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何要以孫嘉誠的性命來換取年羹堯之死?

楊角風發作



因為雍正是為了避免前明朋黨再現所為的。

孫嘉誠身為清流領袖,威脅太大了,只能以他為棋子換來功臣年羹堯的倒臺,這樣還避免了雍正殺害功臣年羹堯的罪名,使人認為是年羹堯咎由自取,一舉兩得。

接下來我們就以孫嘉誠之死,來說說雍正王朝中所表現的前明朋黨,為何到了清朝就消失無蹤的原因所在。

在雍正王朝之中,清流領袖共有四人,分別是孫嘉誠、李紱、陸生楠、謝濟世。

這四位清流領袖的下場似乎都不太好,孫嘉誠被雍正故意派去西北,被年羹堯殺死,換來年羹堯的倒臺。李紱官至直隸總督,卻因為彈劾田文鏡,被雍正以朋黨罪處死,最後被弘曆保下性命,也是罷官歸故里。陸生楠和謝濟世也是同李紱一般以朋黨罪被處死,不過可沒有人保他們,所以他們是真的被處死了。


也就是說四位清流領袖是三死一傷,在雍正的佈局之下,孫嘉誠、陸生楠、謝濟世或是間接或是直接被殺,李紱則是被罷官。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雍正是在杜絕前明朋黨再現,所以刻意而為之的。


大家想想明末的東林亂政,這群所謂的正人君子,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挑毛病,卻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成為利益集團的發言人,誤國誤民,清軍入關以後,大部分更是第一時間毫無氣節的降清。

清朝入關以後,剛開始是幾乎全盤接受了明朝的各種制度,更是重用了很多前明官員,被稱之為清承明制。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的繼承,往往會繼承很多負面遺產,結果清朝卻沒有再出現過明朝東林亂政那種局面。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清朝皇帝對於敢於直諫的官員,可沒有明朝那麼客氣,直接就是殺,最後殺的這群“正人君子”徹底不敢說話了。通過雍正王朝的劇情,其實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是如何治理朋黨的。

首先我們先以孫嘉誠之死來代入。

孫嘉誠身為當時清流領袖,可謂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在鑄新錢事件中為國為民,不惜說破其中潛規則,不怕得罪百官而得到雍正賞識,被封為都察院御史。年羹堯西北立下大功,正是如日中天之時,孫嘉誠又是直接彈劾他是奸臣,因此不惜頂撞雍正,後來在烈日之下求雨,險些被曬死,最後被派往西北同年羹堯一起辦事,實則是監視分權,年羹堯自然也清楚,因此沒多久孫嘉誠就被年羹堯殺死。


孫嘉誠之死,意味著年羹堯真正的倒臺。說白了就是雍正利用孫嘉誠的死,來換取年羹堯的死,使年羹堯達到人神共憤的地步,自己不至於落得一個殺害功臣的惡名。這個具體分析,大家可以看看宋安之前幾期的分析。


那麼孫嘉誠這個功臣,為什麼會被雍正這樣對待呢,竟然犧牲了他呢。

因為孫嘉誠通過一系列事情,不只是成為了清流領袖,更是成為了清流隱約的精神領袖,大有再現前明朋黨的趨勢。雍正身為皇帝,為了推行新政,肯定需要集權,朋黨這種威脅,自然要打擊了,孫嘉誠這個危險人物肯定也需要被清理的。


而且孫嘉誠這個人為什麼被稱之為精神領袖呢,是因為這個人打著為國為民的口號,每次出手都是有理有據,使人難以反駁,更是帶動了眾人的支持,實在是太危險了。

接下來宋安之以孫嘉誠成為精神領袖之路說起。

孫嘉誠出場時是戶部雲貴司的六品官員,當時他發現鑄新錢的弊端,因為官職太低,所以上摺子說明讓戶部堂官阿靈阿代奏,身為老八一黨的阿靈阿自然不會幫他忙。

孫嘉誠為了能直達天聽,乾脆直接與阿靈阿廝打起來,藉此面見雍正,然後說出其中的弊端,甚至還以為國為民來頂撞當時的總理王大臣老八。

通過孫嘉誠面見雍正的方法可以看出,他還是很聰明的。

後來科場舞弊的罪犯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張廷玉因為涉及親屬,為了避嫌請了病假。

孫嘉誠直接召集了都察院、翰林院、國子監的清流官員,要求行動起來。當時陸生楠提出等李紱和十八房考官表了態再說的時候,謝濟世說不能再等了,怕來不及。孫嘉誠馬上帶節奏說,我們據理力爭就可以的。


