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揭祕: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文物揭秘: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如今,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展廳,一件綠色的古代絲綢襖靜靜地陳列在展櫃裡。這件絲綢襖為平紋雙層夾袍,面為絲綢,內襯為白色棉布,通肩一字領,窄長袖,袖口窄,寬下襬,一字領內襯紅絲綢。衣長132釐米,袖通長173釐米。它的色彩至今還很鮮豔,做工雖談不上巧奪天工,但它的手工製作與染工及質地卻讓國內外遊人為之讚歎。

十八年前的一天,當日本遊客宮本太郎來到阿克蘇地區博物館時,一眼就看出這件古代絲綢襖不同尋常,他駐足在絲綢襖前感嘆道:“太不可思議了!中國古代純手工製衣竟如此精妙,你看它的織染工藝、衣袖腋下的菱形接口、手工縫製的均勻程度都非常巧妙精細,在13至15世紀,中國能有這麼好的手工藝製作技術,實在了不起!”

文物揭秘: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日本遊客驚歎“絲綢襖”

2000年前的一天,阿克蘇地區博物館迎來了幾位特殊的遊客,他們來自島國日本北海道,但漢語說得標準且流利。當談起中國的名勝古蹟,他們儼然是一個個專家,從北京的故宮、宋朝的汴京(開封)、古都洛陽的白馬寺龍門石窟到西安的大雁塔兵馬俑、甘肅的敦煌石窟等,並一直沿著歷史的足跡追溯到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庫車的天山神秘大峽谷、庫木吐拉千佛洞……

日本遊客宮本太郎說:“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參觀的是當地的博物館,因為館藏文物反映了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所以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瞭解歷史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讓時任地區博物館解說員的米莉古麗·毛拉買提依然忘不了那一天的情景。宮本太郎站在“絲綢襖”展臺前,駐足半個小時之久,一直呆呆地發愣。

宮本太郎用手撫摸著展櫃的玻璃,他想親手觸摸一下那令他心曠神怡的古代絲綢織品,但只能隔著玻璃細細觀看。他一邊看,一邊在本子上記著什麼,嘴裡還不停地自言自語,旁邊的人聽他說的最多的一句漢語就是“真不可思議!”

觀看了好久“絲綢襖”之後,宮本太郎問米莉古麗:“我能為這件絲綢襖照一張相嗎?就算我到中國的龜茲古國的旅遊紀念。”

徵得博物館領導的同意後,宮本太郎如願以償地為“絲綢襖”留下了永恆的瞬間。宮本太郎表示,他這次來中國旅遊真是大飽眼福,中國的旅遊景點和各地的博物館只要在自己的旅程計劃之內,他都要去參觀。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他沒有想到會遇見這件13世紀至15世紀的古代絲綢襖,他不敢相信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這麼先進的手工製衣技術。當宮本太郎離開博物館時,他說有機會還要來新疆,還要到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因為“絲綢襖”在他心裡留下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

十多年的光陰轉瞬即逝,雖然宮本太郎沒能再來阿克蘇地區博物館,但每年一批批的外國遊人都會在那件絲綢襖前頓足很久,因為古龜茲的絲綢工藝深深地打動著他們渴求歷史文化的心靈,讓他們在這充滿厚重歷史的空間留下了一聲聲驚歎。

據瞭解,自1997年阿克蘇地區博物館正式開放以來,除接待團體參觀博物館外,國內的遊客來參觀的屈指可數,值得一提的是,國外遊客卻對博物館情有獨鍾,特別是到了每年的八九月份,大批的國外遊客紛紛來到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參觀。

“像宮本太郎這樣的外國遊客很多,他們看到這件古代龜茲時期的絲綢襖都會發出由衷的驚歎,因為無論從衣服的染工、手工製作或是年代的久遠及工藝看,這件絲綢襖堪稱龜茲製衣精品。表面看它和現在的普通服飾根本沒有什麼區別,而且衣服的顏色還很鮮豔,這也難怪國外遊客為之驚歎了。”阿克蘇地區文物局副局長米莉古麗說。

文物揭秘: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發現過程撲朔迷離

這件13世紀至15世紀的古代絲綢襖出土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阿瓦提縣境內,是時任地區文管所所長的曾安軍蒐集的。由於時間久遠,已無人知曉它的發現經過了。曾安軍調到烏魯木齊某單位後退休,我們幾次尋覓他的聯繫方式但最終未果。

