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些我才知道,我錯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懲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一種教育手段,在必要是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範,但父母所有的懲罰行為都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之下,父母要允許孩子們擁有自己的自尊和權利。要知道,孩子從小不太容易犯錯是因為成長期間一直在接受老師和家長所設定的規範,並且也有控制自己的概念。

看了這些我才知道,我錯了……

一、違反規定適當懲罰

當孩子違反規範時,便要受到適當的懲罰。運用懲罰的方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幾項:

<strong>1 在不當行為發生時,當場予以批評

也就是說,對孩子犯錯一定要“抓現行”,越小的孩子越應如此。否則,等你什麼時候想起來再去批評孩子,小孩子也許已經忘了他乾的壞事,而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

<strong>2 要說明行為不當的理由和後果

到底是違反了規範本身,還是其他超出“家規”範圍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為,這些行為有什麼後果,都需要給孩子講明白。

<strong>3 不宜採用“比較式”批評

也就是說,少說“小明都不睡懶覺,你為什麼還睡呀”之類的話。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同,這樣的比較常常有失公允。

<strong>4 不要批評孩子不會做的事情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學習中,孩子半天學不會,父母就容易說出“你怎麼這麼不認真”之類的話,其實孩子未必是不認真,只是暫時學不會而已。

<strong>5 不要藉助他人的權威來批評

“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現告訴老師去。”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看出你的蒼白無力,他才不會怕你呢!

<strong>6 批評要簡明扼要,一語中的

有的父母長篇大論說了一車,孩子也沒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孩子還沒有那麼縝密的思維來消化你的論述,最好的辦法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到底哪兒錯了、為什麼錯。

看了這些我才知道,我錯了……

二、懲罰手段要恰當

“暫停”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不端的後果。正確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暫地隔離,不得與同輩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觸。假如能正確地運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幫助孩子停止不當的行為,然後平靜下來,並有一個比較正面的的新開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長和照料者都不會正確地運用“暫停”,他們除了隔離,還加上粗暴的言行,讓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這種損傷人格的做法,其實並不會帶來多大益處。

另一個家長常用的懲罰手段就是打一頓。許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釋,他們這樣做真的很見效,孩子立刻就老實下來。其實,許多孩子正是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從父母的。這種責打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能馬上見效,卻葬送了教導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另外,打孩子還常常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它使孩子感到無力、不公平,還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捱打之後,孩子思考更多的是報復,而不是自我改進。還有捱打之後羞辱的感覺,也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或者計劃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時“被逮到”。

看了這些我才知道,我錯了……

三、父母態度別極端

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父母最好的態度是處之泰然,是平靜的、不動怒的。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

任憑孩子大叫大嚷,媽媽還是可以繼續抱著他,輕輕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懲罰時媽媽仍是愛他的。但是,請不要給孩子太多關注,這樣他才會明白,不守規範是不會得到額外的注意的。

看了這些我才知道,我錯了……

四、不可一再翻舊帳

懲罰完了,孩子靜下來了,父母仍是那麼平靜,一切便可繼續。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持久的不滿情緒,時不時就提起這檔子事,那麼孩子也會持久地不高興。

請記住,懲罰的目的絕不在於發洩成人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而在於幫助孩子明白正確行為與越軌偏差行為之間的分別,幫助他成長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並且不需要外在監督就能自重、自持與自律。

凌志教育數學總結:有些孩子對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極為敏感,而且會深受影響。因此,父母在懲罰孩子這件事情上也要認清實際情況,多瞭解孩子,儘量少懲罰他們,多以道理教之。

我們由孩子成長而來,那些我們經歷過,更加的印象深刻,所以我們要更懂得,教育孩子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