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下篇)

窯燒有幾種

一:燒製紫砂壺為何都叫“窯燒”?

最原始的燒製,是利用現成的山洞,或者時挖掘的洞穴,用石頭砌成,在裡面焙燒“缶”一類 的陶器。這就是“窯”字的由來。據《宜興縣誌》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宜興就出現了圓形升焰窯,唐代中葉起窯型開始向龍窯演變,此後的燒製都叫“窯燒”,發展也從龍窯、倒焰窯、推板窯、梭式窯和電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色澤也越來越穩定。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下篇)

梅莊套組

二:“龍窯”是什麼樣子?

丁蜀鎮歷史上曾經有30多座龍窯,開窯時景象壯觀。隨著現代燒製技術的演變,今天僅在地處相對偏僻的前墅村遺留一窯,人稱 “前墅龍窯” 是目前宜興僅存的仍在使用的明代創建古窯,原是村民燒製陶品的私窯,至今已歷經19代傳承。現在的守窯人姓吳,是地道的宜興人。

龍窯的大小不一,我們以“前墅龍窯” 的樣子來介紹龍窯的基本形制和構造。

龍窯都是利用山坡地勢用磚砌築成,遠望如臥龍,為直焰式筒形穹狀隧道,龍頭朝下,龍尾朝上,長70米左右,下部稱“窯爐頭”,上部出煙處稱“窯梢頭”,中部為 窯身”。

窯身內成拱形,最高處2.6米左右,最低處2米左右,橫徑寬2米左右。一般有4個“窯戶口” 供裝窯、出窯。燃燒室除窯頭設有單獨的火膛外,其餘均在燒成室的通道內。尾端無煙囪而置出煙坑,有擋火牆和煙火弄。

窯內分區稱“股”,大窯可達13個半。每股再分區稱“甲”自下而上,第1股較大為8甲,其餘每股為4甲,大窯可有58甲, 對應58對鱗眼。放置高身壺坯的匣缽稱“高頭”,放置矮身壺坯的匣缽叫“匹只”,統稱“掇罐”

匣缽圓徑統一,疊置一摞稱“一E3”,每甲可豎立6臼.每臼平均可放12只掇罐,1甲一般可放72只掇罐,1窯滿裝可達3000只掇罐。若以平均每隻掇罐套裝9把壺坯計算,1窯能燒製2.6萬多件大小各異的茶壺。當然,主要是一般性的大路貨,高檔壺所佔比例極小。

窯背拱高0.6米左右,相距1.3米左右設有對稱的“鱗眼’用以投柴料。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下篇)

三:龍窯”如何燒造?

“龍窯”也稱“柴窯”

窯的兩邊留有鱗眼孔,外界氣壓、溫度、溼度、風向、風力,對燒成效果都會有影響,投柴量、投柴方法等變量也較多,不可控程度高。

龍窯燒製,全憑窯工目測火焰溫度與坯體的變化情況決定。

開始點火一般是在夜裡,從“窯爐頭”開始,用松木段(僅用於點火),燒一整夜12小時。天亮了窯內溼氣也驅除後,在窯頂把窯背的前2對鱗眼封泥挖開,兩個窯工對站在窯背上,同時向窯內投入茅草燒到窯裡發紅。以此類推,3、4對鱗眼也同時燒,逐漸向上自第11對鱗眼開始,改為一對一對鱗眼轉換。 一般到第3天中午可燒到窯梢頭處“落山” 即熄火。前後計30多個小時。窯工和客戶聘請的師傅要經常交換意見,使窯溫均勻,並使兩邊產品同時燒成。燒過的鱗眼仍要用泥封住,形成還原氣氛。全窯冷卻後即可出窯。生產週期約4天左右。8月份為一年中的最佳燒窯期, 天好,草好,坯也好。

凡紫砂窯均以茅草作主燃料,偶有以麥杆代用者, 但絕無用松枝作主燃料的。一些書籍說“紫砂窯是以松枝為燃料”,那是把釉陶窯誤為紫砂窯了。

用茅草作燃料的龍窯,燒製的紫砂壺,表面多會有黑色的小熔出點,在陽光側射時反射銀星點雲母光,這是純正紫砂泥的泥料特徵,不是疵點。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下篇)

四:龍窯”燒造的都是好壺嗎?

