聳聽嗎?」

我多麼希望,我寫下的每句話都是「危言聳聽」。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在的職場及行業環境,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與陣痛,而這些衝擊與陣痛的背後推手恰是我們引以為豪的高科技。

對很多適逢時代變革的職場人而言,我們需要儘快直面這些衝擊與陣痛,並從他人的軌跡裡得到一些經驗與教訓。

這不僅是我這名職業生涯諮詢師的期望,更是很多前來求助的職場中年朋友們最熱切的期望。

按照很多諮詢者的話說,他們前半段的軌跡已經如此了,後半生更是一言難盡。

1、小心跌入「忙碌的陷阱」:成果全部消失,錯誤不斷積累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為什麼你身處工作時會幹得樂此不疲,可一旦結束後仔細回想,又覺得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做?

或許,你每天真實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

  • 從你踏入辦公室起,很多工作向你撲面而來:一堆的文件單據需要你及時處理;
  • 上司臨時交辦的任務一件壓著一件,件件都很緊急;
  • 客戶那邊等了你二十分鐘,要和你核對對上個月的數據好開發票;
  • 供應商那邊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地打過來,不停地問你貨款的進度到哪一步了......

你會發現,你手頭的工作並沒有什麼難度,而讓你高度緊張絲毫不能鬆懈的在於,這些工作無法讓你掌控節奏,漸漸地就會剝奪你對未來的控制感——

每天也不知從哪裡來了這麼多工作,你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搞定,結果還來不及思考總結,另一個任務隨即而來。

我記得自己看過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那就是很多工作內容的設計,像極了「俄羅斯方塊」遊戲。

只要你開始玩「俄羅斯方塊」遊戲,你會發現你永遠停不下來:

一些方塊好不容易消除了,新的方塊又冒了出來;

一旦你出了一個小小的失誤,那些方塊就無法及時消除,結果越堆越多,直到遊戲結束。

很多人的工作局面就像這款遊戲:成果不斷消失,錯誤不斷累積。

2、是什麼讓你深陷低價值工作無法自拔?

事實上,俄羅斯方塊遊戲之所以風靡,據說是因為它精準地契合了「無腦遊戲」的設計要求:

規則簡單,無門檻、入手快,新人只需要 30 秒就能掌握遊戲精髓;目標清晰(消除),玩法簡單(移動旋轉),同時反饋及時。

在這種遊戲制度的設計下,你發現你自己的期待變得越來越低:因為你壓根不要指望取得不錯的局面,你隨時隨地都在應付混亂,直到把自己變成一臺精準的機器。

如果你能理解這裡面的道理和原理,你就不難明白很多人深陷職場困境的深層根源:

讀書時沒有好好學習,導致專業不精成績一般,擇業時受制於客觀條件限制,只能選擇一些門檻低入手快的工作,例如客服、銷售等;

貪圖省力不肯動腦,永遠在等待領導的指令,沉溺及聚焦於及時反饋中,每天大腦裡想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月開了多少單,能拿多少提成;一旦沒有完成任務,則無比焦慮無力;即便完成了任務,下個月又有新的指標和壓力,一刻不得停歇;

總認為自己幹好一件事足矣,對新鮮事物無暇顧及甚至排斥,看不懂如今的流量思維、KOL、內容創業......對時下發生的事情不管不問,似乎活在一個套子裡,每天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完,每天疲於應付;

而一旦面臨失業,則無比恐慌,因為除了手頭的工作,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出去還能夠做什麼。

你離被辭還剩幾年?清退35歲以上員工已成潛規則

3

學會工作

成為工作的「設計者」

工作中,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與警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不要每天被動等待別人安排我們的時間。

我們要努力把控自己的工作節奏,讓其他人配合你而不是主宰你的工作。

在開展工作的時候,你不妨思考以下幾點:

資源:你需要明確自己的能力及特質,以及你打算做到多少分,在多長時間內完成;

順序:設計或重新安排一個能在最短時間內聚焦最核心業務的順序;

借力:

凡事不需要親力親為,可以的話找眼疾手快的人幫你完成。

舉個例子來說。

曾經有位諮詢者 C 是一名企業財務人員,讓她苦惱不已的是,她特別希望早日接觸到財務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稅務籌劃、報表分析等領域,無奈事務繁雜,一直深陷忙碌,不知如何梳理工作。

我給她提供瞭如下建議:

資源:經過分析,C 對數據敏感度高,短板在於和人溝通時變通能力較弱,做事有些死板,她打算日常工作做到八十分就好,希望這些工作佔用的時間小於四個小時;

順序:我建議她將工作重新排序,每天中午一點到兩點這段時間集中處理報銷單據;

早上最高效的時間用來處理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例如成本核算、報表分析等;

下午到傍晚的這段時間集中處理和外界的對接工作,例如對賬、去稅務局等工作。

借力:由於工作順序發生了調整,需要借力才能高效完成。

因此我建議她明確報銷時間,比如每週二四固定幾點處理報銷工作;同時建議她將部分工作進行分解,例如和其他部門溝通的任務(例如催收賬款)交給部門新人去做,等等。

一年多過去了,C 如願接觸到了財務領域中的核心工作內容,同時也被提拔為財務主管。

你離被辭還剩幾年?清退35歲以上員工已成潛規則

4、

給職場朋友的五點建議

1. 如果可能,還是要好好讀書與學習:

高起點高學歷帶來的職業機遇不同,接觸的環境圈層包括未來的眼界,都會大不相同。

2. 如果可以,儘量多學一門技藝:

對於很多沒有資源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所謂“天荒餓不死手藝人”,問題在於你要沉下心來,將技藝磨練純熟,切不可情緒用事半途而廢。

3. 工作不僅僅是提升能力的地方,更是磨練我們的脾性、歷練我們心態的地方,職場中的核心要素無非兩點,一是做事,二是為人。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你一旦走出職場走向市場創業或做點自己的事情,這兩點至關重要。

4. 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儘快熟悉整個領域,找到該領域的價值核心:

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機會,合理安排工作分工及節奏,積極主動地接觸並處理那些核心工作。

5. 記住,企業的本質是盈利,而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就是一種交換: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再深切的情懷也無法逃離市場規律,你要時刻審視自我,永遠都不要把公司當做家。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沉默的大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