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31日,赵州桥治污全部工程竣工。至此,被工业污水浸泡30多年的国保文物再现昔日风采,以新姿接待中外游客。
当年我曾参与了赵州桥治污的报道,对治污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回放一下这一历史事件。
驰名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历史最久、跨度最大的单孔割圆式敞肩石拱桥。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0多年来,赵州桥历经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风剥雨蚀,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洨河之上,像一位历史老人迎送着一代又一代探访者。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赵州桥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她在呻吟和哭泣,工业污水正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自1955年,洨河上游开始排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泛着白色泡沫、散发着恶臭的污泥浊水在荒草堆岸、垃圾壅塞的河道里滚滚而过,一流就是30年。日排放量多达76.4万立方米。污水中的多种有害成分使桥体受到严重浸蚀,桥墩部分腐蚀深度已达6毫米,风化程度明显高于桥身,桥拱南端第二、三块用于联结拱石的腰铁因污水溅落,加速了氧化锈蚀,锈渣剥落凹深已达8毫米,腰铁锈渣膨胀。致使拱石胀裂,其中两条裂纹长达760毫米。根部宽度有6毫米,古桥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赵县人大、政协曾做过专题调查: 洨河沿岸13个乡镇,49个村庄,109.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地下水均遭受严重污染。特别是沿河1公里内的25个村庄受害尤甚,不足千人的尉家庄村,几年间肝炎患者累计达100多人,32人死于癌症。焦家庄村1985年死亡的11人中,有7人是癌症。老百姓无法忍受长年与污水臭气相伴,不忍看到亲人一个个被死神拽走,于是开始连年上访,他们渴望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清新与美丽。
赵县作为第一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县,桥下的污水却给这个县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开发旅游业带来困难。1983年10月,一对新加坡夫妇参观古桥时,一直用手帕捂着鼻子,问道:“这是什么水?为什么这么臭?怎么不去治理呢?”1991年夏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参观赵州桥时,对污染表示遗憾。并希望中国政府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留下了感慨,也留下了希冀。
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赵州桥的污水治理和保护工作。李瑞环、陈丕显、杨易辰、茅以升、赵朴初等领导同志视察赵州桥后,都曾对古桥污染问题提出过尖锐批评,并要求采取措施予以冶理。杨易辰说:“如果古桥毁在我们手里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对不起人民。”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黄玉昆同志考察了古桥受害情况后,于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作了“治理洨河污水,保护赵州古桥”的专题发言。此后,河北省委书记在1992年11月1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对古桥问题一年内彻底治理好。原省长叶连松批示:“赵州桥下流水污染严重,除影响桥基,对外影响也不好。”
当地县委、县政府对治理赵州桥污染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努力,经专家论证形成了治理的具体方案。1993 年春,河北省“两会’期间,赵县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郑重向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八届一次全会提出了《关于加速治理赵州桥环境污染》的议案和提案,引起高度重视。
1993年8月4日,河北省建设厅对人大建议案答复如下:“经与石家庄市反复协商,并报省政府领导同意,已提出‘污水改道,上下节制,建坝蓄清’的方案。郭世昌副省长对议案非常重视,决定亲自办理”。副省长陈立友也在委员提案上批示:所提建议完全正确,应予采纳。同年10月9日,郭世昌副省长率省直有关部门到赵县现场办公,在实地考察后着重指出:“赵州桥污水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省领导也曾多次批示,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决不能再拖了。”这次现场办公确定了以成立保护古桥为主,兼治理旅游小环境的有限目标,吸收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赵州桥污染治理领导小组。
治理措施是:在赵州桥上游600米的河道拐弯处及下游500米处各建一道拦水橡胶坝,以上游坝为进水口,在河岸北侧开挖一条明渠,与现有溢洪道相连接,设计过流能力为87立方米/秒,在赵州桥上游打机井提取清水注入桥下河道。工程总投资预计约为650万元。
为确保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顺利实施,赵县迅速完成了征地、拆迁、清障和水电路三通等项准备工作。1994 年3月28日,赵州桥治污一期工程分洪道开挖工程开工,6月15日竣工,新开河道全长1600米,底宽12米砌石护坡3815立方米。第二期工程包括上、下游橡胶坝、主河道清淤防渗及附属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
1995年3月31日全部工程竣工,并通过了省、市关部门验收。整个工程共挖土近5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达3000立方米。
使赵州桥自建成1400年以来重现跨径37.02米的主拱全貌。自此,遭受工业污水浸蚀多年的国宝再现昔日风采,以新姿接待中外游客。
閱讀更多 聲宏紫閣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