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的妙策有什么启示?(下)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十九

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为何能得天下。高起、王陵皆称赞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他大仁大义。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参见《资治通鉴·汉纪三》)显然,刘邦心里很清楚,不是他特有本事,而是因为他特能用有本事的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他能用好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所以,他才能得天下。张良运筹谋划,萧何治政理财,韩信统兵御敌,他们一同辅助刘邦成就大业。很明显,在这里,刘邦将张良排在第一位,张良确实是一位大谋略家,是刘邦的第一谋士。

为什么说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的妙策有什么启示?(下)

张良塑像

首先,张良之所以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关键时刻,能献奇计,策反英布,联盟彭越,并让刘邦重用韩信。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汉军战场形势转好,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兵力增加了五十六万。随后,刘邦又抓住时机,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果断率兵伐楚,占领了十分关键的战略要地彭城。可是,进入彭城之后,刘邦这位底层混起来的汉王,本性难改,遇到繁华的都市环境,又忍不住了,他再次沉溺于酒色,迷恋财宝,日日在酒宴中享受,不想再征战了。刘邦在彭城花天酒地,这给了项羽有了时间进行反扑,当刘邦还在酒色中飘飘然时,项羽亲率三万精兵,抄小路迂回,立即猛攻彭城。项羽的精兵确实很了不得,刘邦守城的数十万兵马竟挡不住项羽三万精锐之师的进攻,汉军兵虽多,但刘邦带头享乐,将领无心打战,士兵又是乌合之众,所以,汉军惨败了。局势变得很危险,各路诸侯王见形势出现变化,便开始望风转舵,纷纷背叛刘邦,转投项羽,刘邦再一次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正在这存亡败危之际,张良为刘邦献上了“下邑之谋”。张良分析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他兵强马壮,势力雄厚,镇守的地方也很不错,但是,英布素来与项羽有矛盾,彭城之战时,项羽令英布相助,英布却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素有积怨,曾多次派使者去指责英布,英布是可以争取的。此外,楚军的另一员大将彭越,也与项羽不和,因为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彭越没有受封,他早对项羽怀有不满之心,而且,当时田荣反楚之时,曾联络彭越一起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过彭越。这两位大将都与项羽有矛盾,这是汉军可以利用的。张良还分析说,此危机之时,汉王属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委以重任,可使其独挡一面,汉王如果能拉来英布,联盟彭越,并重要韩信,那么,眼前的危机是可以解除的,破楚也没有问题。刘邦听了,立即采纳张良的计策,他派人策反了英布,派使者联盟了彭越,并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扩大汉军的版图,壮大汉军的力量。计策实施之后,几路军都动起来了,从各个方向迂回包抄楚军,楚军被围,刘邦的危机得到解除。张良再一次在危机时刻以奇计妙策救了刘邦。张良的“下邑之谋”充分利用敌方阵营中的矛盾,化敌为友,形成反攻项羽的新的同盟军,并重用自己阵营中能征善战的将领,攻城掠地,降服敌兵,使刘邦阵营很快转弱为强,扭转战局,这是相当精明的扩大统一战线的策略。

为什么说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的妙策有什么启示?(下)

张良画像

竞争中,搞好联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伟人曾说过:统一战线就是把敌人搞成少少的,而让我们自己搞得多多的。化敌为友,转弱为强,这才能使战局转向利于我。张良的“下邑之谋”能给人以启发。商战中,随时要善于分析竞争方阵营的具体状况,不能盲目地打击一大片,分化敌人,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危机时,要敢于、善于用人,用好能人,便能出奇效,人尽其才,自己的竞争力就会增强,因而也就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次,张良之所以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其重要原因还有,在刘邦获胜分封时,将帅们对赏罚有疑虑,张良及时献策,建议封雍齿,以安人心。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大封群臣,他对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进行封赏,而其余的人却没有被封赏,此时,刘邦阵营里议论纷纷,比战绩,争功劳,有些乱了。照此下去,军心可能就不齐了。张良看到此情势,及时向刘邦建议:先封赏汉王最恨的人,其他人就放心了。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封了刘邦最讨厌的雍齿为什方侯,他还催促丞相、御史们尽快对其他文臣武将进行定功行封。群臣见了,皆大欢喜,他们认为,像雍齿那样被汉王讨厌的人都能封侯,众将皆可放心了。张良的建议很及时,既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有偏差的封赏方式,同时又能很快安抚人心,平息了争功抢赏的矛盾,避免了胜利后发生内乱。

为什么说张良是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的妙策有什么启示?(下)

张良剧照

历来,树榜样,抓典型都是很重要的,有样子让人看到,别人心里才能放心,张良让刘邦树了一个比较差的人作为受封“榜样”,军营中将士们的心就定下来了,乱也平息了,这就是妙招。