整條龍窯的溫度是靠下段燃燒逐漸升溫的,所以燒成的最佳部位是最上面的一段,正品率高。中段較好,下段相對差一些。不能說龍窯燒造的都是好壺,要看窯位。

五: “倒焰窯”如何燒造?

“倒焰窯”,或圓或方,燃燒室沿窯牆平均分佈,間歇式點燃。燃料燃燒的火焰,從燃料室的噴火口.上行至密封的窯頂後,“走投無路”,被煙囪的抽力拉向下行,經匣缽間隙, 自窯底吸火孔進支菸道、主煙道,最後由煙囪排出。人們習慣把火焰從下到上稱為“順” ,把火焰由上向下稱為“倒”, 故稱其為“倒焰窯”

倒焰窯,相比龍窯,它的上、中、下位置加熱都比較充分、平均,還可根據不同的製品通過間歇燃燒改變燒成軌制,有著明顯的長處。1959年開始代替龍寶,

以煤為燃料,如果煤的硫含服形成粉紅壺表會出現色澤差異, 燒製氣和士黃相間的流狀色條。氛為整體性弱還原。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下篇)

六:“推板窯”如何燒造?

1974年,狀如隧道的“隧道窯”取代了倒焰窯(2004年改稱“推板窯”)。它兩端開口,中段為燃燒區(4對8只燃燒爐,用煤作燃料),燒製品置於耐火材料製成的匣缽內,匣缽上下疊放,頂層為開放式,下層為封閉和半封閉式(匣缽邊沿有縫隙),通過軌道漸次進入燃燒區、餘熱區、冷卻區,24小時即可出窯。最早以煤,後以重油或液化氣為燃料,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的一氧化碳,與兩端開口處進來的氧氣混合,燒造氣氛為弱氧化。

整窯長度、燃燒區長度、兩頭開放口剩餘空間大小、液化氣純淨度、液化氣噴燃量、匣缽擺放方式(開放還是封閉)、匣缽擺放位置(上下),都是影響燒製效果的變量。

窯工控制溫度是通過觀察“ 標號”的燒成情況來控制的。外形如錐體,高約5、6釐米,粗若手指的不同紫砂料“標號”,是該種泥料窯溫的標識。標號隨燒製品一起進窯,標號彎倒了,說明窯溫已達到這個標號所標示的溫度。

七:“梭式窯” 如何燒製?

現在常見的“梭式窯”, 也稱“車底式倒焰窯’” 是以可移動的窯車車檯面代替倒焰(或半倒焰)間歇式窯的固定窯底,製品裝卸可在窯外進行,裝好坯件後再將窯車推入窯內,經燒成、冷卻後再拉出窯外。窯門僅在一端設置,窯車在同一處進出,形如抽屜,似穿梭。除具有一般倒焰窯操作靈活性大, 能滿足多品種生產等優點外,其裝窯、 出窯和製品的部分冷卻可以在窯外進行,既改善了勞動條件,又可以縮短窯的週轉時間。但蓄熱損失和散熱損失大, 煙氣溫度高,熱耗量較高。

八:“電窯”如何燒造?

在封閉的空間內由金屬電阻發熱,無明火,升溫緩慢,坯體內外吃溫均衡,溫度控制較為準確,燒製品開放式放置,位置差異會導致溫度差異。爐內氧氣含量固定不變、坯體釋放出來的一氧化碳無法排出,燒造氣氛為整體性弱還原。

電窯燒成品的“水色’較推板窯、倒焰窯、龍窯好,無“火疵” 和爆裂,但泡養效果不及其他類型窯的燒製品富於變化。

以上就是所有紫砂壺燒成篇,感謝瀏覽及點評。歡迎下方踴躍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