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之藍 大同大不同

2013 年以來空氣質量連續排名山 西 首 位 ;2017年優良天數304天;2018年前11個月一級天數45天,超上一年全年優良天數7天。

煤都之藍 大同大不同

“煤都之藍,大同大不同”。大同撕下“黑標籤”換 成“ 綠 名片”的背後,是持續多年減排、增綠、轉型之功。

<strong>脫下“黑袈裟” 拆掉黑煙囪

“雲岡大佛遮黑紗,城市處處髒亂差。”僅僅十多年前,揚灑的煤塵令大佛失色,汙濁的煙氣使行人掩鼻。64歲的大同市民潘雲福還記得運煤車輛從雲岡大佛腳下排隊駛過的情景,環城道路上隨便一掃,就是一口袋煤面。

位於山西最北端的大同市,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我國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云岡石窟、懸空寺、華嚴寺等中外馳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時,大同以能源基地被外界熟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同累計為國家貢獻優質動力煤30多億噸、貢獻超過3000億千瓦時電能。

豐厚的煤給大同帶來過榮耀,但“一煤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也留下陣痛,多年的歷史欠賬讓大同的環境瘡痍滿目。進入新世紀,全國城市“汙染榜”上,大同常年“榜上有名”。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汙染最嚴重城市之列。

“空氣質量改善,首先要減少汙染物排放。”大同市環保局局長赫瑞介紹,大同主動應對嚴峻挑戰,打響了“控煤、治氣、管車、抑塵、減排、治企、預警、取締‘土小’”的“藍天保衛戰”。

面對一些工業企業的汙染排放,大同市啟動“退城入園”工程,將涉汙企業全部搬遷至位於城外的9個工業園區,企業入園同時完成技術工藝水平升級,將燃煤鍋爐全部換成天然氣。

與此同時,大同市九大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對於“散亂汙”等不達標企業,僅2017年,大同市就取締了610家。

煤都之藍 大同大不同

燃煤取暖是大同古城內居民多年來的習慣。大同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張海介紹說,大同以古城拆遷改造為契機,將城區集中供暖率提高到99%以上,2004年至2013年期間存在的3000多臺燃煤鍋爐全部取締,僅這一項,每年減少燃煤13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2萬噸、煙塵0.7萬噸。

<strong>再造大同綠 守護大同藍

“雁門關外野人家,荒野處處風吹沙。”塞北的大同,生態脆弱,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僅剩下殘次林38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1.8%。

51歲的大同市林業局副局長武俊勝回憶:“小時候上學時,每個人書桌裡必備一塊毛巾,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桌子,每天都是一層土。”

接力種樹成了大同人民數十年的傳統。夏季,在大同市新榮區古長城遺址,沿著一條數十公里的柏油路走過,入眼的均是林浪蜿蜒。這座30萬畝的森林公園,以前都是荒山禿嶺。

這樣的森林公園,大同人種出了兩處。10萬畝以上的工程新增8處,10萬畝以下1萬畝以上的工程新增了56處。從荒山到平川,從城市到農村,大同市地圖上開始被片片染綠。

這些綠色工程成了改善生態環境、防風固沙的屏障。23.5%的森林覆蓋率,將大同市每年的沙塵天氣由112天降到了8天。

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大同近年又發出“守護大同藍,再造大同綠”的動員令,增加投入恢復植被和森林的同時,不斷擴大城市綠化面積。至2017年,大同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2%、38%和15平方米。國家園林城市、美麗山水城市大同成了“環村有林、街道有樹、庭院有果、推窗見綠、出門見林”的新“綠都”。

煤都之藍 大同大不同

“‘大同綠’為‘大同藍’的形成打下了綠色基底。”武俊勝說。

<strong>不做“傻黑粗” 旅遊更風光

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同一度成就了煤都和重化工基地的輝煌歷史。隨著發展,這些傳統產業歷經時代和市場滌盪,已經風光不再。

在減排和增綠的努力中,轉型也成大同的必選之路。大同下定決心改變以煤為主的粗放發展歷史傳統,尋找綠色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大同轉變思維,提出全面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形態,打造“氫都”“能谷”。

通過這些措施和方法,2017年大同全年非煤產業增加值完成157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一半。快速發展新能源中,大同市的年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佔到山西全省的三成和四成。至2017年底,“煤都”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達到57.6%。

煤都之藍 大同大不同

除了“風光”外,依賴腳下的“綠色”和頭頂的“藍色”,依靠“清風拂人面,碧水繞古城”,飛速發展的旅遊產業成為古都的新實力。2018年上半年,大同市接待旅遊者2700餘萬人次,同比增長四分之一;旅遊總收入226億元,同比增長了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