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是時代的,也是個人的——讀《大江東去》和《艱難的製造》

《大江東去》正在熱播,轉載一篇師妹李學鳳的文章,關於《大江東去》與它的續篇《艱難的製造》。

是時代的,

也是個人的

——讀《大江東去》

和《艱難的製造》

安利兩部小說,阿耐,《大江東去》和《艱難的製造》。

近些年已經很少讀國內小說,似乎在白先勇史鐵生阿城王安憶葉廣芩嚴歌苓們之後,有分量的文字和作品一下子斷檔了。出版的數量不少,宮鬥、諜戰、穿越、懸空,熱鬧之餘,始終擺脫不了一種“輕”。這種熱鬧,沒有質感,無法給你養分。

這很像人和人的相處。一段好的關係,需要輸入和輸出的平衡。這個“好”,沒有感情色彩,與功利無關。換句話說,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至少在某個方面能夠彼此帶動,能夠形成相互汲養的關係,才有可能在相同的層面上建立起令雙方都愉悅的連接。

好比王菲那英20年後春晚再合作,唱了一首《歲月》。歌本身有多好不見得,但吃瓜群眾如我也樂見其成。看著已經不再年輕的兩個女人在臺上安靜地唱歌,我的感覺是:真好,好朋友就要這樣棋逢對手,共同成長。

慢慢的,也就不關注國內小說了。後來發現了阿耐。她的四部作品,上邊提到的兩部,還有《不能往生》和《食葷者》,讓我耐耐心心地讀了一陣子,讀完買了無數套送朋友。

01

最早知道阿耐是讀吳曉波的《大敗局》,吳提到阿耐是一個神奇的作家。在文化的享受上,我始終是後知後覺的,往往在別人已經在盛宴中享受盡了的時候,我才急急忙忙的趕來,在別人的指引下品味一點殘羹剩飯。根據吳對作者的肯定,我找到了《大江東去》和《艱難的製造》。

書還沒看,就遭遇《歡樂頌》的爆紅。對這個作品實在不感冒,這個不良印象讓我連帶對阿耐的其他作品也沒了興趣。人類主觀主義的本領想必是天生的,當初很多言之鑿鑿,後來再看其實都站不住腳。直到去年春節期間整理kindle,發現還買了這麼兩部書沒看,然後一看就放不下。前者共三卷,後者兩卷,一年就是一章,三十來章從1978年寫到2008年。尤其《大江東去》第一卷,筆力極強。

我開始對這個叫阿耐的作家好奇。一瞭解,發現又是一個李碧華。

據說,阿耐60年代生,大概50歲左右,學機械出身,是工科生,90年代初棄政從商,目前是浙江某企業高管。2003年起開始創作,白天徵殺職場,晚上小說傳世,陸續在一些文學論壇和博客上發表小說,後將陣地轉移到大名鼎鼎的晉江原創網,並且在晉江網上逐步封神,逐漸圍繞了一批資深粉。但本人及其低調,不加V,也不和網站簽約。

2009年,她的150萬字長篇作品《大江東去》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是網絡作者首次獲得國家級獎項,還是主流獎項,但她沒有去現場。據說,阿耐一直對自己的身份諱莫如深,她與出版方簽訂了20年的保密協議,除了出版社少數人,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姓名和身份,周圍的朋友同事也都不知道她就是阿耐。

看了她幾部書後,我覺得她的諱莫如深並不是簡單的低調或是反向炒作,大概是有些現實考慮的,主要意在保護自己民營500強高管的身份,同時也使自己免於糾紛。“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有些大家都在嘗試,但大家當時都並不知道對錯的事情,還是放在小說裡比較合適。

我很快放棄了去探究身份這件事情,對於文字外的我們而言,她的作品就叫阿耐。從作品中可以看出,阿耐懂政策、懂官場、懂商場,她也懂人、懂現實、懂生活。這需要體驗,更需要感受和領悟。就是這種“懂”,讓她的作品有了一種質感。這應該是得益於阿耐本人有多年從政從商的累積,自身又在某個體系內處於一個較高的位置,這讓她的視野有別於一般的女作家,既有對政策的準確解讀,也有對財經知識的熟練運用,所以作品才能寫得那麼密實。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多年前成名的香港女作家梁鳳儀,雖然她也以“財經小說作家”聞名,她的作品當年我基本都看了,但相比較同被媒體歸入財經小說作家類的阿耐,梁鳳儀的財經小說不過是把男男女女的恩怨情仇放到了“商界”這個空間而已。有財經的外表,內核並不足。

