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歷史小故事淺談識人與用人

在戰國策和資治通鑑中都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統治者魏文侯與他的老師田子方在一起飲酒作樂。

這個時候編鐘響了,文侯就說:“鐘聲的音律是不是不太協調?左邊的偏高。”

田子方聽了這句話就笑了。

文侯就問:“為什麼笑?”

田子方回答說:“我聽說,君主應該對樂官比較清楚,而不能對樂音清楚。現在君王對樂音這麼清楚,我恐怕您對於樂官就不那麼清楚了。”

文侯就說:“說的好。”

從一個歷史小故事淺談識人與用人

古代的宮廷樂器編鐘

田子方的話說出了一個管理上的大道,那就是什麼位置的人應該幹什麼位置的事。職位越往上,職權就越大,佔有的資源就越多,擔負的責任就越大,因此影響也就越大。因此領導人必須干與其職權相匹配的事情,否則浪費的,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群人的問題。

對上層來講,犯魏文侯一類錯誤的人在中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比較典型的就是大企業的負責人直接參與具體技術的討論。當然也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做的很好,甚至比同行企業都好,但這並不意味這就是對的,因為如果最高領導人改變思路,會做的更好,單打獨鬥到底比不上群策群力。比同行做的好,是因為在其他方面有勝過同行的地方,並不是因為最高領導人直接討論技術問題。項羽是一個關心具體技術問題的最高領導人,如果沒有遇到劉邦的話,他也能開啟一代皇朝。所以最高領導人越俎代庖還能成功的,不是因為他們做的好,而是他們運氣好,因為他們沒有遇到劉邦。

因此最高領導人的責任,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識人用人。讓自己的組織人才濟濟,各司其職,各個方向都有勝出自己的人,這才是他們的真職責。否則就會導致人不勝其職,並且人才匱乏,手邊無可用之人等問題。其實誇張一點說,領導人除了這個本事之外,最好不要有其他的本事。因為有了其他的本事,就難免對下面有這方面本事的人指手畫腳,給下屬造成了障礙,反而失去了最高領導職位的意義。

不過田子方的話雖然有道理,但是怎麼樣識人用人,卻是一個千古難題。而對於這個千古難題,外延太大,範圍太廣,田子方並沒有展開論述。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千里馬,而唯獨缺伯樂。我們看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戰,井陘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等等,最高領導者都曾經得到過正確的建議,都有機會戰勝對手,但卻沒有采納,以至於在絕對的優勢下,反而被對手所敗,遺恨千古。

從一個歷史小故事淺談識人與用人

孔子拜師

所以對於最高領導人來說,如何正確判斷屬下建議的價值,便是很關鍵的一件事。古人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所以高瞻遠矚的眼光,鞭辟入裡的見識,是非常難遇到的,更多的情況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建議者可能只是某方面有道理,其實並不全面,因此唯有最高領導人平心靜氣,不伐己能,像鏡子一樣反射出建議者的邏輯,分辨清楚其中的道理,才能有很好的評判。這樣久而久之,當真的遇到真知灼見的時候,就是企業能夠騰飛的時候。

當然能夠判斷出屬下的建議的價值只是一個基礎,合格的領導者還需要其他很多的素質,比如仁義禮智信勇嚴等等,話題太大,這裡就不一一敘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