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时代,创新药怎么才能成为十亿级明星产品?

  • 王梦良认为,定义创新药商业化成功与否基本看三个指标。一是上市的第一年是不是能够有最响亮的市场声音,是不是有很多学术推广的声音,是否获得临床话语权;二是销量的增长,上市初期的药品渗透率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三是在子领域是不是能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产品是非常少的。

过去的一年,是大政频出的一年。

4+7城市带量采购仅选取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推开等等,都在提示业界,仿制药替代原研的速度将加快,我国的药品市场未来也将向成熟市场看齐。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药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市场?需要做出怎样的策略改变才能在大变局中取得成功?

在昨天(1月19日)由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主办的2019中国医药产业新年展望会上,IQVIA咨询高级总监王梦良就上述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中国医药行业新年展望会从2018年开始,每年元旦之后,春节前夕邀请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医药专家、医学专家等行业意见领袖一起来做年度复盘和来年的预判,每年推出十大话题。创新药商业成功的要素便是今年的主题之一。

目前市场上的创新药品种非常多,但成为明星产品的是凤毛麟角。王梦良表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品种上市,但最终能成为领导者品牌的概率不足1%。

那么如何在众多创新药中脱颖而出,造就十亿级明星产品?

王梦良认为,定义创新药商业化成功与否基本看三个指标。一是上市的第一年是不是能够有最响亮的市场声音,是不是有很多学术推广的声音,是否获得临床话语权;二是销量的增长,上市初期的药品渗透率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三是在子领域是不是能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产品是非常少的。

仿制药时代,创新药怎么才能成为十亿级明星产品?

IQVIA咨询高级总监王梦良

1

为什么强调上市第一年?

王梦良特别强调上市第一年是关键期,这是因为专利悬崖的效应将越来越明显。以前,很多品种在国内上市之后,一开始铩羽而归,随后才渐入佳境,甚至过了专利期,有了仿制品以后,仍然厚积薄发。但现在药品的生命曲线已经被各种政策压缩了,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能在出现仿制品之后仍然享受第一个上市的红利。这与国外的情况类似,一旦专利过期,销量就像悬崖一样往下掉。所以,王梦良表示,在讨论新产品上市成功时,需要特别关注甫一上市是不是就能够迅速的上量。

王梦良指出,目前的竞争环境非常复杂,很多药品的生命周期很短。现在上市的很多品种,包括外资这两年上市的药品都是5年、10年就到期的。

究其原因,王梦良认为,一是对手更强,各方都在上新品种,且都是创新药,平安创投管理合伙人张江也表示,中国创新药项目总体估值高于美国同类项目,其中原因就有投资机构扎堆热点,此外,外资也在疯狂的引进新品种。这些竞争伙伴都有非常强的欲望,也有非常深厚的积累;二是监管更严、更合规了,以前的“学术营销”难以为继。

此外,要获得成功,王梦良认为有些功课是必备的。比如上市管理。很多企业缺乏新产品上市管理经验,特别是围绕新产品上市的头两年,导致内部的市场销售以及决策部门、财务部门互相不协调。还比如学术营销,王梦良强调创新药肯定是要走学术营销道路的,很多企业在学术营销的能力、资源、经验各个方面还需要做好准备。另外,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能力也需要具备,或者至少要有做数据回顾、机理研究的能力,除此之外,和专家的合作、临床的推广、医药代表、准入等等都会决定业绩。

2

与仿制药大不同

王梦良指出,创新药的商业化和仿制品的商业化是有很大不同的。

而这种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治疗。产品研发的非常好,治疗也不是厂家能够干预的范围。但是如果品种针对的是知晓率很低的疾病,是被很多人忽视的疾病,就需要去做疾病的就诊率和知晓率的推广,否则很难做到10亿的销售额。

而另一个不同之处体现在,新产品还需要面对已经存在的传统用药,而传统用药很可能价格非常便宜,且经过了无数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怎么挑战它?王梦良认为,这时候需要要做治疗理念方面的工作。新产品如果不被专家看好,只是比别人安全性、疗效更好一点,是很难改变医生处方习惯的,也就不会有真实的销量。

