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網絡上廣為流傳的錯誤的歷史知識(錯誤的冷知識和謠言也行)?

yuepinwu


讀書的時候看過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裡面有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歷史上的記載,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還記得書裡的描述,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

其實,當年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後,向當地的敦煌縣令報告此事,希望能得到賞賜和獎勵,但沒有得到重視及很好的保存,很多達官貴人及考古學家慢慢知道了藏經洞,他們紛紛將魔爪伸了過來。

截止目前為止,藏經洞大量文物都很好保存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等眾多博物館,而中國保存下來的不足八千件。


MissChen


網絡上、電視上的歷史知識,存在問題的還真不少,在這裡選擇幾個典型的吧:

1.秦人尚黑

在很多跟秦國或者秦代歷史有關的影視劇裡,秦人、秦軍的服裝都是以黑色為主,黑衣、黑旗,一片肅殺之氣,望之令人膽寒。在網絡上我們也時不時能夠看到關於秦人崇尚黑色的說法。

實際上,這是由於對史料解讀不充分而造成的誤會。

《史記》記載: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這就是史書對於秦人尚黑的記載了。可是我們要注意兩點:

第一,這件事發生在秦統一之後,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秦人並未尚黑。要知道,秦始皇在這裡推崇的五德說,本就是戰國末期才由鄒衍歸納出來的,自然,戰國末期以前,秦人不會拿顏色套在自己的“德”上;

第二,秦始皇推崇黑色,並不能夠舉國推廣,所謂“衣服旄旌節旗”,那是指朝廷重要場合上所用的,不可能給每個士兵甚至每個百姓都換裝。

從兵馬俑的考古發現看,那些今天看上去黑漆漆的陶兵馬俑,其實當年都曾經專門上色,考古學家對陶俑表面的顏料殘留物進行分析後發現,秦軍的服色可謂五顏六色,並未統一成黑色。而根據湖北雲夢出土的秦軍家書來看,秦軍的衣服還要依靠家裡準備,更不會有統一的顏色了。

所以說,秦人尚黑其實是有相當大的侷限性的,不能泛泛而論。


2.秦俑顏色“氧化”

既然說到了秦俑,那麼答主順便講講這個典型的誤會。

今天考古發掘出來的秦俑絕大多數已經沒有原來的顏料了,我們會在很多很多地方看到一些描述,說秦俑出土後,表面的顏色在短時間內“氧化”。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誤會。確切說,秦俑表面的顏料並非氧化,而是脫落。

根據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秦俑在燒製好以後,工匠們先給它們表面刷一層生漆,再在漆層上繪製顏色,這些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質研磨而成,只有一些藍色原料是人工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但無論如何,這些無機質的顏料本身都不那麼容易氧化,真正氧化的是那層漆,埋藏太久,生漆層逐漸氧化,出土後又迅速脫水乾燥,因而捲起脫落。

雖然顏料本身沒事,但是顏料是附著在漆層上的對不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這些顏料就大面積脫落了。如今,科技考古學家們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方法,看看怎麼樣能夠把顏料儘可能保存下來,還秦俑以本來面目。


3.宣太后叫“羋月”

看過電視劇《羋月傳》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這件事兒,秦宣太后叫什麼?史書並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她是楚國人,羋姓,曾被稱為羋八子。那麼“羋月”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追本溯源,這個說法來自於歷史愛好者陳景元先生,他的主要依據,是秦兵馬俑身上的刻字,如下圖所示,有一個字被他釋讀為“羋月”,進而推測這個“羋月”正是宣太后的名字,還由此推測兵馬俑的主人是“羋月”而非秦始皇。

對於陳先生的看法,考古界自然是不認可的。為什麼呢?秦俑身上的陶文有不少,有些是數字,可能是製作工程中做標記,還有的是地名,比如“鹹”,有些則是官署或者工匠的名字,屬於典型的物勒工名,責任到人。

由此可知,陶俑刻文完全是出於實用的功能而作,跟墓主人的身份並無關係。假設,那個被釋讀為“羋月”(其實很多研究者認為是“脾”字)的字真的就是羋月,也不能簡單地把它和宣太后聯繫起來。宣太后是什麼身份的人?把她的尊諱刻在陪葬陶俑上,工匠們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


考古軍中馬前卒


照你這麼說,咱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假故事還不少。

我先舉個簡單的,咱們都聽過的故事

牛頓被蘋果砸

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了萬有引力,這就是一個純屬杜撰出的故事,然而現在有很多人還是信以為真。

