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前两天在KFC,我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了一个儿童套餐,爸爸却什么也没买,坐下吃的时候爸爸边看着孩子吃边对孩子说:“你这这一顿饭贵啊,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今天中午一吃,我就白辛苦了半天”,孩子看起来有7、8岁了,听了这话没有说话,默默往嘴里塞着薯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听过有人跟孩子说“为了让你吃好穿好,家里再穷但也给你买了”、“我自己都舍不得吃都省出来给你吃”这种话。

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人均收入不高,但物价却也不便宜。身在其中的我,很理解在三线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同时也很心疼孩子可能从小就要感受到那种莫名的压力和愧疚,然而在这中间孩子是没有错的。

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使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的人。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01、讨好型人格是怎么炼成的

身边有一个朋友搬了新家,也给女儿转了一个新学校。为了帮助女儿尽快建立人际关系交到很多好朋友,她在一个周末让女儿邀请班上的同学到家里玩。

当天大概来了有十几个孩子,朋友在家里准备了很多食物,孩子来了之后又吃又闹弄得一片狼藉,最后走的时候,其中一个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一个可以讲故事的机器人,说想借回去玩几天。孩子不愿意,可是母亲却说:“哎呀,都是你们班同学,人家既然都开口了,你不借显得多小气啊,让他拿去玩吧。”

孩子在百般不情愿之下,还是把机器人借给了那个同学。

孩子们走了之后,妈妈边收拾残局边跟孩子说:“你看,为了你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我费了多大劲啊,从昨天都在准备你们要吃的食物,现在都吃完了弄得这么乱,我还得收拾半天!要不是为了你,我至于这么忙活吗?”

妈妈的这种大方和不顾孩子感受的行为,在潜意识里透露给孩子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别人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母亲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下,孩子就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来做事,哪怕委屈自己、牺牲自己的感受也在所不惜,极容易变成了一个“讨好型”的小孩。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里面的主角斯派维,有一颗聪明绝顶的大脑,十岁的时候就发明了永动机。可是,由于弟弟像爸爸一样有牛仔的个性和爱好,所以他的爸爸爱弟弟多一点,而他却得不到爸爸更多的爱,因为他只是一个喜欢图纸和科学的小宅男。

不光是在家里,在学校他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于是,他努力去讨好身边的人,试图去融入他们生活的环境。弟弟喜欢玩枪,他就绘制枪的声波图,他想着这样就可以和弟弟一起玩了,结果却导致弟弟玩枪走火而死亡。

即使父母没有批评他,可是,他那一颗敏感的心,却总觉得自己有责任的。如果他不去讨好弟弟,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可他控制不住讨好弟弟,以及身边的所有人。

从幼儿成长发展来看,他们对家人是有要求和需求的,甚至常常为了达到目的,会耍一些“手段”动很多心思来满足自己,其实这才是符合正常的成长规律的。

可是,当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把自己的想法隐藏,一切以别人高兴为准则的时候,他也许就成为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大多数时候,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孤立的时候,他会因为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想要得到那一份爱和关注而刻意的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来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注和赞赏。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02、讨好型人格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这样的:人真的有必要活成被人想要的样子吗?

有一个人回答:

“这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这是不得不的妥协。

十五岁的时候我会在课桌上一天不动,因为害怕自己举止惹人嘲笑。

二十五岁的我,会在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时候匆匆步入婚姻,因为不想被人认为是异类。

现在三十五岁的我,混吃等死,不敢奢望幸福,因为怕别人说我不配。

人人说我静秀,人人都不懂我。

因为太多的顾忌,我已经慢慢的失去了一些资格。

终究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终究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状态,最终也并未讨好任何人。

蒋方舟曾经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她说:“在日常和朋友相处中,我发现我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不会展示自己的很愤怒的一面。”

蒋方舟在后来接触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可怕,可怕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点是,在做什么事之前,我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很多,极为细思极恐的是,假如一个女孩是讨好型人格的人,还没有到应该恋爱的年龄就有男孩追求她,她会不会因为害怕伤害对方而答应他呢?那如果这个男孩甜言蜜语地要求提前发生关系,女孩会不会心想:“他对我这么好,我如果不答应他会不会对不起他让他伤心”,从而在这种心理建设下,就糊里糊涂地跟他发生了关系呢?

我自己也是有孩子的人,一想到如果我的孩子为了迎合他人而违心地委屈自己,我就会觉得无比心疼。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蒋方舟提到的第二点是:

“我发现在跟别人交往当中我经常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所以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但是不会表现出来。”

这一点让我想起三毛曾经在《西风不相识》里面记录了自己在西班牙留学时被同学欺负的事情。

三毛在西班牙留学的时候,为了尽快跟宿舍的人建立友好关系,经常无条件地帮助其她同学,承包了宿舍的杂事,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当公共财产。

可是这一切非但没有换来友谊,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欺负,直到有一次宿舍的几个女孩子偷了望弥撒的甜酒,都挤到她的床上横七竖八的传着酒喝,被前来查房的院长逮个正着,而那些喝酒的同学却冤枉三毛说是她拿的酒,忍无可忍的三毛拉住了扫把对着那一群同学雨点似的打下去。自此以后,没有人再欺负过她,那些经常使唤她干这干那的同学们,竟然约好似的争抢着帮她干活。

一味地讨好和忍让并没有换来友谊,还使得对方越来越过分,最终的奋起反抗,反而为她赢来了尊重。

善良和大度从来都是有用的,但也应有自己需要遵循的原则跟底线,更要有技巧。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03、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地爱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地爱,不要在自己的任何付出前面加上附加条件,不要让孩子心存愧疚感。

现实中很多父母总是为孩子会出时加上一句话,那就是“你不做好怎么对得起我为你付出的这些”,孩子其实是天然爱父母的,经常听惯这样的话的孩子,时间长了就会把父母所有的负面情绪归咎到自己身上,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爸妈才这么辛苦”,所以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来讨好父母。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讨好型人格的性格。

即便孩子犯了错,父母在批评教育后,也不忘了说一句“我依然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无条件地爱,让孩子内心获得满足,心里不会因为爱的匮乏,而去关注别人是否关爱他,也不会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去讨好别人。

不缺父母爱的孩子,心理才是自信和健康的。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不要让孩子生活在严厉压抑的成长环境中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允许孩子犯错,一旦孩子被老师或者他人表扬就笑脸相迎,一旦受到批评就劈头盖脸地责骂。

父母长期的高压和专制主义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引发孩子的“讨好型人格”模式。

允许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给孩子选择和参与意见的机会,即使意见不同,也要跟孩子解释,为什么父母的想法更好,这样的有商有量,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心,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主见,不会随便依附别人的想法,在有异议的时候,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多些欣赏和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长时间在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变得听话、懂事,得到亲朋好友的交口称赞,但实际上,孩子是胆怯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

孩子每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时,父母应该细心聆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尽量与期保持一致。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父母只需为孩子提供自由平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主体验人生的风景就好啦。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家长一定要做好这几点

童年应该是快乐、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睡,喜欢就要,不想就拒绝……然而,一旦陷入“讨好别人”的模式,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失去遵从自己内心的勇气。讨好型人格一旦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父母应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表达心中的真实情感,学会说“不”。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