陸生楠也說道,寧願不做這個官,也要維護朝廷的綱紀!這一點跟當年的道德君子東林黨何其相似。

孫嘉誠還看破一個突破點,那就是使張廷玉表態,孫嘉誠馬上去見張廷玉,並且對張廷玉的管家說道,之前是張廷玉救了他,如今他來救張廷玉了。見到張廷玉以後,孫嘉誠直接說明,他應該大義滅親,張廷玉說道自己也想,可就是下不了筆,孫嘉誠直接說我已經替你寫好了。


通過科舉舞弊的處理,孫嘉誠可謂是真正成為了清流領袖一哥。

接下來年羹堯進京以後,孫嘉誠當場表態,說他毫無人臣之禮要參他。後來果然參了年羹堯,當時年羹堯身為雍正的恩人,剛剛立下大功,自然不好意思對年羹堯動手。

但孫嘉誠直接說道年羹堯就是奸臣,還是有理有據的,說之前不參他是因為當時戰事吃緊,大局為重。所以現在才參他,潛臺詞是我並非是為了出名,而是早就想參這小子了,只不過為了大局才一直到現在參他。孫嘉誠又說到年羹堯的功勞,是皇上的支持才立下的,現在國庫是前所未有的空虛。意思是這小子有功勞,也是皇上您老人家的功勞,他囂張個什麼勁。又說起年羹堯的罪狀,什麼年選什麼將士卸甲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罪,可謂是有理有據。

雍正自然是怒火沖天,卻找不到破綻,只能先是氣著扔筆讓孫嘉誠去寫年羹堯的罪狀,孫嘉誠就十分二的去寫了,張廷玉馬上說道“孫嘉誠這御筆是你能用的嗎,老十三也請皇上息怒,然後問孫嘉誠想做比干那種忠臣嗎,孫嘉誠自然說道是。其實張廷玉是在提醒孫嘉誠,而老十三也是為了救孫嘉誠。



孫嘉誠逃過一劫,雍正又以孫嘉誠說年羹堯是奸臣,所以大旱,讓他去求雨。那樣毒的日頭,差點毒死孫嘉誠。老十三為孫嘉誠求情時,雍正說的話也是大有深意“朕要的是人心”,言下之意是要讓孫嘉誠激起大家對年羹堯的怒火。

孫嘉誠求雨過程中,清流官員自發的過去幫忙擋太陽,更是奠定了他的領袖地位,使清流緊密的聯合在一起。

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孫嘉誠這個清流領袖,不但是敢於直諫,還是很有一套的,不怕死還總是佔據一個理字來說話,而且喜歡利用清流官員的力量來攻擊要彈劾之人,這樣無形中緊密團結了清流,還使清流官員佩服他,成為精神領袖。

孫嘉誠這樣的行為,與前明的東林官員是何其相像,雖然他是出於為國為民的目地,但一旦形成傳統,開了這個先河,前明朋黨再現,豈不是一場無妄之災。所以雍正才痛下殺手,以孫嘉誠為棋子,犧牲他來完成年羹堯的倒臺。這樣一來,雍正不用揹負殺害功臣年羹堯的罵名,而是迫不得已才殺的年羹堯。而孫嘉誠這個巨大威脅也沒有了,清流還是之前的狀態,威脅不到皇權可謂是一舉兩得。

再看看後來陸生楠謝濟世反對新政時,因為共同的敵人河南巡撫田文鏡,清流又緊密團結在一起時,孫嘉誠在的時候還知道據理力爭四個字,而陸生楠就是公報私仇了,看不慣劉墨林為田文鏡的新政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他評價為趨炎附勢的小人,可見朋黨的危害。



所以雍正面對陸生楠和謝濟世兩人為首的清流逼宮,是直接大爆發了,說道沒想到前明的朋黨在大清朝再現了,自己可不是明朝的萬曆帝。然後以朋黨罪直接將李紱、陸生楠、謝濟世三個清流領袖問斬。

李紱最後被赦免,是因為弘曆求情,雍正為了給兒子拉攏人心而為的。同時李紱並非是結黨,而是看不慣田文鏡對讀書人不好才參他的。

雖然雍正王朝的這些劇情並非是真實的,但歷史上清朝皇帝就是如此,為了杜絕前明朋黨,是絕不姑息,稍有冒頭者,就是一個字殺,於是明朝的言官是死諫,也就是庭杖挨頓板子,然後名滿天下。而清朝的言官,下場只是死,這一點通過雍正對於清流領袖的佈局可以看出一二。