這倒也符合女作家的性別特徵,所以我其實總不大相信阿耐是女性。且不說作品的視野和氣度,對金融財經的瞭如指掌,單是《艱難的製造》中通篇對機械設計細節的信手拈來,就不是現找行家裡手拜師,或是找資料抄寫幾筆,就可以做得到的。

寫到這裡,想想同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但對《歡樂頌》這樣每天晚上隨便更新點就寫成的感官化作品,和對《大江東去》、《艱難的製造》這樣融入了太多對社會重大轉型時期的記錄和思考的心力之作,大眾的反饋結果卻是完全倒過來的,前者被津津樂道,後者多少顯得冷清,我心裡還是會覺得有點無稽。

02

《大江東去》,是阿耐繼《不得往生》後創作的一部全景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生活變遷的長篇小說。名為財經小說,但在格局上,更像是一面現代化進程的鏡子。

這部小說的神奇之處,在於之所以受到關注,背後的驅動力全靠作品的“自來水”效應。所謂“自來水”效應,是指用戶在體驗過產品後,自發地為該產品做宣傳。《大江東去》在豆瓣網上的評分是9.1。

小說最初的名字是《大江東去三十年》,從1978年開始寫起,以經濟改革為主線,著重描述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起,在去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途中的各種嘗試探索。為了全景展示這段歷史,阿耐選擇了當時四種最典型的經濟體,國有經濟、集體集體、個私經濟和外資。

這本身就很不容易寫,書齋作家大抵是很難完成的。另一方面,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享有盛名數十年,文學價值高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一段時代的全景。應該說,在這兩個方面,阿耐總體而言做得相當不錯,《大江東去》被稱為“當代的《平凡的世界》”。

因為年代背景的原因,讀者難免要把它和《激盪三十年》、《平凡的世界》相比較。《激盪三十年》走的是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的路子,關注的是各個時代的典型人物。《光榮與夢想》也是一套非常好的書,目前正在二刷,希望有一天能以書評的方式推薦給大家。

《平凡的世界》,氣質更接近於書齋。路遙明顯更注重古都文化的秉性傳承,因而想法更純樸,文學味道更濃厚,古典的理想主義追求體現得非常明顯,但對現實生活關注得非常少,價值觀更單一。

記得剛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曾經唏噓過田曉霞的意外去世,但後來再看,發現這是路遙的唯一選擇。田曉霞一出場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不同凡俗的姑娘,一旦和現實世界結合,要把這種不同凡俗一以貫之往下寫幾乎是不可能的。路遙又無法眼睜睜看著自己心中的天使走下神壇,只好設計了一個死亡結局,把平凡裡的不平凡永遠留住。

而阿耐多理性。《大江東去》的取景比《平凡的世界》更廣角,一直在描述改革開放的潮流湧動下各階層或自覺或自發的選擇。阿耐選的個體都具有代表性,有體制內的官僚和國企負責人,也有體制外的農民企業家、個體戶和海歸,有理想主義者,還有投機者和賭徒。她筆下的這整個過程,是從最初懵懂地看著眼花繚亂的世界撲面而來,到後來主動地適應、尋找並推動潮流的過程。

因為作者的身份和剋制,《大江東去》沒有誇張離奇的情節,沒有過度的感情段落,也沒有作者主觀的旁白評論,甚至沒有好惡彰貶,它只是緩緩地展開,記錄很多人一年又一年的生活,求學、分配、下基層、跑單幫、承包土地、上位、得勢與失意、落難與重振、合縱與連橫。所有的情節和人物我們都不陌生,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真實上演的歲月倫常。

我實在喜歡《大江東去》這種“心狠手辣”的寫法。整部書靠作者自身的見識來推動,阿耐深刻而細緻地把經濟癥結解剖開來,血肉豐滿地塑造一系列人物,讓人看得痛快淋漓又滿含同情。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大江東去》。

03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裡,阿耐主要描寫了三個人的命運。

宋運輝“黑五類”的兒子,一直自尊自強,不偏不激,非常難得。宋運輝的成功,他付出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努力,也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運氣。

為了爭取高中名額,初中畢業後他曲線插隊,養豬,住豬棚,自學高中課程。終於參加高考,又風波乍起,這個瘦弱內斂、沉穩堅定的少年因為可能會被剝奪上大學的機會而第一次出言傷害了父親,父親鬱憤愧疚下喝了農藥,好在搶救及時。命運的轉機往往都在絕望中出現,見事已鬧大,不知是誰欺負宋家而扣下的錄取通知書也被悄悄送還到了宋家。至此,宋運輝的命運開始改變。

