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要說《三國演義》中被低估的人物,一瞬間可能我們能想起很多人的名字,比如“上將潘鳳”、“西涼徐榮”以及“零陵邢道榮”,但是下面要說的這個人絕對是在三國中最被人所低估的厲害人物,他就是東吳大都督——魯肅。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魯肅是東吳最為傑出戰略家、外交家,他早年曾指囷相贈,當年周瑜起兵,向魯肅借糧。魯肅是大土豪,家中有兩囷糧,他便很爽快的贈給周瑜一囷米,作為相助周瑜招兵買馬的初始資本。陳壽曾評價魯肅:“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周瑜後來多次提及這件事,將魯肅引為畢生至交。因此從性格為人方面,魯肅絕對稱得上是一位高尚的儒士。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魯肅常常被人們定義為“一個老實無用”之人,這種對魯肅的定位是極為不公平的。首先,魯肅作為一流的戰略家,早在群雄割據階段就為孫權規劃好了未來的發展道路,這種規劃可以說與諸葛亮的不謀而合。他告訴孫權:“漢室不可興,曹操不可卒除”這一總的形勢,他認為孫吳集團應當先滅黃祖、劉表佔據荊州,然後與曹操、劉璋形成鼎足之勢,最後消滅劉璋與曹操劃江分治,再徐圖進取,一統天下。可以說這是一個東吳版本的“隆中對”,在這個層面上,魯肅就超越了當時絕大多數人,看透了時代發展的方向。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其次,魯肅有著卓越的王佐之才。他曾經與孫權進行過推心置腹的談話。孫權坦言自己想做齊桓公那樣的人,稱霸一方,而魯肅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孫權要有君臨天下之志,最終為一統天下做準備,聽完魯肅的話,孫權感到既欣喜又震驚。後來魯肅積極為東吳謀劃的戰略步驟,也是緊密圍繞這一談話的精神執行的。因此陳壽稱讚他:“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其三,魯肅自己文武雙全。《吳書》中這樣描寫魯肅:“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因此魯肅不僅可以作為東吳的外交官,周瑜病故後,在周瑜留給孫權的遺書中極力推薦魯肅代替自己,“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魯肅成為了東吳的最高軍事長官,周瑜看人的眼光還是比較可信的,後來魯肅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最後,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最為關鍵人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了他就沒有了後來的三足鼎立。正是在魯肅的積極撮合下,孫劉形成聯合,繼而打敗了曹操,又經過將近一年的攻堅,將曹仁趕到了襄樊,江陵被攻下,南郡被收復。

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人物是他

魯肅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就是他借荊州給劉備一事,但是從現實層面上來說,當時荊州已經控制在劉備手中,魯肅從道義上據理力爭,迫使劉備承認荊州的歸屬權在東吳,已屬不易。再則,當時的情況下,在赤壁戰後即使東吳能夠吞併荊襄,以東吳的力量也絕對難以在荊襄和合肥兩線防禦曹操,所以將荊州借給劉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東吳防守的壓力。

正因為這些原因,孫權才會由衷地感嘆:“此天以卿賜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