當然明朝對於言官寬容,是培養出了一群鐵骨錚錚的文人,但結果卻發展成為東林黨這種小人,利用道德制高點討伐政敵的工具,可謂是誤國誤民。清朝的是殺殺殺,好處自然是沒有明朝朋黨誤國的現象,但是這樣二百多年下來,文人風骨沒了,只知道磕頭的奴才一大片,還是矯枉過正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170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在雍正心目中,孫嘉誠是個海瑞一般的異類,他為人邋遢,卻滿腹經綸,說話直率,卻忠心耿耿,這樣的人,雖然朋友不多,卻絕對沒有壞心眼。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見這樣的人,常說的“辣子嘴皮豆腐心”,和孫嘉誠到有幾分相似,只要講原則,守規矩,縱然相處下來有些磕磕碰碰,卻問題不大。

官場上這種人也有一席之地,圓滑,世故,溜鬚拍馬都與他們無關,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縱然上司同僚不喜歡,卻也拿他沒辦法。

但做皇帝的卻都喜歡這樣的臣子,他們恪守聖人之言,不營私,不結黨,做事麻利,忠心耿耿,如果個個官員都似孫嘉誠一般,哪還需要什麼帝王之術。

關鍵是,有了孫嘉誠這樣一個軟硬不吃的銅豌豆,可以制制囂張跋扈的年羹堯,讓他收斂一些。

你辦事,我放心,這是雍正對孫嘉誠的評價,也是孫嘉誠最大的價值。

當然,雍正也做了充足的準備,為了避免尷尬,臨行前特意把兩人請來喝了一頓酒,算是認識了,以年羹堯的智商,當然明白雍正的心意,加之孫嘉誠大名在外,就是之前不知道,有皇帝的推薦,年羹堯也應該多多瞭解,體察上意,就此收斂。

但年羹堯太過狂妄,完全不把雍正放在眼裡,酒桌上說的好好的,到了駐地就翻臉,不僅不聽命,還殺了孫嘉誠。

為什麼殺孫嘉誠,無疑有幾個原因:

第一,孫嘉誠說話不留情面,觸怒了年大將軍,一怒拔劍;

第二,孫嘉誠實心辦事,擋了年大將軍的財路,乾脆殺之;

第三,孫嘉誠發現年羹堯的不法證據,為了保守秘密,殺人滅口;

第四,年羹堯囂張跋扈,故意殺掉孫嘉誠,向主子雍正攤牌,你看,我連他都殺了,以後就不要管我了。

不管哪一種,都極度愚蠢。

作為雍正潛邸出來的奴才,忠誠是年羹堯最大的價值,也是他能做到大將軍的最大資本,一旦失去雍正的信任,權力越大,就越危險。

同樣出身潛邸的李衛,大字不識一個,照樣做到兩江總督,靠的就是一個字:忠。

李衛沒讀過書,所以認死理,卻十分契合雍正的心意。像雍正這般領導,多疑而又狠毒,喜歡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不需要下屬有過度的獨立意識,只要實心辦事,努力辦事就可以了,至於大方向大主意,都由他來定。

年羹堯書讀的多,卻在立功後得意忘形,把這些道理拋之腦後。

在此之前,雍正已經多番敲打他,希望他們改過自新,畢竟是雍正自己提拔起來的官員,如果不加挽救就殺掉,不僅寒了下屬的心,也給別人一個用人不察的口實。

但年羹堯執迷不悟!

為什麼飽讀詩書的年羹堯如此愚蠢,可能有幾個原因:

(1)自恃功高,認為殺個小小的孫嘉誠無所謂;

(2)手握重兵,有不臣之心,故意殺之試探雍正;

(3)腦子進水了;

從歷史記載來看,年羹堯並沒有謀反的計劃,彼時天下太平,人心思靜,縱然年羹堯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

只能說,權力是一劑迷魂藥,把飽讀詩書的年羹堯給迷傻了,忘記了自己是誰!

這段情節歷史上雖然不存在,但真實歷史中的年羹堯的確也是囂張跋扈,臺灣歷史學家高陽就認為,年羹堯本無大才能,不過是雍正早早佈局,在康熙面前力挺他,才得到了不少立功的機會,等到雍正繼位,年羹堯不知收斂,被殺也就順理成章。



日慕鄉關


一部《雍正王朝》,二月河把演義寫成了歷史,而一些人也把電視劇當成了歷史來讀。那我們就撇開歷史和原著,權且把《雍正王朝》當成一部歷史劇,來分析一下劇中雍正,年羹堯和孫嘉誠三人的關係作一個評析。

年羹堯雍正皇帝潛邸時的奴才,經過當時四王爺的悉心栽培,一步一步成為了一個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甚至,在年羹堯縱兵剿滅江夏鎮,大發其財後,仍然為其隱瞞開脫。不僅使年羹堯沒有得到懲罰,還因此而加官進爵。為了把年羹堯牢牢的拴在自己的戰車上,在明知年羹堯的妹妹秋月與謀士鄔思道兩情相悅,仍不惜棒打鴛鴦,封秋月為側福晉。為的就是進一步拉攏年羹堯。

