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科技熱訊|機器人進軍考古界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01

仿真機器人進軍考古界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一個歐洲科學家團隊17日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新打造的名為“OroBOT”的機器人和仿真骨架進行研究,發現史前四足動物學會在陸上更加高效地行走的時間早於此前預期,這意味著,陸上高效運動的發展先於羊膜動物的演化和分化。在“OroBOT”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與一般的非羊膜四足動物相比,大型食草四足動物可能更偏向於直立行走方式。因此團隊提出,這種先進的運動方式的演化時間,比人們此前預期的更早。

02

全新人造超材料:多向晶格+3D打印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了一項材料學最新成果: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團隊報告了一種全新人造超材料——強度增加但質量依舊較輕,這種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並結合3D打印技術製成,而其中新型晶格則是根據強金屬合金的基本原理設計的。晶格結構由重複節點和連接支柱組成,結合3D打印技術,製造出來的材料既輕便又堅固。研究人員發現,粒狀超材料(又稱“變斑晶”)發生形變時,比傳統超材料更堅固,更耐損。與多晶材料一樣,“變斑晶”的強度可以通過縮小每個粒狀晶格區域的尺寸來增強。研究團隊創造了在施壓後能夠扭變成不同構型的特殊“變斑晶”,模仿的是晶體材料中類似的重排。綜合而言,這些成果將會為科學界帶來更加堅固且適合於各種應用的輕型3D打印材料。

03

350噸世界水電“巨無霸”誕生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1月12日,全球在建最大水電站白鶴灘電站使用的首個百萬千瓦級水輪機組轉輪,在東方電機白鶴灘轉輪加工廠完工。這個高3.92米、直徑8.62米、重達350噸的世界水電“巨無霸”的誕生,標誌著我國發電設備企業率先掌握了百萬千瓦等級巨型水輪機組的核心技術。白鶴灘水電站壩址位於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和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內的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上,裝機總容量16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624.43億千瓦時,基本相當於2018年成都全社會用電的總量(637.41億千瓦時)。

04

首款3D原子級硅量子芯片架構問世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據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科學家證明,他們可以在3D設備中構建原子精度的量子比特,並實現精準的層間對齊與高精度的自旋狀態測量,最終得到全球首款3D原子級硅量子芯片架構,朝著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重要一步。在最新研究中,新南威爾士大學量子計算與通信技術卓越中心教授米歇爾·西蒙斯領導研究團隊,將原子級量子比特製造技術應用於多層硅晶體,獲得了這款3D原子級量子芯片架構。

05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END -

·免責申明·

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

本文如無意侵犯某方的知識產權,告之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