前些日子,我們懷著一絲希望走進了阿瓦提縣。通過該縣外宣辦同志的介紹,終於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退休十四年的縣史志辦老幹部張詮向我們講述了一段關於“絲綢襖”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原縣商業局的退休幹部買買提·吾斯曼特別喜歡收集文物,4月的一天,他聽說在農一師三團附近的胡楊林邊上的古墓群旁,一個放羊的人發現了被風吹出來的一部分絲綢襖,當時經挖掘發現了三件絲綢襖,均是紅色的古代女式服裝,衣長約170釐米左右,腰圍約兩尺。買買提·吾斯曼找到放羊人後當即花錢將三件絲綢襖買了下來,他想等專家鑑定後再捐獻出去,畢竟歷史文物是屬於國家獨有的文化資源。

為此,買買提·吾斯曼找到了在史志辦工作的張詮,讓他想辦法聯繫有關考古專家對絲綢襖進行鑑定。張詮想到了原在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的好友張平,他是新疆比較知名的考古專家,對文物的鑑定有一定的見解。

後來,張平專門到阿瓦提縣對葉爾羌河流域的古墓群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與調查,並對絲綢襖做了仔細的鑑定,最後確定絲綢襖是15世紀至16世紀的遺物。不久,買買提·吾斯曼將三件紅色的絲綢襖捐給了自治區博物館。

但是,阿克蘇地區博物館裡的“絲綢襖”卻是綠色的,這絲毫與那三件紅色絲綢襖扯不上邊。回憶起20多年前的往事,買買提·吾斯曼說,他對地區那件絲綢襖有些印象,好像是縣公安局的一位幹部捐出去的,發現的大概地點是在阿瓦提至和田的古道上,在古代,過往行人都是騎馬或騎駱駝,大約需要15天的時間才能通過。

和田河是惟一一條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穿過的河流,是溝通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的重要走廊,其軍事和經濟地位十分重要。千百年來,商賈行旅由阿瓦提到和田,再轉疏勒,它是連接阿瓦提綠洲與墨玉、和田綠洲的紐帶,一度成為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通道,它對連接中原與西亞文化及經濟交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見,阿克蘇地區博物館陳列的“絲綢襖”,絕不是一件簡單的絲織品,因為它的背後承載著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當問及那位縣公安局的退休幹部時,得知他已經去世好多年了。到底這件綠色的絲綢襖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當時的具體位置以及周圍的環境又是怎樣的?這一切的一切,有關絲綢襖的發現之謎都將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一個謎團。

文物揭秘: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絲路古道的見證

張詮,這位退休的原阿瓦提縣史志辦幹部,在研究古代歷史與考古方面堪稱該縣的專家。他根據自己幾十年來對文物的鑑別經驗,判斷地區博物館館藏的綠色絲綢襖,年代應該和買買提·吾斯曼收集的三件紅色絲綢襖是同一時代的絲織品。

“博物館那件13世紀至15世紀的絲綢襖,據我分析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公元840年唐代以前新疆土著民族的服裝,因當時中國的絲綢已經到了繁榮時期,手工織品也趨漸成熟;二是13世紀以後蒙古民族的服裝,那個時候成吉思汗統一了中國,根據絲綢襖的身高及袖子的大小可說明這一點。但絲綢襖的最終價值,在於它的歷史價值和本身的文化歷史意義。”說起這件古代絲綢襖的歷史淵源,張詮滔滔不絕地談起了自己的觀點。

可以想像,在漢唐時期,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作為通往與貫穿亞歐的這條沙漠南路絲綢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從這裡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由此證明,“絲綢襖”作為歷史的見證,它不僅見證著中國與西域乃至歐洲的物質交流,也見證著中西文化的交流。

“毫無疑問,古代絲綢襖作為博物館裡一件歷史見證的文物,它的意義和價值應在於教育下一代,應該讓我們民族的子孫後代為了追求知識,共享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解析自古以來一直揮之不去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情結的工具和設施,這才是絲綢襖賦予本身的歷史文化的內涵。”阿克蘇地區文物局局長顏松深有感慨。

文物揭秘:18年前日本遊客進新疆地方博物館,大喊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