尤其在登基後,雍正力排眾議,任命年羹堯為西北大將軍,委以節制西北四省軍政大權。並稱與年羹堯的關係,為君臣關係之典範。可見雍正對年羹堯的特殊恩寵,和寄予的厚望。

孫嘉誠進士出生,與李紱一樣的文人名流。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尤其是不結黨營私依附權貴,這一點深得雍正皇帝的賞識。即使在其以六品官員與戶部堂官撕打,且又當庭頂撞廉親王,咆哮朝堂後,雍正只是輕描淡寫,不但不予處罰,還直接由六品屬官,提拔為三品御史。雍正對孫嘉誠可謂是知遇之恩天高地厚。

可就是在雍正最為倚重的一文一武的之間,卻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年羹堯在大敗羅布藏丹增後,侍功而傲驕橫跋扈,且又僭越幔上之行為,惹起了公憤。這時,作為御史的孫嘉誠,竟然不識時務,帶頭參奏皇恩浩蕩如日中天的年羹堯,不僅得罪了,按雍正皇帝的話說,‘’我雍正的恩人,朝廷的恩人,愛新覺羅的恩人‘’的年羹堯,更是為雍正皇帝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雍正只好讓孫嘉誠到天壇去求雨,以說明年羹堯的忠奸。

即使到現在,雍正皇帝對年羹堯,仍然是恨鐵不成鋼,仍然寄予厚望。派孫嘉誠到西北輔佐年羹堯推行新政‘火耗歸公’,此時,年羹堯仍然是雍正的三個心腹之一:——李衛在江蘇推行‘攤丁入畝’,田文鏡在河南推行‘仕紳一體當差’。如果此時說,雍正就已經安排,以孫嘉誠的死,來換取對年羹堯的懲罰,難免有點牽強。

如果說孫嘉誠的死,是壓倒年羹堯的最後一顆稻草。那也不是雍正的初心,作者以為有可能是孫嘉誠的安排。

孫嘉誠對雍正可謂忠心耿耿,尤其感恩雍正的知遇之恩。面對年羹堯飛揚撥扈有不臣之心,卻有意刁難自己推行雍正新政‘火耗歸公’,眼看自己在新政的推行上很難有所作為,決心為雍正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孫嘉誠開始有意與年羹堯公然作對,就是要激怒年羹堯對自己下殺手。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年羹堯的腦袋。這就是孫嘉誠設計的,砸倒年羹堯的最後一顆稻草。

所以說,年羹堯和孫嘉誠的死,並非雍正的安排,而是出乎預料之外的無奈之舉。


無奈且向上


天地萬物,相生相剋。而孫嘉誠呢,就是年羹堯命中的剋星。這兩人鷸蚌相爭,雍正這隻漁翁正好得利。這是帝王之術,也是幾千年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三十六計有一計就是隔岸觀火,孫嘉誠與年羹堯,鬥來鬥去,結局慘痛。年羹堯的專擅和驕奢,作為皇帝,雍正不得不重視。而孫嘉誠則彷彿一名聖鬥士,成了雍正最鋒利的武器。

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後,自恃功高,班師回京時面對文武百官的跪迎,趾高氣揚。孫嘉誠便有心彈劾年羹堯。在朝堂上,年羹堯的部將們只知有年大將軍,卻不知皇上。顯然是犯了雍正的大忌。雍正心裡一頓窩火,又不能發作,只能晚上找年羹堯的妹妹撒氣。

皇帝生氣了,後果很嚴重。這時候,作為皇帝身旁的聖鬥士孫嘉誠,勇敢的站了出來。他敢冒犯風頭正盛的年羹堯,雍正心裡其實高興的很。雍正看了忠直頑皮的孫嘉誠,裝作火冒三丈的樣子。孫嘉誠說朝中有奸臣,所以天象異變,久旱無雨。雍正罰孫嘉誠去殿外求雨,這是為啥呢?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是為了穩定年羹堯。年羹堯剛打完勝仗,回來沒多久就接受彈劾和處置嗎?那雍正的面子往哪擱呢,現在年羹堯是雍正剛加封的一等公,年羹堯的臉面就是雍正的臉面。年羹堯的臉面暫時還是要給的。

二、利用求雨,這種近似祭祀的活動,警示年羹堯。雍正並不知道會不會下雨,但是這可以告訴年羹堯,有人為了你在與天鬥,如若真的下雨,你就得好好收斂,否則天也不饒你。如若不下雨,也可以警示言官們,現在年羹堯還不能隨便碰,你們要等我的指示。