此外,张良之所以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必须特别说的,那就是张良巧妙地介入了传位之争,并能够成功地避免被卷入宫斗之中。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新的危机,刘邦突然想改立太子,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可能有异心,有迹象表明,吕后有可能代刘而王,因而,刘邦想废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国储。对于改立太子这一大事,朝野大臣中多不赞同,群起谏争,但均无法改变刘邦的另立太子之意。太子刘盈的位置将不保,赵王如意夺走太子之位将成现实,吕后对此十分紧张,思来想去,他决定求救于张良。听到吕后的请求之后,张良想:太子之位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王朝天下初定,统治根基未稳,立储之事顺其现状最好,无为而治,方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由此大局考虑,张良决定出手帮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但继位之事,大臣岂可轻易介入,弄不好会被杀头的。张良深思之后,决定采用迂回之计,借势以帮吕后,稳住刘盈太子之位。张良知道,刘邦曾多次派人请名声显赫的“商山四皓”出山入朝为官,均被拒绝,而太子如果能躬身请来这四位高人,太子之位子就巩固了,果然,过了一阵,长时间隐居于商山的“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人,跟随于太子左右,出入宫廷,刘邦看了,感到很惊奇,他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现在竟然跟随在太子左右了,刘邦知道,太子刘盈羽翼已丰,翅膀亦硬了,已经有处理朝政的能力了,于是,刘邦从此不再提易立太子之事。太子终得嗣位,为此事,吕后一直对张良很感激,对他勋口敬重。

这可能是史上最巧妙的介入宫廷继位的高明策略。以妙计介入继位之争,而事后又能置身事外,不会被卷入宫斗之中。“商山四皓”下山了,张良的事办成了,吕后非常满意,太子很感激,刘邦等无话可说,而大臣们都心里都叹服着,张良有功而无过,没有得罪任何一方。

张良巧妙的介入之策在现代商战中是富有启示的,商界有时也会出现需要要摆平竞争双方的时候,这时,如果用分量不够的人去劝架,那是没有用的,必须能请出资格更老分量更重的人出场,才会有足够分量来压住争斗着的双方,调和才有可能,争斗的问题才能解决。就像“商山四皓”一出场,传位之争便解决了,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最后,张良之所以成为刘邦的第一谋士,还有一个不能不注意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张良最后所选择的明智策略:急流勇退知时机,成功退稳得善终。

刘邦入都关中之后,天下局势基本明朗了,张良开始托辞因身体有病,需闭门休养,确实,张良素来体弱多病,他向刘邦请病假也是很合情理的。不过,作为智略超人的汉朝第一谋士,“养病”背后是有聪明的策略的。汉军日益强大,对手越来越少了,刘邦皇位越来越稳固,而皇权越来越具有权威性和杀伤力。张良心里清楚,刘邦越来越不需要他继续出谋划策了,他知道,没有敌人的帝王很不喜欢身边有太聪明的人。于是,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至“帝者宾”的位置。以前,项羽在时,刘邦对付的是强敌,张良处处出奇谋亮妙招,在刘邦面前,展示他的谋略,叱咤风云,而今,张良感到,只有让君王大臣们感到他可有可无,这才是最稳妥的。彼时进,此时退,才是明智之举。汉初,打败项羽而大获全胜的刘邦,开始翦灭

异姓王,在那惊心动魄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他不忍心也不愿意介入对于曾经是同僚、战友的残杀;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尽量置身事外。

大汉立朝时论功行封,如果论功劳,讲贡献,按级班爵,张良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坚决辞让,他谦虚地自请封于留地(今江苏沛县),因为那是张良首次与刘邦相遇的地方,刘邦同意了,张良自此被称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自从韩灭家败之后,他便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就该满足了。他认为汉朝政权日益巩固,朝廷大事有人筹划,他为韩报仇的目的已达到,就很满足了。刘邦听了张良辞封的理由,一定是心里很高兴的,刘邦一定会想,张良念旧情,能感恩,容易满足,不会再有其他野心了。其实,张良心里想:自己体弱多疾,身体受不了大折腾了,而且,他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到历史上范蠡、文种的故事,他两曾与勾践共患难,兴越国,但却不能共荣耀,最后或逃或死,范蠡还好些,文种落了个悲惨结局,他深深的体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深刻道理,他清醒地感到,此时离开朝政才是最明智的,他不想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他身上,他不想落了个悲惨的结局。所以,张良自请告退,但因吕后感德于张良,劝他留下,张良接受,留下来,但他没有再参与朝政,而是专心于研修黄老之学,静居养身,修身行气,追求道仙境界。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辞封齐,谦而请封留地,成为留侯后,果断地急流勇退,如此明智的处世之策,值得深思,汉初,多少功臣惨遭杀戮,而张良却能全身而退,有个善终,这才是真正智谋大师聪明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