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strong>水墨艺术之路

过去的一年里,各类以“水墨”为主题的艺术大展层出不穷,重要的国内外艺术机构以各种称谓、主题推出水墨大展。

12月21日,旨在对2018年水墨艺术发展进行展示、梳理、探讨的2018·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三周年特展“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以下简称“体用一源”)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选取35位在2018年活跃的代表性水墨艺术家的精品力作60余件,从不同维度呈现水墨艺术现状。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刘国松 环中B 墨材、拼贴、纸本 1973年

12月18日,“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呈现181位艺术家的200组(件)作品。此展宣称,“水墨艺术40年发展历程在展览中得到较全面呈现。”

在此前的12月12日,“墨变”实验水墨艺术作品邀请展在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馆里正式开幕。展览再次聚焦曾于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实验水墨”这一说法,策展人皮道坚认为,今日之实验性水墨已出现了可喜的多元化格局。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高茜 庄周梦 绢本设色、装置 2018年

11月11日,“水墨概念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举办,这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后举办的首次学术联展。该展邀请国内外31位当代水墨领域风格独特、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以个案的方式参加展览。从组织、策划、展览形式、参展艺术家到展出作品,都是在当下水墨语境下,集中呈现水墨概念艺术繁荣与发展的盛况……

水墨艺术大展蜂拥而至,给艺术界带来了思考的结点和创作的出发点。2019年,站在新起点上的当代水墨路向何方?为此,我们邀请艺术家、批评家及策展人,围绕“水墨艺术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共同讨论。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陈林 苔痕·和 纸本水墨设色 2018年

<strong>画家说:当代水墨路向何方

2018年水墨艺术展览特别多。参加这些展览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展览,建立属于本土的评价、评判标准,不以西方的眼光来判断,将水墨艺术的发言权“拿回来”。而且,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比如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五国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很多场所都是以创新水墨画为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都是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在作出贡献。

以我的理解,艺术家以各自的现代精神,表现对水墨画的认识、发展。水墨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水墨是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绘画的DNA。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徐累 互山-4 纸本水墨设色 2018年

我在1963年就提出一个口号——“革中锋的命”,不是革水墨的命,水墨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在过去,文人画家也是书法家,他们要把书法用笔拉到绘画里,提出“书法如画,书法即画法”。强调“中锋用笔”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说,“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画来!”

现在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时代,如果把这种时代精神表现出来,就应该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作品。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坐标:竖的坐标是我们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习惯,横的坐标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横竖两条坐标的交叉点是中国,所以我们必须以水墨画来进行结合。在直的坐标里,我们要把中国文化和水墨画的传统有选择地保留并将它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是有选择地吸收消化,特别是消化。有人主张杂交,杂交是生不出高品质后代的。(刘国松)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张正民 记忆南极—茫之五纸本水墨 2015年

对我个人而言,2018是重要的一年,既是学术整理和重新思考的节点,也是重新创作的出发点。对于水墨艺术来讲,是说的少做的多的一年。艺术最终还是要靠实践说话,靠作品说话。少了水墨当代性的纠结,多了当代性的探索和精进。讨论很重要,但总是没完没了。艺术家懂得担当是很重要的。

水墨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文化的未来,是人的精神的未来。没有彼此。人必然要面对所处时代的诸多问题。百年中国画的探索都是在文化融合的思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正如我讲的——以致于无中无西的差别,最终在创作上呈现出生命的直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与兴趣自然会使得他们的作品多样性地呈现。这也是文化该有的博大和包容。

艺术家面对古今中外的取舍是何其的难。一方面,传统太强大,怎么能回避掉伟大的文化系统。另一方面,越是参照,越是难以离开,因为在参照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之前没发现的伟大,越陷越深。所以我个人认为,所有传统都在那儿,力量都在那儿,没必要回避。艺术家只要不断地尊重自己的感知系统,所有一切都是塑造自己的资源。自然就会建立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思考方向,艺术家必然是人格上极其强大的人,也就没有了中外古今,只有当下。

水墨艺术还是要在不断地突破知识系统中确立形象,打破固有观念。一切文化的转变都只是因为人的改变。它没有预判,只有探索的不归路。水墨不是黑的,前面始终有光。我们应该朝着心的方向大步向前。(杜小同)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刘西洁 于右任 纸本水墨 2006年

近年来,我越来越对极致、简洁的东西感兴趣。一直在做一些水墨学术上的研究,物或景色的描绘,率性随意的笔触和墨色渲染强调的是直接、强烈和刺激。黑和白是两个极端,水墨通过水这种媒介来进行黑和白之间的融合。

我的水墨大部分表现的是一些战争题材,战争题材揭示了人和社会复杂的关系,带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对我而言,画自己的概念。象由心生,随性而为。

水墨艺术的未来,到底走向何方?主要是看艺术家对待水墨艺术的态度,有独立人格的艺术都可成立。(王劲松)

