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紅樓十二官

《紅樓夢》中賈府有一班私人的家班女樂,俗稱紅樓十二官。

“官”,為當時江南優伶貫常的稱謂,根據演戲行當和編舞的需要,家班女樂一般以十二人為宜。這紅樓十二官是十二個唱戲的優伶,不同於尋常優伶,也別於尋常奴婢。

在賈母這樣有一定藝術修養的人眼底,茶餘飯後,這些女孩子可以以展歡娛。

在王夫人的眼底,她們是“因無能賣了做這事,裝醜弄鬼的幾年”,“唱戲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

在趙姨娘眼底,“你是我銀子錢買來學戲的,不過娼婦粉頭之流!我家裡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

但是這些賈府最低賤的奴才,卻美貌動人,性格鮮明,即便是活在最底層,也時時迸發出耀眼的火焰。即便是最後各自如流雲逝水般的消散,也足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於這十二個人的名字,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紅樓十二官原本是為了元妃省親而在蘇州採買來的。十二官的小名兒分別是文官、寶官、玉官、齡官、菂官、藕官、蕊官、茄官、芳官、葵官、豆官、艾官。

在這個註解裡,是把菂官和藕官放在一起,湊齊了這紅樓十二官。

而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 茜紗窗真情揆痴理中已明言,菂官死了之後補的蕊官。

而且前文中遣散這些女孩子的時候,紅樓十二官還是十二個,而不是十一個。也就是說菂官死了,補上來的蕊官是後來的,而不是最起初的十二官中的人,這個小戲班始終是在保持著十二個人的數目。

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文官

她們相對比較集中有著自己的名字的出場就是這一次“又見各官宦家,凡養優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發”的遣散活動,。

“將十二個女孩子叫來面問,倒有一多半不願意回家的:也有說父母雖有,他只以賣我們為事,這一去還被他賣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賣的,也有說無人可投的,也有說戀恩不捨的。所願去者止四五人。王夫人聽了,只得留下。將去者四五人皆令其乾孃領回家去,單等他親父母來領,將不願去者分散在園中使喚。賈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將正旦芳官指與寶玉,將小旦蕊官送了寶釵,將小生藕官指與了黛玉,將大花面葵官送了湘雲,將小花面豆官送了寶琴,將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討了老旦茄官去。”

這些女孩子中,文官口齒伶俐,應對得體,就是俗稱地會說話,被老太太留在身邊當丫頭,茄官跟著尤氏進了寧國府,就再無記錄。

書中留在賈府當使喚丫頭的共有八個,還有四個出了賈府,齡官愛上了賈薔,不管賈薔為人如此,曹雪芹對於齡官也是基於欣賞讚美的筆調在著墨,卻不知道那所願去者止四五人裡的齡官最後的結局到底如何。沒有留在賈府裡的還有兩個寶官和玉官,她們的出場只有一次,可巧小生寶官、正旦玉官等兩個女孩子,正在怡紅院和襲人玩笑“。還有一個,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比起茄官寶和玉官,這個女孩子連一筆帶過的名字都沒有。

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齡官

留在大觀園裡的女孩子,以芳官為首,身份從優伶轉變為丫環,她們在大觀園裡大放異彩,相對梨香院,大觀園短暫的時光應該是她一生是最自由最活潑最鮮豔的時光。

從五十八回開始至六十三回,作者對芳官著墨甚多,這個機智伶俐的小姑娘形象躍然紙上,她是寶玉的丫環,又因為年紀小,不諳人性,又不可避免地帶了幾分刁鑽和任性。“茉莉粉替去薔薇硝”一回,出場的人物不下十數人,芳官一人攪動了賈府上下,小人物派上了大用場,“五官”鬥趙姨娘時,更是暢快淋漓,既有這些最底層小人物的義氣和心性,又有他們不甘屈辱的反抗。

只可惜大觀園還在,留在大觀園的這些唱戲的女孩子,就被迫離開了。抄檢大觀園之後,雷霆之怒的王夫人,又吩咐”上年凡有姑娘們分的唱戲的女孩子們,一概不許留在園裡,都令其各人乾孃帶出,自行聘嫁“。芳官並未就此認命,她作出了作為賈府奴才的最後抗爭,”茶也不吃,飯也不用,勾引上藕官蕊官,三個人尋死覓活,只要剪了頭髮做尼姑去“。於是在水月庵的智通與地藏庵的圓心不安好心的慫恿下,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圓心,各自出家去了。

書上說這兩個尼姑“巴不得又拐兩個女孩子去作活使喚”,“今聽這兩個柺子的話大近情理”,書中用了兩個拐字,想必這水月庵,地藏庵也不是正經的佛門清修之地,這幾個女孩子以為的抗爭,不過來了另一層地獄,換了另一群面目猙獰的買主。

尋找《紅樓夢》裡最芳蹤飄渺的小戲子

芳官

紅樓十二官的故事到此回合結束,從頭細細算來,翻遍前八十回,哪怕是一一標註出有關這十二官的隻言片語,也只有這十二個,再也找不到第十三個,但是結合全文,前前後後應該有十三個小戲子。

在很多年前我看過一部戲曲片《紅樓十二官》因為太小,記憶有限,不記得那十二官是哪十二個了,只記得死了的那個叫藥官。紅學界普遍認為,藥官是菂官的誤寫,而且戲曲片藥官死了之後,並未再補人, 以至這些女孩子們在排十二花神的時候,因為少了藥官而放聲大悲,這部戲曲片裡是以這十二個女孩子為主角,所以這十二個女孩子青年人的形象出現的,不像87版時是稚氣未褪,形容尚幼的小孩子。歡迎對此片有印象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八十年代的學術界還是比較嚴謹的,那些紅學家都沒有補出那個空白的女孩子的資料,我等學識尚淺,也只能是空留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