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還能重獲新生嗎?

P2P爆雷潮已經成為過去,影響仍未消除,成交和人氣都還在低處徘徊。其實,這是危機的典型狀態:爆發階段來勢洶洶,真正難捱的卻是危機後的漫長復甦期。就像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迄今10年時間過去了,誰敢說全球經濟已經走出了谷底?

P2P行業還能重獲新生嗎?

鑑於危機總是週期性地光顧,經濟學界關於危機的研究如汗牛充棟。整體上看,雖然危機本身總是伴隨著財富的毀滅,令人不快,但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危機是經濟體重回均衡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重獲新生的起點。

於P2P行業而言,這次爆雷潮也是行業從失衡向均衡迴歸的必由之路,問題是,若有些問題不釐清,P2P真的可以重獲新生嗎?

P2P行業是否還能重獲新生?

問題是,向均衡的迴歸並不必然等同於重獲新生。能否重獲新生,取決於我們能否真正消除危機發生的原因。

於P2P而言,一直在進行風險轉化,規模越大,行業內積聚的風險越多。而信息中介的定位,又決定了平臺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擰巴的狀況呢?

途徑無非兩個:一是認可P2P的風險轉化模式,同時也要參照銀行對P2P進行嚴監管;二是沿著當前的監管框架,進一步夯實P2P的信息中介定位,禁止任何新增的風險轉化行為。

兩個都很難。

第一條路徑,參照銀行進行監管,某種意義上也就成了銀行,這是各方所難以接受的;第二條路徑,看上去簡單,將每一筆貸款的損失實時分攤至出借人即可,只是,這樣會嚇跑出借人,行業會越來越萎縮。

在實踐中,平臺的做法是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來剝離風險。問題是,無論引入多少層第三方公司來承擔風險,只要出借人不是最終的風險承擔者,風險轉化的模式就依然存在,只不過將風險分散給更多的參與主體而已,治標不治本。

進退兩難。

或許,我們可以學習凱恩斯的精神,把一切問題交給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