最後,我們知道,真的下雨了。因為天象站在了孫嘉誠這邊,百官必定認同孫嘉誠,也必定排斥詆譭年羹堯。雍正靠孫嘉誠,狠狠打擊了年羹堯一次,百官也站到了孫嘉誠和雍正這邊。

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雍正請年羹堯吃飯,還特地把孫嘉誠叫上,最後直接把孫嘉誠安排到西北了。結果我們知道,孫嘉誠被年羹堯殺了,年羹堯也因為擅殺孫嘉誠,被雍正一貶再貶,賜自盡而死。

雍正為啥要把這兩冤家湊一塊呢?這肯定是雍正苦思良久的計策啊,這就是帝王心術。我猜想,首先肯定是為了警示年羹堯,將孫嘉誠當作試金石。如果年羹堯是真金,自然不怕火煉。如果不是,也好立刻處理,免生大患。第二呢,很明顯孫嘉誠不是年羹堯對手,強弱差距這麼明顯。但是孫嘉誠有一顆如聖鬥士執著的心,雍正看到了這點。既然你這麼勇猛,就當作防備年羹堯的第一道防線吧。第三呢,制衡西北局勢,將這兩冤家放一塊,隔岸觀火,誰勝出都不一定有好下場。

所以,愚以為雍正將孫嘉誠放到西北,並不是要用他的性命去換年羹堯的性命。他是為了防患於未然,是一種制衡之術,也是帝王心術。

孫嘉誠和年羹堯,一位是聖鬥士,一位是平叛功臣。他們都只是雍正的棋子而已。為了王朝,雍正落子無悔,該落則落,該棄則棄。這就是古代帝王的可怕之處。

(一家之言,歡迎分享吐槽關注)


風雪夢不逝


剛看了其他網友的回答,都十分精彩,本人也是《雍正王朝》電視劇的粉絲,再回答的話,可能可趕不上其他網友的精彩回答!



所以只用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捨不得孩子,套不來狼!

雍正之狠,連三兒子弘時都舍的殺,何況一個很難管理的諍臣孫嘉誠!



不用國之諍臣孫嘉誠的命,哪能套出滿朝官員對年羹堯的恨?



不管是孫嘉誠還是年羹堯,對於雍正皇帝來說都是很難管理的臣子!


媚眼看籃球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孫嘉誠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歷史上應該有一個“孫嘉淦”,但與電視劇裡的孫嘉誠應該是兩碼事。

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故事情節,孫嘉誠之死的確是年羹堯被殺的導火索,但是雍正似乎沒有刻意的用孫嘉誠的性命換取年羹堯之死的主觀想法。

這樣的結局,其實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

孫嘉誠這個人,進士出身,長得難看,但是性情耿直,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頗具“清流”特質。但他並不是一個“清流”那麼簡單。

孫嘉誠在電視劇裡進入人們視線是從四阿哥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之後,雍正元年的孫嘉誠,當時是戶部雲貴司的主事。一個六品京官,這在京官當中應該是“芝麻官”。但是這個孫嘉誠卻是一個“身在戶部,放眼朝廷”的“以天下為己任”“清流做派”,新朝的“雍正制錢”被他看出了弊端,因為“雍正制錢”的含銅比例與戶部尚書阿靈阿互相爭執乃至撕打才引起了雍正的主意,而孫嘉誠對於“雍正制錢”的“不利於流通”以及帶來“腐敗隱患”的弊端更是讓雍正對孫嘉誠“刮目相看”。

雍正看中孫嘉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一心為朝廷”的忠心,為了堅持自己的主張不惜與自己的主官翻臉。忠心耿耿,剛直不阿。第二是孫嘉誠所指出的雍正制錢的弊端是很準確的,說明孫嘉誠此人並非是一個只會“講道德文章”空談文人。他是有一定的見地的。

基於這兩點,雍正認為此人可用,所以雍正並未深究孫嘉誠在自己面前頂撞廉親王胤禩乃至情急之下不顧“僭越”之罪的衝動的舉動(拿起雍正的御筆就要當場寫奏摺),反而晉升孫嘉誠為監察院左都御史。也就是讓他當了“言官”的頭兒。

雍正讓孫嘉誠當左都御史,應該算是知人善任,孫嘉誠對朝廷忠心耿耿,不結黨營私,剛直不阿,同時又有見識,有能力。

孫嘉誠在當左都御史的日子裡,他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說服張廷玉同意嚴懲雍正朝第一次科考就發生“考題洩露”和“考生夾帶”的舞弊事件的主要責任人,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其實就是說服張廷玉按照康熙的意思同意“殺掉”自己的親弟弟。第二件就是彈劾在西北立了“不世之功”的正在如日中天的年羹堯。

