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1支特殊部隊由3類人組成,貧困地區人數最多,農民是主力

在我國農村,有一支特殊部隊,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部隊,而是由3類人組成,這支部隊貧困地區人數最多,農民是主力。社會給他們的番號為

386199,到底是怎樣一支部隊呢?

其實他們是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

"38"指"三八"節,在這裡指留守婦女,因為家裡男人外出務工,婦女留在家裡照顧家庭。

"61"指"六一"節,在這裡指留守兒童。因為父母親外出出務工,留下孩子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親人生活。

"99"指九月九重陽節,也是老人節,在這裡指留守老人,因為孩子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們不在家做農活兒,照顧孫兒孫女或者外孫兒外孫女。

農村有1支特殊部隊由3類人組成,貧困地區人數最多,農民是主力

一、產生的原因

首先是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外出務工的,但由於在農村做農業產業低效,很多農民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最多隻能解決溫飽,卻解決不了孩子上學、家人生病、養老撫幼所需要的花費,只得外出務——在外再艱難困苦,也能掙錢養家餬口;其次,很多農村在家由於沒有技術,只能做農活,掙錢少,只能外出務工;第三,特別是貧困地區、西部地區,家鄉沒有好的產業、工廠等供農民務工,農民在當地掙不了錢,沒辦法只能外出務工。

農村有1支特殊部隊由3類人組成,貧困地區人數最多,農民是主力

二、他們的辛酸

留守婦女,丈夫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婦女長年獨守空房,還要負擔起家裡的農活,不管生活輕活都是她一人的,要照看孩子,要贍養老人,上有老、下有小,留守婦女們柔嫩的雙肩承受的生活負擔也不輕鬆。

留守兒童,有些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但更多的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不是父母不願意將孩子帶在身邊,而是因為條件不允許,留守兒童長期見不到父母,大多是隔代撫養,很容易造成他們幼小的心靈缺失父愛母愛,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嚴重的會產生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小編曾見到一個外出務工的家長回家鄉的學校看望自己的孩子,父親不認識孩子,孩子也不認識父親,竟然是班主任給父子倆人作相互介紹。

留守老人,他們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很多留守老人生活質量較差,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子女貼補或者自己找點不多的生活費用,本來就年歲較大,還要靠種地才能解決吃的問題;又因子女不在身邊,生活寂寞無人照看,生病沒人陪,上個醫院都行動困難;最重要的是還要負擔起教育孫子孫女的責任,但是隔代教育卻問題很大,又力不從心。

對農村“三留守”現象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農村有1支特殊部隊由3類人組成,貧困地區人數最多,農民是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