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凶手居然是他們!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世界在飛速發展,人與機器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在眾多爭論中,最多的莫過於對機器人能否取代醫生。我們目前的醫療設備的確越來越高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不過,未來我們的醫療行業,機器人又會在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近期,一則三年前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致命醫療事故舉行聽證,再次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推到風口浪尖。2015年2月,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進行。原本是一場最尖端醫療AI技術的展示,沒想到卻成了一場鮮血四濺的慘案。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臨床使用資料圖


  • 機器人把病人的心臟“放錯位置”,還戳穿大動脈血濺攝像頭;
  • 機械臂“亂動”打到醫生的手;
  • 因為機器人主機發出的聲音過於嘈雜,醫生之間的交流全靠“吼”,現場亂成一團……
  • 最終,接受手術的患者在術後一週去世,英國首例機器人心瓣修復手術以失敗告終。


主刀醫生納伊爾出席聽證會時,承認自己在使用操作醫用機器人上經驗不足,曾錯過兩次機器人手術培訓課程。在手術期間出現失誤,本應在現場的2位醫用機器人專家也離開了手術室,求助無門。也沒有告知患者,作為首位接受機器人修復二尖瓣手術的患者,

手術存在較高風險,採用傳統手術方法存活率會更高。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就像這個鮮血四濺的慘案那樣,還有那麼一部揭露醫療領域深度黑暗的紀錄片...

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醫療紀錄片《尖端醫療的真相》裡說到,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還存在著很多漏洞時,卻被廣泛推廣用於子宮切除術,這是在美國很常見也很頻繁的一種婦科手術。

紀錄片:《尖端醫療的真相》


而紀錄片中的五位女性都在接受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後出現了嚴重的陰道斷端。有的女性甚至自己的腸子從陰道中“掉”了出來。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 子宮切除術:因主刀醫師操作失誤,導致術後患者腸道從陰道口漏出。
  • 原因:操作人員培訓不到位。


在機器人的操作下,陰道斷端裂開的概率,高出普通手術的三到九倍,那些內臟正是通過斷端流了出來。對這些受害者而言,達芬奇成為了噩夢。而在這種種血淋淋的案例背後,是3000億美金的醫療器械市場。

說到這裡一定很好奇“達芬奇”是什麼吧?

這些醫療事故中的那臺機器人型號為“達芬奇”,是美國加州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產品。可以說,“達芬奇”已經在外科機器人市場中佔據著壟斷地位,是“外科機器人界的”波士頓動力。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它代表著當今手術機器人最高水平,它有三個關鍵核心技術:可自由運動的手臂腕部EndoWrist、3D高清影像技術、主控臺的人機交互設計。

就是這樣一臺先進的手術系統,卻也發生了不少事故。據《上海科技報》報道稱,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張培茗副教授曾在今年4月表示,“達芬奇”機器人並非十全十美,手術機器人有一些非常顯著的缺點,比如沒有觸覺反饋,醫生無法感知;機器人替代醫生會增加患者的緊張感;醫護人員需要更多專業的培訓等等。

1

缺乏培訓及臨床經驗


作為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型機器,要真正將“達芬奇”搬上手術檯,為獲得FDA入市批准,公司當時聲稱必須要經過九周以上的培訓,但上市後,公司就大量縮減了培訓要求,實際只讓醫生花半天時間熟悉基本操作,回答幾個無關痛癢的單選題,就允許自行操作機器了。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與此同時,很多外科醫生僅僅練兵十幾次之後,就荷槍實彈地上戰場了,比如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這出手術事故的主刀醫生Sukumaran Nair。但一名醫生卻回憶說,自己是在經過二三百場手術後才真正適應了達芬奇。這就意味著,很多不該使用機器人的醫生正在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醫生不具備充足的培訓就操作機器人,這大大增加了併發症或者損傷的概率。

2

前景不明、仍存在著未被暴露的高風險


達芬奇機器人的廠商一直聲稱這類器械運用上的精準性和安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在某些手術中機器人確實能有所幫助;但在更多情況下,使用機器人對病人來說卻並沒有益處,反而會增加手術的時間和風險。數據調查表明,婦科手術中,微創手術後會發生感染及其他併發症的概率遠遠高於傳統手術。

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2015年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2013年間,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致死的患者已達144人。究其原因,包括“機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體體內”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編查詢國家食藥監局發現,上述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僅在今年8月份,達芬奇機器人相關產品被2次主動召回,原因分別為存在手術期間斷電風險、涉及在中國銷售的數量8臺,零件掉落體內的風險、涉及在中國銷售的973個產品。

“達芬奇”背後是外資廠商暴力壟斷市場

與很多高附加值進口商品一樣,達芬奇機器人的技術、產品與服務被國外製造廠商壟斷,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還強勢得收購了他們的競爭對手,現在在市場上處於“獨孤求敗”狀態。它的高附加值意味著價格暴利,國內醫療機構只能在產業利益鏈中居於從屬地位。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一臺達芬奇機器人在美國售價1000萬人民幣,而到達國內則直接“翻番”,國內單機售價高達2000萬人民幣,開機成本達到每次3萬人民幣,醫生資質培訓費需要2萬美元,每年還需要花費高昂的機器維護費用。例如,“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是一種高值耗材

,使用時是臨時安裝到機器人上面,每條機械臂使用10次後便不能繼續使用必須更換,機械臂的價格大概每條10萬人民幣。而這些費用最後都是由需要用機器人進行手術的患者來買單,要做一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價格比普通傳統手術要貴3萬左右。機器人手術暫時還沒有納入醫保,需要患者全部自費,這也部分影響到價格敏感患者的選擇。

達芬奇現有優勢

雖然現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這個醫療機器人的領域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忽視的是產品本身具有的一些優勢,相比傳統開放手術和普通腔鏡手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更精準、更精細,切口更小,痛苦更小。

1、可以進入人體內部,手術視野放大了20倍,為主刀醫生呈現患者體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

2、突破了人手侷限,機器人有7個可旋轉540°的手術器械

3、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切口小、創口僅為幾個在1釐米左右戳孔,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大大縮短術後住院時間

4、機器人有實時監控系統較大程度地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提高了安全性



多種先進醫療技術

▼下面小編給大家舉個例子,更直觀地瞭解這個不一樣的“達芬奇”。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達芬奇”在不明顯損害葡萄本身的情況下,將它的皮剝下來。還能把剝下來的皮再一片片的縫上去。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千紙鶴算是比較考驗細節的疊紙作品,但是達芬奇機器人根本不虛,機械臂按壓摺疊,輕鬆折出想要的形狀。

現今醫療領域的手術機器人

隨著機器人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與地位的討論也逐漸興起。

其實自引入中國以來僅用70多臺的裝機量就能完成總數為十萬例的手術,在進博會簽訂的超1億美元訂單,這都說明了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醫療領域已成為各大廠商的必爭之地。

有不少人認為醫療機器人將會取代醫生,影響到醫務人員的就業。其實機器人在醫學裡的主要作用是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醫生,它們只是增強了醫生的能力。機器人技術可以提高手術可能性,但在其中總需要有一個人來監督。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紀錄片|駭人聽聞的手術機器人致死案……兇手居然是他們!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臨床使用真實場景


也許在將來,像這樣的醫療手術機器人在外科手術和其他醫療程序中會越來越常見,機器人技術也不斷獲得升級、優化。可能在某些領域,醫療機器人將“取代”一些醫務人員,可是在總體上來說,機器人的定位主要還是作為人類的助手來協助完成工作。在中國,面對外資廠商壟斷手術機器人市場的狀況,對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呼聲不絕於耳,可謂是期待滿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