這兩件事,一件做的雍正很滿意,另一件康熙並不滿意。滿意的是孫嘉誠說服張廷玉上摺子同意嚴懲張廷璐,不滿意的是孫嘉誠彈劾年羹堯。

但這兩件事,孫嘉誠辦得都對。

在雍正登基之初,也許是用力過猛,接連好幾件事讓雍正都丟了練,碰了釘子。

第一件就是“雍正制錢”,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八王爺允禩利用雍正登基之後急於表現新朝的“新氣象”而把雍正制錢的銅的比例增加到了“六成”,這樣一來,銅錢真的很好看,成色也很足,但是,帶來的將是成色很好的制錢將無法流通。說的明白一點就是銅的比例過大,已經超過了制錢本身的價值,不法商人按國家牌價收購銅錢重新熔鍊後製成銅器便可有很大利潤,另一方面流通的銅錢減少,也會給貪官們帶來兌換差價方面的可乘之機。

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說,八王爺允禩這種“有意為之”的做法,其實是在給雍正挖坑。儘管孫嘉誠不顧一切的指出了這個重大的弊端,雍正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但是,雍正的心裡也是覺得十分別扭。

在接下來的清理地方藩庫的過程中,雍正重用了隆科多舉薦的諾敏任山西巡撫,指望諾敏能在山西給全國的巡撫們帶個好頭,用一兩年的時間那地方藩庫的虧空補齊。但是這個諾敏為了早出“政績”,居然夥同山西地方各級官員用向民間借貸的方式,在半年的時間就填補了山西多年積累的三百多萬兩虧空。而雍正卻被“矇在鼓裡”,不但龍心大悅,還在激動之餘全國通報表彰了諾敏,封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親自手書“天下第一巡撫”並制匾賜給諾敏,諾敏一時“炙手可熱”。

然而諾敏的把戲可以騙得了雍正,卻騙不了那些經營地方多年的封疆大吏們,他們明白,但就不說。直到雍正的心腹田文鏡發現問題,在鄔思道和李衛的幫助下揭開了這個“欺君罔上”的蓋子。諾敏被抓了,但是,雍正像是被人狠狠地抽了一個大嘴巴子。

屋漏偏逢連陰雨,雍正想盡快的發現選拔人才,開了第一次恩科,但這次的科考再一次出事,雍正親自出題,親自密封的考題洩露了,而科考的主考官,就是上書房首輔大臣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

在旁邊使絆子看熱鬧的八王爺這回可是很高興,他為了讓雍正更加難堪,暗地裡糾集蠱惑朝廷群臣“力保諾敏和張廷璐”。雍正遇到了登基後的第一次危機。

孫嘉誠在這個局面下,選擇了支持“嚴懲諾敏和張廷璐”,實際上就是選擇了支持雍正,但在骨子裡孫嘉誠選擇的是支持“整肅吏治”的正確主張。

孫嘉誠和雍正都很清楚,在嚴懲諾敏和張廷璐這件事上,張廷玉的態度非常重要,張廷玉如果選擇“大義滅親”,那麼其他官員的鼓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孫嘉誠出面說服力張廷玉“大義滅親”。

在這件事上,雍正對孫嘉誠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孫嘉誠和自己還是一條心的。但是在接下來的年羹堯的事上,雍正並不贊同,甚至是比較厭惡孫嘉誠對年羹堯的“彈劾”。

在西北打了勝仗的年羹堯,回京時面對諸皇子和百官的“傲慢和無禮”,對雍正的輕視和僭越,都讓這個“眼裡不揉沙子”孫嘉誠怒不可遏,在朝廷上下都在百般巴結年羹堯的時候,上摺子彈劾了年羹堯。

孫嘉誠對年羹堯的彈劾其實並沒有錯誤,對年羹堯“僭越放縱”,“專橫跋扈”,“腐敗奢侈”甚至是“結黨營私”的指控並沒有任何的誣陷。這一點雍正是很清楚的,並且在某種意義上講他的感受比孫嘉誠還要更加深刻一些。

但是,雍正對年羹堯還是一直抱有幻想的,他試圖用自己的情感來感化年羹堯。所以孫嘉誠的彈劾就顯得不合時宜,也就是“事實清楚,時機不對”。並且對於這位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忠貞清廉的左都御史,雍正打心裡很佩服,所以他覺得如果年羹堯身邊有這樣一個“錚臣”隨時對他監督和警示的話,年羹堯應該有所收斂,一個知道收斂的年羹堯是雍正需要的,他也希望孫嘉誠能夠幫他達到這個目的。

但是,雍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年羹堯的跋扈和膨脹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已經“目空一切”了。孫嘉誠在他身邊肯定是讓他渾身不舒服,他索性找了一個理由把孫嘉誠給殺了!

