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羅光德近照

引子:2000年,一名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系的大學生放棄成都優渥的工作,回到故鄉雅安,成為了當地報社的記者。18年過去了,他的腳步踏遍了雅安市6縣2區152個鄉鎮的山山水水。在這一過程中,他始終在尋找和發現故鄉悠久的歷史和絢爛的文化,還有其背後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這裡要講述的是雅安日報記者羅光德的故事,18年的光陰歲月即使再濃縮,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但作為記者,羅光德的3篇新聞作品,卻能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瞭解他。

<strong>《故鄉挺住!》——不屈精神感動世界

2008年5月22日,一組以“故鄉挺住!”為主題的圖片公益宣傳廣告被多家海外華文媒體刊登。廣告內,“熊貓故鄉”“仙茶故里”“生態王國”,3張代表雅安的圖片和兩張殘垣斷壁和廢墟上的圖片形成鮮明對比,它向國際友人們訴說著“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雅安的傷痛。

羅光德是這組公益廣告的作者之一。地震發生後,他拋下住院的母親和5歲的孩子,與同事們第一時間趕到了雅安市受災較為嚴重的漢源縣。“當時走的很匆忙,忙到連手機都沒有帶就出發了。”羅光德回憶到。

來到漢源後,他和同事們便立即展開工作,漢源的最新消息也通過文字和圖片,源源不斷地發送出來。經過後方編輯,《故鄉挺住!》誕生,並陸續在各大媒體刊登。

從當年5月下旬開始,羅光德在漢源呆了近5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和同事的身影出現在漢源抗震救災和重建的各個現場,採訪、寫稿,採訪、再寫稿,羅光德和同事高強度、高密集地發出災區搶險救災和家園重建的新聞報道,圓滿完成了報道任務。

羅光德回憶說到:“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也很感動。這種感動的力量到現在一直支撐著我,成為了我生命中極為珍貴的東西。”

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羅光德拍攝的漢源野生大熊貓

<strong>《功夫熊貓鬧元宵》——神奇國寶引人關注

雅安市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也是聞名中外的“熊貓老家”。據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雅安市有野生大熊貓340只,棲息地面積全國市州第一。和每一個雅安人一樣,羅光德十分喜愛熊貓。而作為一名記者,羅光德更是不遺餘力追尋著野生大熊貓的足跡。

據《雅安年鑑(2010年)》記載,2010年2月9日,雅安市漢源縣永利鄉當地群眾向110、漢源縣林業局報告,在該鄉杉樹村五組馬鞍山上發現1只野生大熊貓。羅光德回憶到,當他接到這個消息後,馬上與漢源縣林業局取得聯繫,一起趕往現場,營救野生大熊貓。

羅光德說:“當時得知漢源發現野生大熊貓這個消息後,我其實有些激動。因為在此之前,我瞭解的漢源最後一次野生大熊貓目擊是80年代的事情了,這一次再次發現了大熊貓的蹤跡,填補了這個空缺,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栗子坪保護區放歸第一隻大熊貓“瀘欣” 羅光德(右)參與報道

來到現場後,大家發現這隻野生大熊貓身體健壯,體重約100公 斤,經2個多小時營救,在確認大熊貓身體狀況良好無明顯外傷後,將其放歸大自然。而羅光德所著稿件《功夫熊貓鬧元宵》很快發表,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像羅光德這樣的關愛大熊貓人士的努力和關注下,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論證後,將位於雅安市和涼山州交界的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為大熊貓小相嶺A種群野外放歸地點,也是大熊貓野外放歸科研監測地點之一。而將栗子坪保護區確定為大熊貓野外放歸地點,對當地大熊貓種群的恢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思。

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羅光德鏡頭下的古路村

<strong>《天梯人家》——懸崖村莊走出深山

11月16日,講述漢源縣古路村村民懸崖鑿路,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影片《雲上的彩虹》首映。得知這一消息後,羅光德頗為激動:他說:“從我第一次去古路村到現在,已經過去14年時間了。我真心為古路村所發生的改變而高興。”

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羅光德來到古路村。那時,古路村的騾馬道還未建成,一條蜿蜒而上的羊腸小路,讓這座懸崖上的村莊還鮮為人知。“從漢源縣城出發,經過汽車、摩托車和步行的交替後,才來到古路村的山腳。望著幾乎筆直的懸崖,我當時都不敢相信上面還會有人居住。”

5個小時的跋涉,羅光德才“爬”到古路村,而眼前的景象讓他有些驚訝:村民的房屋以茅草房為主,照明還在依靠煤油燈,電器更是沒有。“震驚的同時,我也被鄉親們的淳樸善良所感動。”羅光德記得,來到山上後,有鄉親見他沒吃飯,特意煮了一碗麵條給他,“按照當時的條件,吃麵條算是相當奢侈的事情了。”抱著那碗麵條,羅光德感動了很久。

羅光德:一位媒體人不捨的“鄉愁”

羅光德(左)為古路村村民拍照

下山後,羅光德將古路村的故事通過稿件發表出來,立刻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許多人都在瞭解古路村的故事後,向它伸出了援手。

羅光德說:“去年,我又去了一次古路村。現在騾馬道有了護欄,上下山變得安全了,索道也通了,真的有一種天塹變通途的感覺。”

羅光德認為,18年的記者經歷,讓他對故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走的越多,寫的越多,你會發現雅安對我來說越發神秘,也越加充滿魅力。我感覺我依然在路上,發現著故鄉的神奇和美麗。”

受訪者供圖

記者:楊路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