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崇尚孔孟之道?原因竟在這兒!

孔子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向諸侯王推薦自己的學說,但經常以失敗告終,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是一個大變革的年代,諸侯王需要的是一個如何在亂世中能夠戰勝其他諸侯國,從而一統天下、穩定民心的學說、思想。

顯然,孔孟之道在亂世中註定是不受歡迎的。到了戰國中後期,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被秦國看中,商鞅又是法家的推崇者,一場由商鞅主持的變法在秦國展開了,秦國因此富國強兵,直到後來一統天下。

法家思想在亂世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在坐天下、穩民心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很快,秦朝因為嚴刑峻法,因為暴政很快分崩離析了。

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崇尚孔孟之道?原因竟在這兒!

孔子、孟子

到了漢代,剛建朝初期,由於要穩定民心,修生養息,漢代的統治者採用了黃老思想,黃老思想在漢代初期起到了積極作用。到漢武帝時期,一方面武帝雄才偉略,想治國安邦、攘外安內,另一方面,儒家的另一個推崇者董仲舒的出現,才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確認。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被確立為主流思想,正好迎合了統治者的統治需要。一方面,孔子是周朝沒落貴族,他的克己復禮、恢復周禮,有利於建立等級,恢復統治秩序;他的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仁”即為愛人,就是愛一切,讓天下充滿愛,德政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能夠更好地統治人民。另一方面,孟子的德政思想沿襲了孔子思想,並且發揚光大,更是受到統治者的歡迎。

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崇尚孔孟之道?原因竟在這兒!

孔孟之道

到了漢代,剛建朝初期,由於要穩定民心,修生養息,漢代的統治者採用了黃老思想,黃老思想在漢代初期起到了積極作用。到漢武帝時期,一方面武帝雄才偉略,想治國安邦、攘外安內,另一方面,儒家的另一個推崇者董仲舒的出現,才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確認。

綜合幾千年歷史,孔孟之道發揮了積極作用,因為孔孟思想,中國幾千年不被分裂,反而是幾十個民族不斷融合,最後走向統一,同時,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愛,以至於人世間不再冰冷。當然,孔孟思想也有它的不足,就是太倚重於德治,而忽略了法治建設,幾千年與其說是德治還不如說是人治。

所以,今天我們要建設一個法治國家,就是要把德治和法治統一起來,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從而建立一個德法並存的太平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