當踏上求學的火車,他開始擁抱屬於他的世界。他在學校天天讀人民日報瞭解政策,聽年長的同學講故事開始瞭解政治,他敏銳地分析時事和國家政策,準確地為姐夫雷東寶的集體改革出謀劃策。大學畢業前夕,得到家鄉縣委書記老徐的推薦,被鄰市大型國企水書記特招,從而進入金州總廠做技術員。

當許多人捧著鐵飯碗渾渾噩噩時,敏感、早熟、刻苦的宋運輝一頭紮在車間第一線鑽研技術,21歲就擔負起指揮國家大型安裝項目的重任,一步步由技術員至車間主任,30歲前升至副處級,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礎。他用技術在金州奠定地位,也是在金州,他見識了權術,從最初的厭惡到深陷其中,再到為了自保而初嘗權謀之道。到東海以後,他基本已經師成出山,東海帝國的建立已經清楚可見。

他從一個草鞋夜路步行趕車上學的農村孩子,經由自身的努力,再用婚姻做跳板,一步步成了一個成功的國企官員。很難說他是有意利用了婚姻,至少一開始他並沒有這樣的處心積慮,但他仕途的起步借勢於第一段婚姻,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路仕途走來,很難簡單地評價這個人,但有一點很是難能可貴,知識就是他的信仰,他從沒有也不敢放棄學習。山外的大千世界,沒有背景,沒有長輩指導,他堅定自己的立足之基礎,唯有不停學習。

雷東寶他代表的是小崗村那樣的農村集體經濟帶頭人。雖不是男一號,但相較宋運輝的沉穩內斂,他是整部小說中我認為最光芒四射的一個人物。作為退伍軍人,算是村裡有見識有膽量的年輕人,於是被推選成大隊書記,成為帶領小雷家大隊致富的核心人物,是農村改革者的典型,最終也是一個莽夫式的悲劇人物。

一開始,一窮二白的小雷家在雷東寶無知無畏的拼命幹勁帶領下,單純為了擺脫一工分才七分錢、年輕人娶不到媳婦、一到冬天就要全村人外出乞討的貧困,從一孔破窯燒磚起步,到後來逐漸開辦電線廠、電纜廠、養殖場等集體企業,小雷家的改革步伐越邁越大。短短几年,全村人都住上了別墅,有了摩托和汽車,成立了集團公司。雷東寶自己也當上了市人大代表,得到了前縣委書記老徐的指導與賞識,和後任書記陳平原稱兄道弟。

此時,雷東寶和小雷家都達到了巔峰。宋運輝和老徐提醒雷東寶要審時度勢,放緩步伐,要關注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但這個時候的雷東寶,自詡為小雷家的救世主,個人英雄主義極度膨脹,誰的意見也聽不進了。他不僅不規避風險,還反其道而行之,導致集體企業受東南亞經濟風暴所累,同時賄賂陳平原東窗事發。

宋運輝想盡辦法辦成保外就醫,將雷東寶弄回小雷家,雷東寶沒有感激宋運輝,反而從此在心理上與宋運輝拉開了距離。日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將小雷家的集體財產視為他的個人財產,變本加厲攫取個人財富。個性也更為暴躁,武斷多疑,還處處和宋運輝比高低,從汽車到兒子,什麼都比。

最後,屬下和村民都忍無可忍,集體把雷東寶逼至了腦中風。這時候,依然是宋運輝伸出援手,負擔了住院費用,出院後又安排雷東寶住到楊巡老家。至此,雷東寶徹底離開了小雷家的舞臺,開始了他輝煌後離鄉背井的黯然人生。

雷東寶是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人物,憑著一股原始的狠勁達到他所能達到的巔峰階段,但囿於文化水平、眼界和性格,他並沒有能力與時俱進,也沒有格局急流勇退,如此,最終被時代淘汰也是必然的。

在阿耐筆下,明裡是雷東寶的人生,實則真實地再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私領域和公領域利益的衝突。這些問題,哪怕在現在的農村,也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楊巡

書中個私經濟的代表人物,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的所作所為,無數次地讓文字外的我覺得這人著實沒品,但又無數次地覺得能夠理解。

