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長是請這樣講的老師輔導自己孩子的

歡迎添加關注,如果有看法,請在評論中留言,我們一起研討,關注教育話題的討論。

大部分家長是請這樣講的老師輔導自己孩子的

儘管我剛開始寫頭條,剛寫了《你真的會給你的孩子選擇輔導老師嗎》這篇頭條文章,其實早在2004年我看到2004年2月4日《中國教師報》的“專家談課改”欄目中一篇題為《從畫蘋果看中日美三國老師的課程文化差異》文章後,我就開始做這個調研工作了,14年以來<strong>調查和訪談人數不少於600人,在被調查人員中大部分被調查人員剛開始會選擇且認可第三位教師的教學模式,但當我們經過交流後,又有很多的被調查者特別是<strong>自己孩子正在讀中小學的、自己的孩子正在上補習班的這部分家長就開始轉向第一位教師了,他們更加認可傳授式教學,調查的最後總的結果是選擇第一位教師教學模式的更多一些。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變化呢?

<strong>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大部分是不假思索的選擇第三位教師的,也就是選擇提著一籃子蘋果讓學生高興的吃、玩,畫的教師教學。這個時候我總會補充一個問題:<strong>目前大部分院校考試三大科目:素描,色彩,速寫。如果沒有教怎麼畫法,學生去考美術等級,去考美術院校,怎麼拿分數?

當我<strong>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的學生家長會陷入思考,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相當一部分人開始轉向了,開始轉變自己的觀點了,這個時候他們開始認可第一位教師,也就是開始認可一筆一畫交給學生如何很快畫出蘋果,如何畫的更像蘋果的教學方式了。

家長們說:<strong>家長都希望老師講的越多越好,要是在學校老師也和培訓班老師講的一樣多一樣好,誰還願意花錢費時的在外面學。怎樣讓孩子考一個高分,讓孩子考一個好大學,讓孩子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才不管什麼素質教育呢。有本事,那就讓我們的孩子考上好大學,如果有這個承諾,我就敢花大價錢請這位老師做家教。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的選擇和專家的觀點已經出現了不一致,讀者朋友,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附錄:

《你真的會給你的孩子選擇輔導老師嗎》

假期裡出現了報班熱,可是你會選擇輔導機構嗎?你真的會給你的孩子選擇輔導老師嗎?

現在做一個假設,假設你的孩子暑假期間想去學畫畫,你去一家美術輔導機構做諮詢,輔導機構有三位美術老師可以教你的孩子畫畫,但是三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大不相同,也可以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輔導機構為你提供了三位老師各自的《畫蘋果》這節課的教學實錄,讓你觀看三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後,選出你認可的老師,你認可哪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將讓哪位老師負責輔導你的孩子學畫畫。

選擇大權握在你的手裡,可是你真的會給你的孩子選擇輔導老師嗎?

我先用語言描述一下三位老師的教學模式:

任務:三位老師上同一節課,課題是《畫蘋果》,教學目標是畫蘋果。

第一位老師,我們簡稱A老師吧,是這樣上《畫蘋果》這節課的:

教師A(站在講臺上,站在黑板前):“同學們,上一節美術課,我們學習了畫水杯,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畫蘋果。

大家先觀察我是怎樣畫的。注意,先畫一個正方形,用正方形先畫出蘋果的一個基本輪廓,注意,這個正方形要畫得輕一些,因為最後要擦掉的,因為蘋果不是方的,更接近於一個圓或者說一個球,因此我們要在正方形的方框內,再次輕輕地勾線,逐漸地畫出近似圓形,畫線時要輕一點,多畫幾次,逐漸的、慢慢的越來越像,……對,越來越像圓了,接近了蘋果的樣子,我們下面再畫蘋果的柄……好了,老師畫完了,你們看清楚老師是怎麼畫的了嗎?。現在請大家拿出美術本開始畫,注意,我是怎麼畫的。”,學生開始畫蘋果……。

第二位老師(簡稱教師B)是這樣上《畫蘋果》這節課的:

教師B手拿一隻蘋果走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麼?……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但是這個蘋果不能吃,因為只有一個蘋果,而且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畫蘋果。”,說完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後,教師B把蘋果遞到學生的手裡,讓學生相互傳看這個蘋果,然後,教師B將蘋果放在講臺上。“現在,大家可以畫蘋果了。”學生開始畫蘋果……。

第三位老師(簡稱教師C)是這樣上《畫蘋果》這節課的:

教師C提著一籃子洗淨了的蘋果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麼?……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上來拿一個。”同學們很高興的走向講臺各自拿了一個蘋果,老師接著說:“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玩一玩……另外,這些蘋果老師都洗乾淨了,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時間過去了,許多學生已經吃掉了蘋果,這時老師開始佈置任務:“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要畫蘋果,現在請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畫上蘋果。”學生開始畫蘋果……。

看了上面的三節課教學錄像,你會選擇哪位老師負責輔導你的孩子呢?你會給輔導機構提出哪些教學建議呢?請朋友們積極留言,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揭曉謎底。

說明:本文中的案例我是根據2004年2月4日《中國教師報》的“專家談課改”欄目中“綿陽師院( 621000)王楠”老師發表的文章改編的。

歡迎添加關注,如果有看法,請在評論中留言,我們一起研討,關注教育話題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