孫嘉誠的被殺,徹底改變了雍正對年羹堯的看法,也讓雍正對年羹堯徹底的絕望了。同時,年羹堯殺孫嘉誠也徹底惹怒了朝廷的大部分官員,尤其是“清流”,因為受雍正重用的孫嘉誠和李紱都算是清流領袖,所以,清流們對年羹堯的討伐就是堅決的“趕盡殺絕”。在這樣的局面下雍正殺掉年羹堯就只剩下程序和時間問題了。

無論如何,雍正是捨不得拿孫嘉誠當什麼藥引子的。孫嘉誠的作用可要比當個藥引子大多了。雍正如果想殺掉年羹堯的話,會有很多借口,但是由於對年羹堯的誤判,導致孫嘉誠被殺,也的確是雍正下決心殺了年羹堯的直接原因。


步武堂


雍正並不希望孫嘉誠死,更不會去犧牲孫嘉誠換年羹堯。

孫嘉誠是在雍正繼位後,得到雍正的賞識和重用的。當時,孫嘉誠在雍正面前公然頂撞廉親王胤禩,批評制錢弊端,雍正不僅派張廷玉親自上門安撫,並且更是讓孫嘉誠從六品的戶部管事直接升任三品都察院御史,這也讓孫嘉誠對於雍正是感激涕零。

孫嘉誠的能力是雍正非常欣賞的,在與年羹堯的飯桌上就說孫嘉誠是“戶部第一理財能手”,而孫嘉誠的性格雖然有些孤僻,但是人品和氣節,就連張廷玉也非常欽佩。不同於陸生楠、謝濟世這些意氣用事、結黨營私的讀書人,孫嘉誠一直是向理不向人,就連見到李紱為廉親王所籠絡,他也可以不顧好友情誼,揚長而去。這些都讓孫嘉誠打上了“孤臣”的標籤,因而才會得到雍正的格外賞識。即便是孫嘉誠咆哮朝堂,參劾的是剛剛在西北大勝歸來,如日中天的年羹堯,雍正也沒有處罰孫嘉誠,這就說明,雍正本深就不想孫嘉誠死。

雍正剛剛繼位,百業待興,正值用人之際,朝堂之上自己信任之人又是寥寥無幾,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畏權貴、一心為公、忠心耿耿的孫嘉誠,雍正必然不是想讓孫嘉誠去送死。同樣的道理,對於自己的府邸出身的奴才,現在的撫遠大將軍、節制西北四省軍政事務的年羹堯,雍正也是不會捨得處罰的,更不會說是用犧牲孫嘉誠去換取年羹堯的性命,在自身麾下本就人員匱乏、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要一下子失去兩個人,雍正斷然不會這樣做。


雍正安排孫嘉誠前往西北,一來是為了推行新政,二來就是給年羹堯的一個警告。

孫嘉誠公然頂撞雍正,參劾年羹堯,並且到午門外求雨,證明年羹堯是奸臣,面對這些情況,雍正非但沒有處罰孫嘉誠,並且還讓孫嘉誠與年羹堯見面,安排孫嘉誠同年羹堯一起去西北,這是對於年羹堯非常明顯的暗示了。

首先,雍正已經開始對於年羹堯不滿。

年羹堯回京後,居功自傲,開始飛揚跋扈,“年選”任人唯親,對百官無禮,對於雍正也失去了往日的敬重,“只知將令不知皇上”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都說得出來,雍正必然是非常的憤怒,對於年羹堯也是非常的不滿。

雍正不處罰孫嘉誠就是表示,自己對於孫嘉誠所言事實的默認。

孫嘉誠說年羹堯就是京城中的奸臣,並且將年羹堯的罪狀一一條陳,縱然雍正當下表現的非常氣憤,但是也僅僅是罰孫嘉誠去午門外求雨。但是天命不可違,老天爺的一場雨讓孫嘉誠的忠君之舉得到了明示,而年羹堯則被推到了奸臣的一邊,而雍正沒有用妖言惑眾等治孫嘉誠的罪,就是因為此情此景讓雍正也不想掩飾年羹堯的罪過,對於孫嘉誠的條陳予以了默認。

把孫嘉誠安排給年羹堯,就是要給年羹堯一個警告。

雍正不處罰孫嘉誠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並且將這個人安排在年羹堯的身邊,就是要給年羹堯傳遞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也是給年羹堯的警告,你年羹堯這次回北京做的事情已經是非常過分了,不僅是群臣看不下去,雍正也看不下去,就連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你要再不知道悔改,那就真的是會遭到天譴的。而雍正最希望的也是年羹堯見到孫嘉誠,就想到孫嘉誠在午門外求雨的事情,想到的君臣禮儀與為官之道,對於自己的行為有多收斂。