因而,专家资源的短板必须补。

王梦良认为,除了做好这些工作之外,还要有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这是很多企业没有做好准备的地方。今天做的比较大的专科药的企业,其营销就有很多功能。包括数字化的营销、传统的市场准入,还有医学、运作、支持、管理层。另外,人力资源也很重要,有的企业有非常好的培训和人员流动机制,不同的产品经理或者不同的销售之间有定期的轮换,销售人员的待遇和薪金都是非常好的,这也是一个产品成功的保障。

3

上市不成功的三个坑

王梦良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上市不成功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缺乏执行力。集中表现在要不要做好产品、产品能放大到多大,内部常常是有分歧的。包括上市前后决策分工不清晰,部门之间协调不当。做创新需要包括营销、医学、分销等等各个方面的配合,跨部门协作显得尤其具有挑战性。

二是市场策略不当。未能找到疾病诊疗的关键因素,未能找到所需要的临床证据,没有以病人和临床价值为中心,而是完全投资资源关系型的销售。

三是市场准入慢。虽然有环境的因素,但是早期布局专家资源、合作伙伴项目都可以提高上市速度和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4

新药上市花了16年 准入还要几年?

奥萨医药董事长徐希平在现场表示,他们刚刚上市的新药花了16年的时间,从2002年开始研发,2018年年底获得批准。一个药的专利是有限的,但上市了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医保。医保目录2017年刚进行调整,而上一轮调整则是8年前,虽然过程中会动态调整。但什么时候可以进医保是徐希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他还表示,有的省招标5年一次、10年一次,新药怎么参加招标?招标以后还要进医院,徐希平曾经在一家医院做过教授,他表示只有召开药事会医院才能进新药,结果该院的药事会一等就是5年。研究新药需要16年,而解决这三个问题又需要多少年呢?

仿制药时代,创新药怎么才能成为十亿级明星产品?

奥萨医药董事长徐希平

王梦良认为,第一需要专家的早期介入。他以拜瑞妥为例,该药获批之前,就开始对专家进行资助。另外有的产品9个月就通过绿色通道上市,也是因为专家联名写信。第二,除了医院进药以外,还有很多创新的方式,比如通过药店、经销商等等。第三可以通过临床捐赠项目,让患者提前用到新药。

5

实现10亿梦想的三个改变

王梦良认为,要提高创新药销量,需要做到三个改变。

一是改变市场。比如有一些产品是通过改变诊断技术来创造市场的,耳熟能详的易瑞沙便是一例。它是治疗非小细胞疾病的药物,通过推广基因检测技术,迅速找到了定位。以前是没有这个技术的。一个药企为什么要推动生物检测技术,这就是因为它在试图改变中国诊断方式。

再比如推动治疗理念。像比较热门的血脂康。血脂康并不局限在血脂领域。很多年前就做了“九五”攻关的重大项目,证明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并通过一些数据表明冠心病发生率可以降低40%到50%,迅速地扩大了市场。

改变市场的方式还有通过医保提高病人的支付能力。典型的例子是拜耳的拜瑞妥,其以一天100块钱的价格上市,当时同类产品一天才几块钱。但拜瑞妥上市六个月就进入了2009年国家医保目录,改变了情况,所以跟竞争对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其竞争对手是多年以后才进的医保。因此,如果产品能够改变市场,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重磅产品。

二是改变质量。例如通过改变临床评价指标来改变对新药的看法。很多抗生素就是这样的打法,以前抗生素讲快和便宜,后来很多进口的抗生素讲耐药率。还有一些更高级的做法和更复杂的做法,例如改变用药顺序。一般新产品上来都是作为二三线使用的,但通过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或许可以使药品归到一线,洛赛克就是这样的例子。

三是改变组织。比较成功的创新药外企,非常善于为了新产品调整组织。比如销售队伍的结构,逐步从混线脱离出一个团队。同时会给销售人员发一套材料,包括医生画像、病人画像、关键话术、关键信息和销售工具,还有奖金激励。创新药一开始更适用于提成奖。很多品牌,包括外资品牌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最后还有培训,也是赋能的一部分。一般来讲一百个代表应该配一个培训师,确保团队有能力、有技术销售创新药。

“2019中国医药行业新年展望会”已经结束,欲观看现场视频,请扫二维码下载微解药,21日(周一)上线现场实录。

仿制药时代,创新药怎么才能成为十亿级明星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