我一直不太认同把水墨当成“运动”来看待。“运动”意味着短暂,但我相信它的发生是细水长流的。随波逐流的人总是有的,但因为目前生存环境的困难,有的人自动离场了,而那些好的样本只会更好,更稳健地发展。学术上的发现,以及被国际范畴重视,在这一点上,水墨的疆土正在外延,开始有了国际认知的价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处于当下的水墨艺术,古今、中外,恰恰是今天的十字街头。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时代问题,就必然会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对我来说,古今、中外也是一个修辞问题,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机缘,就像闪电的炸裂和弥合,瞬间就是创世纪。

走向未来的水墨艺术,必然是具有国际视野,又心源中得。这一代人,要替古人做古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才算出息。(徐累)

2018年的水墨艺术开始在艺术圈有了一种气氛:看重水墨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水墨的当代性增进了文化自信。

1979年,我在上海卢湾区文化馆组建“草草社”,为了艺术创新,我提出“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其中,独特技法(包括媒材)如双面胶把理(独立精神)和象(独创风格)贴在一起。在创作中,延续“裂变”与当下社会、传统文脉的关联与思考。

近40年来,我一直用这一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从不偏离,比较关心自己作品的土腥气和当代性。

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会被珍重。关键是个人的才气、能量,还有运气。(仇德树)

今年总结回顾性的水墨大展不少,不同机构不同策展理念的水墨大展给了艺术家很多自省机会,去了解当下最新的水墨实践走势,也重新看待自己的艺术实践。

我认为,所谓的民族性,东方语言,或者说优良传统,都是相对的。我们现在艺术走不上去,有时就归结于我们太西化了,我觉得这都是借口,这都不是理由。东方人骨子里的东西,这种审美感和气息怎么画,也不可能跟西方人的贴到一块去的。

我觉得当代水墨就是给当代人看的,活在当下,只要真实地表现生活,从概念上来讲,创作就是当代艺术。真正的评判艺术和决定是否喜欢某一件艺术作品的权力,肯定是在每个个体当中,就如同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但是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也只有做好自己而已。(李津)

水墨艺术已有了40年的积累,资深艺术家的个人语言进入成熟期,年轻艺术家的创作风头强劲,形成水墨创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兴盛气象。水墨艺术大展不断,较之往年更像是个水墨年。

人无法同时做到面对古今,只能是背向过去,面朝未来。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便懂了古法不一定要遵守,但创新却一定是必不可缺。或许我比其它人更尊重传统热爱水墨,它携带的信息我喻为血脉。在用水墨创作时我总是会想,我正干着的这事,古人没做不就是要留给我们的吗?所以怎么做我都觉得不为过。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我只知道我的艺术还将顺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艺术家都会有种感觉,到了一定份上,不是你带着艺术走,而是艺术带着你走,这种宿命或方向是在艺术开始时就决定了的,所以这个题只有一种解,要么你的方向代表的就是未来水墨发展的方向,要么你就在四下张望里失去了方向。(刘子建)

2018年的水墨展览比较少而精,不再是之前大规模轰炸式的井喷状态,相对理性一些。当代水墨不只是北上广的常客,更多的二三线地方城市的关注与热度逐渐升温。与房地产的走势有些相似。

水墨艺术创作,古今中外的营养不是单一式的,而是混合式的,不是表面式的嫁接与借鉴,而应是内核式的体现,古、今、中、外非形式上的,而是骨子里的、精神层面的、气质方面的融合统一。我的创作不太注重形式上的融合,更注重自我营养的吸收,尊重直觉,出来的东西是你气质中自然带出的结果,同时也是你的判断与态度,所有的古今中外全部包含其中。

水墨未来的发展,一个是观念的注入方面,一个是表现材质的多元性方面,警惕形式主义、“清新”主义,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带来新的有质变的当代水墨艺术。(王煜)

个人认为,2018年是文化回归的一年,水墨艺术展趋理性,重质、重高度的一年。

近十年来,我主要着眼于中国画现代性转型与发展的两个学术命题的研究与探索:一,如何用中国画表现方法,呈现当代城市生活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二,适应新题材而进行的中国笔墨意蕴、笔墨语言的转化和应用。

在未来,代表中国文化的水墨艺术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我的目标使没骨、积墨语言成为一个体系。在绘画题材方面,通过表现当代日常生活及周边事物的视觉经验的一种积累,传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并从语言到题材将中国水墨推向当代艺术找到一种路径与符号。

我希望水墨艺术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能代表中国文化,传播好中国文化。(毛冬华)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徐华翎 踏雨寻梅 116×100cm 绢本水墨设色 2018年

<strong>画家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水墨

今年的水墨展览变化很大,估计以后水墨艺术家将作为个案发展,将有不同的轨迹。

回顾一下我的创作,有一条线索,就是完善自己的水墨语言的同时,也在增加题材的覆盖范围,人物、动物,还有山水。近期又将平面的水墨转成立体,一起组合成空间作品。我还把立体和空间作品压缩成平面,类似浮雕作品。这所有的形式,我都用水墨的方式。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其实面对两个传统,东方的和西方的。同时,我们还要迎接未来的技术革命。保持开放的心态,真实面对自己。