既要推行新政,又要監督年羹堯,孫嘉誠確實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雍正曾派十名大內侍衛前往年羹堯的大營,名義上是去歷練,實際上就是去監督年羹堯,可是這十個人一上來就被年羹堯恩威並施的拿下,徹底失去了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派遣不畏強權的孫嘉誠最為合適,畢竟,連皇上都不怕的孫嘉誠,肯定不懼怕年羹堯,必然是有話直說,給予雍正的反饋也是最為真實和可靠的。

而另一方面,孫嘉誠作為“戶部第一理財能手”,專業能力極強,加之在西北推行的是“火耗歸公”這樣的財政方面的政策,因而派孫嘉誠去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達到雍正的目標,在治理西北財政的同時,也能淨化一下西北的吏治。


年羹堯殺掉孫嘉誠,成為了雍正與年羹堯關係崩塌的“最後一根稻草”。

年羹堯並不配合孫嘉誠的改革,並且是帶頭抵制,對於這一點,雍正沒有過多追究,就連李衛都表示可以理解年羹堯,讓雍正慢慢來。但是當得知年羹堯殺掉孫嘉誠之後,雍正這次沒有選擇原諒,而是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撤下了年羹堯,半年內,將年羹堯從撫遠大將軍一路貶到了杭州城外看城門的。

年羹堯殺掉了孫嘉誠,雍正必然是非常傷心,也是非常痛心的,畢竟失去了這麼好的一位大臣,同時,對於年羹堯,雍正不在忍讓,不僅是因為年羹堯居功自傲,目無君主,更是因為年羹堯已經讓自己徹底失去了控制,擅自殺掉了自己安排過去的人,這是明顯的與雍正對著幹,不服管束,企圖自立山頭的行為,雍正必然不得不採取措施。

所以殺掉孫嘉誠,也成為了雍正於年羹堯之間,“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對於年羹堯已經沒有了信任,有的只有無盡的憤恨,而年羹堯最終也只得以非常悲慘的結局收場。


雍親王府


不得不說,雍正是一直護著年羹堯的。直到最後也是這樣。

其實,雍正也是特別理解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的。畢竟西北打仗不容易。叛軍在那裡經營多年,佔據地利。而西北大軍手下還有十四爺的手下不服從管教。所以年羹堯不得不殺人立威,還要大手大腳花錢恩賞士兵。這樣才能更好為雍正效力。

而朝廷那些噴子不管不顧的,只是以所謂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一切。更有八爺黨不懷好意,趁機煽動是非。

而雍正派孫嘉誠去也是別有深意的。畢竟老孫還是忠心的。他去西北,好好和年羹堯合作。讓他理解年羹堯的難處,也讓年羹堯約束自己的行為。二人都好好配合,再由老孫回來替年羹堯說好話,這樣也為雍正減輕了壓力。

只是呢,年羹堯沒有理解雍正的一片苦心。而是我行我素,繼續放縱不羈。二人的矛盾激化,最後年羹堯甚至殺了孫嘉誠來立威。

而殺了孫嘉誠,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堯了,雖然雍正還是儘可能護著他,可是呢。年羹堯不加約束,導致群臣對年羹堯的罪狀越來越多,甚至逼迫雍正必須殺掉年羹堯。

最後,雍正不得不派李衛賜死年羹堯,給了他最後一點尊嚴。


亂神虎


雍正以孫嘉誠之死換取處死年羹堯,這個觀點不成立,雍正既沒有想讓孫嘉誠死,也沒有想讓年羹堯死,

雍正登基後,急需人才!孫嘉誠提出新錢的弊端後,從內心欣賞孫嘉誠!可惜孫不懂權變,啥事都扭著性子來,讓雍正既愛又恨!年羹堯桀驁不馴,雍正抱著“只求西北仗贏”的目地,也是百般容忍!正好此時孫嘉誠彈劾年羹堯,順水推舟讓孫去西北大營,讓孫去敲打年,意想不到的是年羹堯竟敢殺孫嘉誠!大臣藉著孫嘉誠之死彈劾年羹堯,雍正曾問張廷玉是否要處死年羹堯,張廷玉回答“有一條屬實就是死罪”,雍正失手把茶杯碰翻,可見內心掙扎!雍正提拔年羹堯,還有一個目地就是和“八爺黨”對抗,最後處死年羹堯也是無奈!年羹堯即使在飛揚跋扈,也是忠於雍正的!若年羹堯不死,也就不會又後來的八王逼宮!

所以說:雍正處死年羹堯是萬般無奈,並非提前預謀!


wyl一杯清茶


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孫嘉誠是被年羹堯所殺,而年羹堯是被張廷玉告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