編造出來這個故事的人是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對牛頓是特別的崇拜,一天伏爾泰和他徒弟來到劍橋大學的一棵蘋果樹,他對著他的徒弟說:“牛頓就是在這棵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一下,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於是這個故事就被廣為流傳開了。實際上只是伏爾泰當時提醒自己的學生們要注意思考,而編出來的故事而已。牛頓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因為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的萬有引力,也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記載過牛頓有被蘋果砸過這回事。

再給你舉一個網上盛傳的謠言:尼古拉特斯拉是一個神一樣的男人。

神一般的男人

尼古拉特斯拉,我不否認他是一位偉大的電氣工程師。然而最近幾年,他被神化的特別嚴重,各種什麼穿越時空,什麼劈開地球,各種各樣牛逼的事都叫他佔了。有謠言說他的智商達到700、婉拒了11次諾貝爾獎、發明了交流電。這些都是網上的謠言而已,他是一位傑出的電氣工程師,並且他一生也只是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獎的提名而已,而交流電是法拉第發現的,而劈開地球這個屬實牛逼吹的有點大了,請問他是拿什麼劈開地球?電場、還是磁場、還是電磁波,貌似都不能劈開地球吧!我不否認他當時的很多想法對我們現在的工業也有指導意義,他也做出過許多使我們生活變得便利的發明,但是把他這麼神化確實不妥。

歷史上有還有很多故事都是被杜撰出來的,尤其那些提到什麼兩個人私密對話,我想問既然是兩個人私密的對話,那麼寫史的人是怎麼知道這兩個人說了啥的?而且更有過分的,還在故事中指出了一個人當時在想什麼,人家腦子裡想什麼你是咋知道的?

所以,讀書不能盲目迷信,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鼠疫世界史


我來說一個民國時期的。

正好這兩天在做有關【民國舊照片】的視頻,收集到袁世凱那裡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袁世凱稱帝了,但是他到底有沒有舉行舉辦登基大典?

………

思考一下?

……

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是怎麼說的?

百度一下“袁世凱登基大典”出來的是哪些圖片?

……

答案是——袁世凱從來沒有辦過登基大典

流傳出來所謂的登基祭天大典,全部是錯誤的!!!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凱發佈《尊孔令》,1914年又頒發《祭孔令》,恢復祭孔規定,且明令於孔子誕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必須舉行祭孔典禮。

1914年9月民國政府舉辦了祭孔儀式。

許多人將這裡的祭孔說成是登基現場。

當然流傳最廣的是下面這張——

中間的是袁世凱……………………嗎?

現在還原歷史真相:

1914年12月,袁世凱在天壇以大總統身份舉行冬至日祭天典禮,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國家祭天慶典。

內務部精心籌備了祭天大典,並按照復古基調對祭服、祭禮、祭品進行了詳細規定。

12月初,修整天壇內外設施的籌備工程啟動;

19日起,袁世凱等各部官員開始了為期3天的齋戒,其中散齋兩天、致齋一天;

21日,袁世凱特發祭天告令

1914年12月23日上午6時,袁世凱乘汽車出總統府,在天壇南門外換乘禮輿到昭亨門,換乘竹椅至壇前

袁世凱來到天壇之後,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換上十二章袞服(左二)。

(注意看下圖胸口的團紋和領口樣式,下面會作為重要線索提到)

袁世凱這套大總統“袞冕”是漢式的禮服,和清朝皇帝的著裝存在差異。這一次的祭天意在恢復漢家衣冠形式及禮約制度,尚武尊儒,以及同時刷一刷自己的名望。

當然,這次雖然不是登基稱帝大典,但從服飾規格上,卻也體現出了袁的稱帝野心。十二章紋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別,按品位遞減。如明代服制規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親王、世子俱九章。

袁世凱居十二章紋袞服,已是為天子極尊的象徵。

再放上這張照片,看到中間所謂的”袁世凱“的胸前了麼?沒有”團紋“!!!

實際上這位是當時民國的內務總長——朱啟鈐!在祭祀大典中擔任“陪祀薦任官”

官員們的祭天冠服是這樣的:

另外看領口樣式,一等官及以下官員為勉領,而袁世凱的大總統祭服為圓領

這是九團九章冠服,比起袁世凱的十二章袞服,檔次差遠了!

圖中的人為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

下面中間這位這才是參加祭拜的袁大總統!

對比兩邊的“陪祀薦任官”,看到胸口的團紋區別了麼?