艺术史是线性的,不在主线上就等于不存在。水墨艺术应该为当代艺术提供价值,而不仅仅是地域性保留品种。(曾健勇)

时下以“新”或以“当代”等词汇来概念多维度的水墨现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下中国水墨艺术仍有人物、山水、花鸟学科之分,而相对应的又有实验水墨与抽象水墨之别,种种现状相互缠绕错落无序,水墨图景正像是一个被搅动着的大拼图,看上去有些缭乱。

整体而言,水墨艺术在语言技术、艺术家思想的独立品性、社会层面的美学观念等方面仍有许多现代性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许多复杂的现实精神诉求还难以用传统水墨材质还原艺术的“我在”。虽说信息网络化时代有条件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全貌,但这也仅仅是近20年的事,很难说我们有深刻的理解和转换的能力,至少我们的水墨艺术还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冲状态中,多数人还深陷其中。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确切的说,从自己的文化与思想土壤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当代水墨才会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王晓辉)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左正尧 龙窑 145×90cm 纸本水墨设色 2007年

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考虑对古今、中外的取舍问题,也无需用意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看法是,当下的艺术,包括水墨艺术,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域的艺术,是否能对人类艺术做出历史性贡献,关键在于能否继续深挖艺术本身,能否使其艺术探索与当下人类精神上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相关联,并且做出开拓性、实验性探索。以上述追求为导向,根据自己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艺术实践需要,会自然而然地从古今中外摄取所需的营养,这并非刻意分配所致。

水墨艺术未来的发展,首先在于对艺术本身的深挖,并以人类和时代的共同精神问题为导向,要摆脱“水墨”意识的作茧自缚。(王舒野)

从我现在的创作角度来看,艺术已经不能简单划分东方或者西方,很多文化已经交融在一起。而传统本身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而人们一般认为的传统往往只是小传统,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图式、技法、材料之中。小传统就像一个人的长相、外貌容易改变。而大传统更像是一个族群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基因相对稳定。我们要打破的是小传统,要激活的是大传统。当然小传统不是因为它小而不重要,我只是讲它在我们探索的道路上面他发挥的位置、层级、能量是不同的。那些小传统就是外在表现,谁能说外在表现不重要吗?

当代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概念。当代水墨的活力和意义来自于否定和自我否定,创造和再创造。(张见)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下一步该怎么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古人的方法去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大概以我们今天手中的毛笔,也很难体会、达到古人的那种状态。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人相比已经有太多的不同。同时,我们更不可能完全用西方绘画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绘画,因为它们本来就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文化发展脉络。

所以,我的理解是中国画必须得往前走,必须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根基,是中国本身,任何时候,中国画本身的属性一定要坚守,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底线,离开了这一点,“发展”便成了丢弃。

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胸,吸收包括西方文化、西方绘画在内、一切可以“拿来”的元素,滋润传统绘画。绘画的发展很难预设,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探索,走的人多了,地上就会有路。(陈林)

2019年,水墨艺术路向何方?一起来听画家说

潘汶汛 麓 143×76cm纸本水墨设色 2018年

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其实被认同于“水墨”且“当代”的并不多,但真正有品质的、与社会现实、时代变迁有关联性作品和展览,也是更被看重的——特别是从我们“INK”水墨群展在德国被几大专业报刊专栏发表,以及在展览当地的反响可以看到,同样是中国元素、同样是水墨表现,由德国的专业人员来做,其在地渗入性和接受性更大、影响更强,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接轨国际、走向世界,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确实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水墨艺术是可能国际范的。

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水墨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演进的一方面,自身的元素、基因当然应该承传,但是又应该更新赋之以新的活力。中西、古今资源为我所用,走出自以为是的固步自封,就将有无限的可能性。(冯斌)

2018年,前辈先生们已经开始回顾性的文献梳理,70后一代在已有的面貌形式下继续深入,保持稳定的状态。80后一代之间已经有所区分。我以为这几年的安静是天赐良机,是需要保持状态的几年。

正是因为当下艺术氛围的相对宽松,每一位水墨艺术家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水墨标准,相互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孰高孰低之分,唯一不同的就是画家认同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差异在起作用。

水墨的未来取决于从事水墨艺术家的观念更新和精神的指向,形式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关注更多现实的问题,思想一定会比现在有力量和深刻!(涂少辉)

2016年6月9日,第一届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今日美术馆正式亮相,三年时间以来,当代水墨年鉴走过了一站又一站。2017年4月25日,“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中国当代水墨年度大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这是我们将中国当代水墨推进到学院美术馆的第一站。2017年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序幕。“移山:十三位当代艺术家的笔墨探索”作为主题展,也与之共同亮相。2018年12月20日,“2018·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三周年特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三年来,随着对艺术史的深入挖掘、当代艺术的田野调研,年鉴的意义更加显现。“体用一源:面向未来的水墨艺术”得到中国美术馆的认可,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当代水墨年鉴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40年来,当代水墨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洗礼,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和活力,越来越多的水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值得研究,水墨艺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水墨的能量,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当代艺术新的起点。2019年,站在新起点上的当代水墨,一定会带来新的惊喜。(张宗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