個體戶出身,為人奸猾,刻苦耐勞,頭腦聰明,經商手段毒辣,眼光敏銳,堪稱吸金機器。16歲在家鄉走街串巷販賣饅頭,人稱小楊饅頭,後隨老鄉去東北闖蕩,掘得第一桶金,兩年多後得老鄉宋運輝指點,去宋運輝東海總廠所在城市發展,從宋運輝介紹梁思申與之合作起,逐漸發家,成為知名的黑白兩道通吃的大款。

楊巡的成長軌跡與大多數當年的個體戶相似,文化不高,背無靠山,必須步步鑽營,為創業養家吃盡苦頭。自知草根,必須牢牢抱住宋運輝的大腿。第一次和梁思申合作,一面在心中覬覦高高在上的梁思申,一面卻做假賬黑梁思申,被梁父警告,還不聽宋運輝的勸告,直到梁父動用關係懲罰他,他才意識到觸犯權貴的可怕。於是,又是打電話道歉,又是到上海梁家門前徹夜求跪。

和雷東寶相比,楊巡文化程度略高,而且,楊巡做事能屈能伸,有心計,會恃強凌弱,在商業操作上,善於抓住機會,懂得進退,適逢撥亂反正時期,造就了楊巡這類人的發達。

楊巡人品有大瑕疵,但也有值得稱頌之處,除了是商業天才外,楊巡對寡母的孝順以及對三個弟妹的擔當與犧牲,讓人唏噓。楊巡讀書原也不錯,但為了讓弟妹好好受教育,讓寡母減輕負擔,主動輟學,16歲開始在家學做饅頭,推著車子走出山區,挨家挨戶低聲下氣推銷他的饅頭,宋運輝也是在買饅頭時認識楊巡,欣賞他的努力,同情他的困境,才在日後提攜他。

在楊巡的努力下,家人住上了村裡最好的樓房,母親去世後,楊巡安排弟妹落戶到城市,上海也添置了房產,三個弟妹一個留學美國,一個考取公務員,唯一的妹妹也是重點大學畢業,赤貧家庭終於脫胎換骨,踏入物質的天堂。

楊巡在婚姻的選擇上也很實際,妻子是他公司的財務人員,不美,但有能力,重點大學畢業,婚後為他產業的財務出入、合理避稅、政策決斷給予了很大幫助。

楊巡越來越發達,最終脫去個體戶的帽子,步入民營企業家的行列。這是一個飛速發展時代造就的成功人士,在我們身邊,有著大量這樣的熟悉人物。但不知,若干年後,楊巡之類是否會如雷東寶那樣,因做人的瑕疵,因知識的侷限,而漸漸淘汰於滾滾的社會浪濤之中?

這三個人,出身、教育、身份、地位各不相同,走的路也截然不同,卻都是在磨難面前不肯低頭、努力勝出的典型,這是《大江東去》在精神上的大氣。

04

三位主要人物之外,書中還有許多典型人物。

北京來的縣委書記老徐,留洋歸來的金融家梁思申,譭譽參半的縣長陳平原,浸淫市場多年的王老先生,勤懇踏實卻小算盤叮噹響的小雷家“四大金剛”……正是這些身份背景各異的人物,生動地給讀者刻畫出了當一項政策出臺,頂層有什麼意圖,下面想如何適用,地方政府又有什麼考慮,“洋人”如何評價,普通人是什麼看法。所有這些,在阿耐筆下並不是由阿耐或者某個人物來點評,而是各有出處,貼合情理,這是《大江東去》在視野上的大氣。

更難能可貴的是,對於書中的各類人物,《大江東去》儘可能地做到了一視同仁。以往人們提到“倒爺”、“個體戶”、“鄉鎮企業家”,總有揮之不去的好惡判斷,但在《大江東去》裡,雖然還能依稀看到“鄉鎮企業家沒文化”、“個體戶不可靠”的影子,理解卻深入了一層。比如個體戶,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遭遇了哪些歧視,生存條件如何惡劣,如何被國企和官僚玩弄於股掌之間。這些信息,即便不能改變讀者原有的判斷,也可以讓人物立體真實,這是《大江東去》在價值觀上的大氣。

閱讀全書,真的有種如同順歷史大江而下的痛快。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鄉鎮企業、技改、聯營廠、掛靠、紅帽子、轉制,這些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過、卻又被逐漸遺忘的概念,還有它們的來龍去脈,一一浮現在我們眼前。這大概和作者阿耐從事實業的經歷有關。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多出了大量實打實、沉甸甸的經歷和體驗,這是職業作家很難理解和把握的,這是《大江東去》在體驗上的大氣。