所以這是一個廣為流傳,並且還會一直傳下去的歷史錯誤


最後給自己打個廣告。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舊史館】,專注趣味人文,探秘舊聞歷史

正在製作”歷史真相系列“視頻,【舊史館】百家號,B站同步更新


一寸熱點


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在中國耳熟能詳,而且這出戏還因為包公參與了其中進而演繹成流傳更廣的鍘美案。

那麼陳世美真的如同戲曲裡面說到的那樣為了榮華富貴,入贅駙馬進而拋妻棄子嗎?當然不是。

陳世美,原名年古,又名熟美,均州(今丹江口市)人。陳世美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而他自幼聰敏好學,年紀輕輕便於順治八年高中進士。中得進士後,出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為經略縣務有功,為康熙所賞識,擢升為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在清史以及縣誌的記載當中,無不誇讚陳世美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為治下的民眾所津津樂道。那為何會揹負“嫌貧愛富、殺妻滅子”的惡名呢?

這其實是有人刻意栽贓嫁禍而已。而且這幕後主導並非外人,還是陳世美的苦讀同窗。

陳世美升官後,前來投奔他的同鄉便多了起了。他鄉遇故知,陳世美自然歡欣,總是好酒好菜的款待,如果僅是如此,倒也賓主把酒言歡,共敘往事,其樂融融。然而,這些投奔他的同鄉大多數是為了在他這裡謀得一官半職,只是陳世美為人剛正,不肯做違法亂紀之事。每當別人提出如此請求,他便好言相勸對方勤讀聖賢,以待科考。

他對人坦蕩,大多數人雖然求官不成,但大都能理解。然而,他的昔日同窗好友胡夢蝶和仇夢麟的到來,直接讓事情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在被陳世美拒絕後,並未聽取他的好言相勸,而是憤憤離去,連他好心贈予二人的盤纏,也被小肚雞腸的對方當作是對他們的小覷。為此,二人懷恨在心。

離開陳府後,胡夢蝶和仇夢麟心煩意亂,一時無處可去,便進了酒樓,準備一醉方休。當時酒樓之中正上演《琵琶記》,乃是古代相當知名的戲劇。二人酒酣耳熱之際,計上心頭,乾脆利用自己不弱的功底改編了《琵琶記》。將主人公換成了陳世美,說他為了攀龍附鳳成為駙馬爺,不僅不認自己的妻兒,反而將之殺死。最終事情敗露,被宋代著名清官開封府尹包拯看了腦袋。

因為當時權貴和民眾之間關係本就不睦,此劇一出,因為迎合了人們的心理,很快火遍大江南北。最終,陳世美就成了千古小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Crazy歷史


斯巴達三百勇士這部電影,在幾年前著實是火了一把,還記得高中和同學在教室偷偷觀看,被這群鐵血英勇的漢子感染的渾身熱血沸騰。後來還因這個電影衍生出了相應的手遊,漫畫,動漫,及周邊產品都讓我感到興奮。一直到後來我才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其實是後人編出來的故事,

而勝利其實屬於波斯。

斯巴達三百勇士中經典的溫泉關戰役,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或是看過。在電影中波斯擁有260萬裝備精良的大軍,但是沒關係斯巴達軍雖只有300但各各肌肉虯結。那麼大的胸肌,那麼多的腹肌要不拿著刀還以為到了健身房。😂😂電影中斯巴達人如有神助,以一抵8766。(計算機算的結果)手起刀落手起刀落,從南殺到北,再從東殺到西。敵人彷彿土雞瓦狗,不堪一擊。像極了那大戰十萬天兵天將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然而這一切都是假,(what😳)在幼時知道真相的我也是這個反應。

真正的歷史是總數近15萬的波斯大軍,遭遇了人數近萬的希臘聯軍。希臘聯軍拼死抵抗了兩天後。在第三天被波斯軍大側翼迂迴完成了包抄。波斯大軍包圍擊敗希臘聯軍,並且還陣斬了希臘聯軍主帥(🤷‍♂️🤷‍♂️🤷‍♂️🤷‍♂️)。

為什麼故事跟歷史出入這麼大,小編認真的查閱了資料,這才知道原來波斯帝國雖然強盛,但也迎來了自己的滅亡。馬其頓人在毀滅了波斯帝國後,關於波斯有關的記載也就被

銷燬了。

那麼到了這裡大家是不是都學會打以多勝少的戰役了。第一,銷燬掉關於戰役的所以文獻。第二,把自己人數減個零,把別人人數添個零。第三把這些記進史料中。(當然前提是要先堵住別人的嘴😂😂😂😂)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答主的話,可以點點關注。我們一起快樂的玩耍🤗


痛定思痛的小牛頓


愛因斯坦小學數學只考了一分,最終卻成為偉大科學家,多麼勵志啊。

這故事被拿來教育我,也激勵了我很多年,後來,知道真相的我哭了出來。事實是,德國考試成績評分為6分制:

也就是說分數越低,越牛逼!!!

