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消費金融將迎來金融科技“風口”

淘寶購物用花唄,外出吃飯刷信用卡,線上旅遊、教育用分期,如今,消費金融在人們日常消費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消費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改變了人們以往“量入為出”的保守消費方式。超前消費、個性消費均反映著大眾消費的勃勃生機和消費升級態勢。

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消費已多年佔據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的位置。為了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提升消費質量,近日,中國銀保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提到要支持鼓勵發展消費金融,強調要適應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求,提供和改進差異化金融產品與服務。

消費金融發展加速

我國消費金融從2013年開始進入發展“快車道”。“受當時技術水平、槓桿率和合規性等限制,2009年至2013年,消費金融市場發展緩慢。2013年以後,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端APP的普及,國家對普惠金融領域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整個消費市場環境的改善也都推動了消費金融的迅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對《金融時報》記者說。

根據易觀發佈的《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專題研究2018》,截至2017年末,我國狹義消費信貸市場(不含房貸)規模達9.61萬億元,佔GDP的12.08%。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近幾年國內消費的增長,一方面得益於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消費金融也起到了挖掘消費潛力的作用。

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市場服務主體呈現多元化態勢,持牌消費金融公司、P2P平臺、電商等紛紛進入消費金融市場。此外,傳統金融機構也依託互聯網技術和自身優勢開展消費金融業務。

將消費金融作為發力點的新網銀行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該行相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國內消費金融市場空間巨大。“我們接觸了全國多家城商行、農村商業銀行等,他們都看好消費金融市場,也願意藉助新網的金融科技力量,共同助力消費金融業務深入拓展。”他談到。目前,新網銀行經過一年半的發展,累計放款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累計放款筆數超過4000萬筆,人均借款金額3300元。

就全國市場來看,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消費金融領域占主導地位。據統計,2017年末,傳統金融機構消費信貸餘額為9.80萬億元,互聯網平臺消費信貸餘額為3500億元。

合規發展重在“控風險”

不過,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居民部門槓桿率加速攀升是消費金融領域存在的重要問題。目前,消費金融領域存在用戶多頭借貸現象,較易產生違約風險。一方面,部分平臺為了追求市場規模的擴大,疏於監管;另一方面,客觀條件存在制約,相關平臺無法直接獲得用戶在其他平臺的借貸情況,市場間數據共享機制還不完善。

董希淼進一步表示,消費金融行業不良率水平偏高,資金流向管理和風險控制仍是問題。同時,國家消費信用體系不夠健全,個人信用意識亟待提高,這些因素也制約著消費金融的發展。

“市場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尹振濤解釋稱,一些沒有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的一些不合規業務,在激發其他合規消費金融機構發展潛能的同時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引發市場違規風險。

此外,目前消費金融市場供給還不充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整體來看,消費金融需求依舊有力,監管政策也在逐步引導市場迴歸真實和有序,著力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認為,儘管目前金融監管逐步收緊,但只要合法經營,不存在空轉、套利等不服務實體經濟的行為,消費金融就大有可為。

金融科技打開市場前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理念發生轉變,我國消費信貸的市場迎來發展契機。”尹振濤認為,目前國家政策的支持、金融市場環境改善等都在推動消費金融市場發展,可以說消費金融市場是一片待開發的藍海,但同時又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談及消費金融的未來發展,新網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家機構首先要解決服務成本、服務效率、風險防控等問題,需要有場景、有技術支撐,相信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之後,將從消費場景需求挖掘、大數據深度分析運用、智能風控技術提升、個人徵信體系建設等多個層面,給消費金融行業帶來進一步繁榮。

另有專家認為,未來中國消費金融線上線下的高度融合已成大勢。線上服務可以依據消費者行為數據、消費偏好習慣等進行產品設計和風險控制;而線下服務則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實地查看需要。同時,線下的數據也需要往線上傳遞,讓整個消費行為數據更豐富,助力風控模型更加精準。

以馬上消費金融為例,其依託紮實的技術能力,打通全場景業務閉環——線上線下的自主獲客渠道積累了逾4000萬的用戶量,從獲客、風控、客服到催收,馬上消費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是全流程的。

“未來的消費金融市場將百花齊放,會應用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也會有更多的金融創新出現。”新網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金融時報 記者 張末冬 見習記者 徐貝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