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浙南的东海之滨,

一座矿山集镇——<strong>矾山镇

孕育在群山环抱之中。

在这东西走向的葫芦形盆地里,

盛产明矾,因此矾山镇被誉为“世界矾都”。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其实除了明矾,

矾山镇还藏着一种享誉大江南北的美味小吃

——<strong>肉燕。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在矾山镇吃过后,我们一直对那<strong>皮薄馅儿香的肉燕念念不忘,于是启程再返矾山,找到有着30年制作手艺的“老师傅”,为大家揭开顶级手工肉燕的奥秘!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strong>历史悠久,一碗肉燕留住人心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便觉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包上肉馅。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矾山镇与福建省交界,受福州菜影响,肉燕也因此传入,也几乎成了矾山小吃的代名词。矾山肉燕的制作技艺被列入<strong>温州非遗项目。一年四季,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来到矾山,一碗肉燕便能使他们流连忘返。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肉燕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不经意中,味蕾就享受了一场美食盛宴。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一直以来,矾山肉燕传承手工制作工艺,与文化完美结合,这便是如此受欢迎的美食“密码”。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strong>用料地道,六道工序纯手工制作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选料


要制作上等的肉燕,原材料是关键!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每日晨光熹微,新鲜的<strong>精选本地猪后腿精肉会进入制作间,趁着肉的余温,师傅们马上按照纹理将它们片开,为接下来的工序做准备。

捶肉打泥


<strong>捶打燕皮被视为“独门绝技”,掌握这项技术活的人被称为“打燕郎”。“打燕郎”们举起两斤多重的木槌,开始极具形式感的捶打。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这不是表演,更不是毫无章法地使用蛮力,而是借用巧劲,利用有节奏感的反复敲打,直到将猪肉原有的生理结构完全打碎。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用一根圆木棍将猪肉打成肉糜,再将肉糜打成肉泥,直到肉泥能够被自由地捏成随意的形状,这肉才算打好。

擀肉皮


两个多小时的敲打后,正式开始制作肉燕皮。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肉燕形似馄饨,不过肉燕是“<strong>肉包肉”。擀压锻打好的肉,揉捏的同时,在肉糜上撒上番薯粉,继续揉捏,双手不断拍打压延,再用擀面杖一遍遍的擀压,直至肉糜与番薯粉完美融合。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经过<strong>拍、压、擀、折、拂、扫、切等工序,最后制成厚度仅为两毫米的皮。

切块


将薄如纸的肉燕皮均匀切成正方形,凭着师傅多年经验,一刀切下,每张燕皮大小长度相差无几。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包肉燕


备好由<strong>鲜鱼肉、鲜猪后腿肉调制而成的可口馅料,将燕皮的一端轻轻卷起,把馅卷入其中,再将眼皮左右两边往中间连牢。经过师傅的巧手,形似飞燕的肉燕制作完成。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煮肉燕


清水入锅,烧至沸腾,将制作成型的肉燕下到沸水中,只见肉燕遇水一热,燕皮一舒一张,一颗颗肉燕好似在锅中飞舞。<strong>5分钟左右捞出锅。


矾都故事|皮薄如纸,这碗矾山肉燕蕴藏着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