小說的一大亮點,還在於作者實打實的財經知識。看了很多寫改革開放總結的作品,以我對中國當代小說的精粗不擇的讀法,就“改革開放”這一主題,或者“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主題,當代小說能正面給予回應的廖廖可數。

王安憶有《妹頭》,是從一個女性生活的側面展示了她對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觀察與理解,但她的文字,很明顯在書齋和現實之間,更接近書齋。而其他的作品,稍有現實經驗的,又沒有情懷,官場商戰,寫黑幕寫伎倆,辭卑格低。我想,是因為作者本身對經濟不熟悉,揣測多於瞭解。

但《大江東去》不同,作者很懂經濟生活,所以書裡能夠提供很多經濟生活的細節。金州廠、東海廠、小雷家的改革、楊巡的建材市場和商場的財務運作,涉及了大量的經濟學、財會理論和實務知識。感受得到,阿耐非常擅長對經濟活動的描寫,而且語言精準、緊湊乾淨。所以,《大江東去》之好,就在於懂行。這種“懂”是有全局觀的,上層下層都理解的,又有見識,又有人情。

《大江東去》還有一個好玩的特點,就是像《水滸傳》一樣,主角不討人喜歡。一般來說,小說的主人公的價值觀是和作者比較一致的,如果不那麼一致,作者自然而然會在文字中流露出批判或同情的態度。但《大江東去》的價值觀是和主人公宋運輝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小說結尾給出的一句話:先發展,再調整。

所以,《大江東去》只寫強者,以致到了第三卷,我有點擔心,再寫下去,似乎只能寫宋運輝官做得越來越大,梁思申和楊巡錢賺得越來越多,果真這樣的話,意義都不大了。總體而言,《大江東去》雖然越寫到後,場景就越豪華,路線也越上層,但最打動我的,讓我感覺作者的筆力最強的,依然是第一卷。

05

《大江東去》其實是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

如前所述,小說最初起的名字是《大江東去三十年》,打算寫1978年—2008年這30年來她所見所聞的改革開放。最初也寫得很順利,但寫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她開始卡殼,於是停筆。

阿耐的這個困惑,讀者很容易在讀到第三卷的時候感受到,前面我也提到了,那就是越寫到後,場景就越豪華,路線也越上層,再接著寫,很容易就流於《歡樂頌》。所以,阿耐停筆只寫了20年是對的。

直到2007年,金融危機呼嘯而來,阿耐突然有了思路,那就是從製造業入手,寫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一家尋常的中小型機械製造企業所遭遇的種種。於是,有了《艱難的製造》。

《艱難的製造》,又叫《民企江湖》,講述兩個分別在製造業和金融業的成功企業家,在這個十年裡的江湖式生存。更名估計是為了應對市場需求,倘若沒有熟悉的人推薦,可能沒有多少人會對書架上一本叫《艱難的製造》的書感興趣。原書名不能滿足我們都有的獵奇心態,也沒有多少人會對一個從業者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感興趣。

《艱難的製造》接著《大江東去》寫。《大江東去》從底層寫到高層,宋運輝是改革後第一代成功者的樣本,而《艱難的製造》寫的是90年代受了高等教育,在2000年前開始創業的一代。從德國留學歸來的柳鈞和國內做外貿的好友錢宏明,一個投身實業,一個投身金融,各自開啟了商業上的征程。

主人公柳鈞,一個富得中不溜的富二代,家裡有個機械廠。柳鈞是市場經濟的信徒,堅信唯有實業才能創造價值,將製造和科研奉為信仰,他留德歸來後改制了自家產業,走自主研發技術興廠之路,一心一意搞科研開發,卻迎面撞上山寨模仿、技術剽竊、惡意搶單、黑社會威脅、稅務查賬、環保穿小鞋。

錢宏明則堅信資金通過流轉能夠產生巨大利潤,相信自己的智慧能夠提高資金的社會效率,卻被迫投身房地產投機、民間高利貸、非法集資、股票坐莊和信用證詐騙的金融江湖。

在宏觀調控的大手和無數的江湖小手共同翻轉下,柳鈞和錢宏明身不由己,卻又不得不硬著頭皮艱難前行。

看得出,阿耐本人是亞當·斯密的擁躉,她借書中主人公的理想表明,她相信製造業是一國經濟之本,是價值源泉,製造業不強,經濟便是無根之木。

柳鈞熱愛製造業,但製造業也並不是理想主義者的樂園,相反,更是毫無法制與道德規範的叢林,這使得一個想“正常”地在這個行當裡生存下去的人,必須得讓自己先迅速適應既有規則,再想辦法規避。