1分:sehr gut(優秀);

2分:gut(良好);

3分:befriedigend(中等);

4分:ausreichend(及格);

5 分:mangelhaft(不及格);

6分:ungenuegend(差)。

關於愛因斯坦小時候不聰明的說法還有很多,事實上他從小就擅長數學和物理,別人還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時候,他就已經掌握微積分了。

所以,別再說愛因斯坦小時候不聰明瞭,他考1分,所以他才是天才啊!

[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摳鼻]

長久以來,都說愛迪生的發明超過一千項,是“發明大王”。

其實在愛迪生的實驗室裡,有工程師、機械師和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負責研究和實驗。

從某個角度來看,愛迪生就像一個品牌,為自己團隊發明的產品進行推廣和宣傳,但是團隊卻被大家所遺忘。

愛迪生的背後有一個發明工廠,有很多科學家發明家給他打工,他個人擅長宣傳交際,發明出來的東西就都扣在他的身上!!!

一個比較聰明,會宣傳和剽竊的奸商。






彧棣


草船借箭是諸葛亮借的嗎?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中是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初次交戰,曹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但孫權輕舟前往,曹操多疑,射箭。而後船滿載而歸,曹操知曉上當了。



吳老表


明朝為何有明太祖之後,又有明成祖。按照古代帝王上廟號的禮制,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有開國之功稱祖,其下為宗。如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等等。

而朱棣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沒有什麼特別。一直到一百多年後嘉靖上位,卻尊朱棣為成祖,使得明朝成二祖並尊的局面(別拿清朝說事,他們自己願意給自己祖宗上廟號,實在沒啥值得說的。)

目前網絡上流傳的說法是嘉靖要把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興獻皇帝)送進太廟享受香火,但太廟裡位置滿了(明朝行九廟制度),需要祧(把離自己最遠的一位皇帝神主牌位請到後面的祧廟)走一位先祖,朱元璋是太祖萬世不祧,下來就該輪到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是嘉靖這一脈真正的始祖,嘉靖不敢祧朱棣,就選擇祧走了仁宗。然後把朱棣尊為成祖,才把自己的父親送進太廟。

以上說法錯!

第一,嘉靖把自己父親送進太廟最大的阻力來自文官集團,進太廟必須稱宗,這涉及到大禮儀之爭。不是太廟沒位置,當時太廟裡只有自太祖朱元璋以下八個神主牌位(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

第二,嘉靖通過恢復明堂制度,讓自己的父親拿到配享待遇,進而稱宗達到祔廟的目的,這是嘉靖十七年的事。而按照周禮的另一種解釋,這個待遇是朱棣的。

第三,此前自仁宗朝開始,在明朝的祭天制度下,都是太祖和太宗並享配祭。而嘉靖通過改革祭祀制度,恢復南北郊分祭天地以及明堂制度,讓自己的父親搶了朱棣的配享待遇,所以才改尊朱棣為成祖,跟太祖一樣萬世不祧(永遠在太廟供奉,不請到後面的祧廟去)。

第四,仁宗被祧是嘉靖二十九年,當時太廟裡加上嘉靖的父親睿宗剛好九個神主牌位了。嘉靖擔心自己死後,文官集團把自己老子祧走,所以就想先佔個位置,讓方皇后先祔廟了,仁宗按照順序請到後面的祧廟。也不是有人認為的因為仁宗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欺負人家。就是按照順序該祧走他。


小卒過河拉大車


廣為流傳的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的烽火戲諸侯,是經不起推敲的。試想:烽火臺在西安效區的驪山,那時叫鎬京。鎬京附近地區都是周王室直轄的。各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離得近的有上百里,遠的一兩千裡。像後來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被殺,各地來勤王的申侯、魯侯、鄭伯出力最大。我們來看看他們離鎬京有多遠,申侯的封地大概在現在的南陽,魯國在山東西南部,鄭國在鄭州一帶。不說烽火他們看不到,看到了集合人馬也得數天到十多天才能趕到鎬京。看到烽火能迅速趕到的只能是王室下面有軍隊或家兵的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