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浙南的東海之濱,

一座礦山集鎮——<strong>礬山鎮

孕育在群山環抱之中。

在這東西走向的葫蘆形盆地裡,

盛產明礬,因此礬山鎮被譽為“世界礬都”。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其實除了明礬,

礬山鎮還藏著一種享譽大江南北的美味小吃

——<strong>肉燕。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在礬山鎮吃過後,我們一直對那<strong>皮薄餡兒香的肉燕念念不忘,於是啟程再返礬山,找到有著30年製作手藝的“老師傅”,為大家揭開頂級手工肉燕的奧秘!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strong>歷史悠久,一碗肉燕留住人心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相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便覺平淡。於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包上肉餡。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礬山鎮與福建省交界,受福州菜影響,肉燕也因此傳入,也幾乎成了礬山小吃的代名詞。礬山肉燕的製作技藝被列入<strong>溫州非遺項目。一年四季,五湖四海的遊客慕名來到礬山,一碗肉燕便能使他們流連忘返。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肉燕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不經意中,味蕾就享受了一場美食盛宴。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一直以來,礬山肉燕傳承手工製作工藝,與文化完美結合,這便是如此受歡迎的美食“密碼”。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strong>用料地道,六道工序純手工製作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選料


要製作上等的肉燕,原材料是關鍵!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每日晨光熹微,新鮮的<strong>精選本地豬後腿精肉會進入製作間,趁著肉的餘溫,師傅們馬上按照紋理將它們片開,為接下來的工序做準備。

捶肉打泥


<strong>捶打燕皮被視為“獨門絕技”,掌握這項技術活的人被稱為“打燕郎”。“打燕郎”們舉起兩斤多重的木槌,開始極具形式感的捶打。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這不是表演,更不是毫無章法地使用蠻力,而是借用巧勁,利用有節奏感的反覆敲打,直到將豬肉原有的生理結構完全打碎。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用一根圓木棍將豬肉打成肉糜,再將肉糜打成肉泥,直到肉泥能夠被自由地捏成隨意的形狀,這肉才算打好。

擀肉皮


兩個多小時的敲打後,正式開始製作肉燕皮。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肉燕形似餛飩,不過肉燕是“<strong>肉包肉”。擀壓鍛打好的肉,揉捏的同時,在肉糜上撒上番薯粉,繼續揉捏,雙手不斷拍打壓延,再用擀麵杖一遍遍的擀壓,直至肉糜與番薯粉完美融合。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經過<strong>拍、壓、擀、折、拂、掃、切等工序,最後製成厚度僅為兩毫米的皮。

切塊


將薄如紙的肉燕皮均勻切成正方形,憑著師傅多年經驗,一刀切下,每張燕皮大小長度相差無幾。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包肉燕


備好由<strong>鮮魚肉、鮮豬後腿肉調製而成的可口餡料,將燕皮的一端輕輕捲起,把餡捲入其中,再將眼皮左右兩邊往中間連牢。經過師傅的巧手,形似飛燕的肉燕製作完成。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煮肉燕


清水入鍋,燒至沸騰,將製作成型的肉燕下到沸水中,只見肉燕遇水一熱,燕皮一舒一張,一顆顆肉燕好似在鍋中飛舞。<strong>5分鐘左右撈出鍋。


礬都故事|皮薄如紙,這碗礬山肉燕蘊藏著舌尖上的非遺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