柳鈞首先是“資方”,他的理想是“資方”的理想,他希望資本與技術的結合為他帶來利潤,帶來美好生活,帶來成就感。他不能在面對員工傷亡時表現得像個慈善家,也不能在面對官員索賄時表現出錚錚鐵骨,他的理想是靠現實主義來支撐的,而不是靠理想主義的目標與程序的完全正義。

誰都希望有好的金融環境,有好的勞資關係,有穩定理性的政策環境,資方賺錢時不用把手弄得太髒。但現實顯然是東食西宿的,在走向理想的道路上,柳鈞們必須學會在灰色空間的生存法則,而所謂《民企江湖》就是對這些生存法則的透視與分析。

我喜歡《艱難的製造》,就是因為阿耐的這種透視與分析,目的並不是用來提供方法,雖然她也提供了方法。在我看來,阿耐最大的好處,在於她有一種平衡感。雖然她能理解灰色的東西,比如柳鈞行賄、楊巡賭博,甚至比如錢宏明供著好幾個小公館,為了追逐金錢,這些人也很是心力交瘁。但她不會讓小說的基調滑向灰色或是浮華,小說的主調始終是明亮的。

柳鈞的追求是事業的成功,這種成功裡包含了賺很多錢,但也不只是賺很多錢。他既是資本家,也是工程師,他有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榮譽感,他也知道哪裡是底線,哪裡有成就感。而這種單純的“底線”與“成就感”,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價值觀混亂崩潰的時代裡所稀缺的。

我相信讀者都會喜歡柳鈞這個人。他聰明、勤奮、負責任,他也很會享受,他喜歡開快車,喜歡夜店裡的漂亮姑娘。他還很懂得審時度勢,楊巡用黑老大的蠻不講理砍了他一根手指頭,但他依然能夠心平氣和地和楊巡的妹妹友好相處。

阿耐為他安排了一個特別能幹的妻子。柳鈞和阿三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的,不是你儂我儂的,他們還因為婚前協定冷戰了一段時間,說到底,這兩個人都獨立,而又互相欣賞,他們共同面對和跨過了許多困境,這些跨國困境的同心與攜手,讓他們更深地聯繫在一起。這是一段旗鼓相當的婚姻。

錢宏明是另一種人。他為自己建構了一個極為複雜的金融裝置,這個裝置在一個他無法解決的時間差裡崩潰解體,把他逼向了破產自殺。柳鈞比他幸運,不只是因為他腳踏實地從事製造業,還因為他有阿三這樣的好戰友,有宋運輝這樣欣賞他的高層。

小說的最後,在把“艱難的製造”這個主題闡發得淋漓盡致之後,阿耐沒有給讀者一個美好的結局,雖然柳鈞的個人生活可以很美好,但他的事業還是轉向了。

他轉向了房地產。

06

無論是《大江東去》,還是《艱難的製造》,很難說阿耐的文字有多高的藝術性,阿耐追求的也不是藝術性,她要寫的是一種真實,她也確實寫出了這種真實性。

這種真實不是普泛的真實,而是時代的真實。她寫的都是“成功者”面對“真實”的方法與態度,那就是對整個社會的規則與潛規則的理解,和對自己的道德與生活的維護並行不悖

阿耐止步於此,她不追求更多的對社會現實及人性幽微的揭示,她的小說的推動力是情節的推動力,是宋運輝雷東寶楊巡柳鈞們事業中的一個個問題,以及在發展中不停找到平衡方式,得以更好的發展。

正因此,小說才能保持明亮的調子。阿耐寫的是在一個極為困難的處境下堅持自己的理想的可能性,所以她寫出了“資方”的可信的光明面,這在中國當代作品裡是很少的。只有作為一個真正的從業者,作為這個階層中的成員,才能寫出這種真實性。

或者說,阿耐提供的,是一種好的可能性,創業的好的可能性,感情與生活的好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喜歡阿耐作品的原因,她筆下的人物,沒有拖沓,沒有猶豫,每個人都在認真生活,追逐自己的人生。

那個時代,偏愛努力的人,而聰明人,會善終。

長按二維碼

開的什麼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