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青春是我們的名片,服務是我們的志願

「他山石」青春是我们的名片,服务是我们的志愿

「他山石」青春是我们的名片,服务是我们的志愿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計劃”的一句口號,讓廣東姑娘邵書琴畢業後走進新疆,成為一名志願者。如今,服務期滿之後,邵書琴毅然決定繼續留在這裡,把自己的青春奉獻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第三師託雲牧場上。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連續14年堅持“研究生支教”項目,源源不斷向西部貧困地區派送優秀學生。志願者們用自己的堅守,為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出了一份力量。

“我們的形象,就是中國青年的形象。”前不久,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的100名志願者,承擔起籌備、聯絡、禮賓、後勤等多項工作,累計上崗664人次,服務時長達6484小時,得到組委會和中外來賓的一致好評。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如今,志願服務正在大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然而,“風靡”之餘,學生志願服務應該怎樣發展?有什麼新趨勢?如何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機制?怎樣讓志願服務精神真正深入人心?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志願服務 “簡單幫忙”

日前,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暑期社會實踐出征儀式舉行,63支實踐團隊、600餘名志願者即將參與到“歆語工程”、多語言服務中心等志願服務活動之中。

“歆語工程”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品牌志願服務項目之一。10年來,學校共組織了3000餘名師生,赴西部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以語言服務、教師培訓為主的扶貧支教活動,直接受益人群達7萬多人。

依託自身優質的外語教學科研力量,用專業所長從事志願服務,這是“歆語工程”成功的秘訣。有高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當下,學生志願服務雖然看上去“如火如荼”,但也常常陷入一種“簡單幫忙”的困境。不少志願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一,與社會需求不吻合,與專業學習的關聯性也很低。

事實上,志願服務針對特殊人群,更需要專業化的團隊和解決方案。而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志願項目,也更容易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可喜的是,像北外“歆語工程”這樣專業化的學生志願服務團隊,如今越來越多:

北京林業大學的楊柳樹雌株調查志願服務團隊,連續22天對五環範圍內楊樹、柳樹展開網格式全覆蓋調查,並對重點示範區樹木進行二維碼信息採集,建立雌株數據庫,為北京飛絮治理奠定了基礎;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院法律援助中心,通過接待來訪、回覆信件、為當事人出具法律意見書、代寫法律文書等形式為廣大群眾提供法律諮詢,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明鏡天空;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志願者組建起中國問題回答小組,在外國主流交流網站上解答有關中國方方面面的問題,承擔起青年外宣志願者的任務,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讓學生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真正發揮所學,而且對專業所學有所提升、有所思考,這樣的志願服務才能讓學生感到更有收穫,也才能在運行過程中更為持久。”許多高校負責人表示。

志願服務要傳遞好“接力棒”

「他山石」青春是我们的名片,服务是我们的志愿

“東鄉行”西部志願者協會是中國海洋大學志願服務的一張亮麗名片。在西部貧困地區建立起9個支教點、3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設多門海洋特色課程,資助學生近800人、捐款近15萬元……12年來,這支團隊從一個僅有5人的暑期社會實踐團,發展成了一個400名海大學子志願接力的學生公益組織。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套常態化、制度化的志願服務機制。目前,“東鄉行”志願服務已打破了暑期支教的單一形式,形成了覆蓋全年的扶貧支教活動,並且逐步構建起宣傳招募、日常活動、扶貧支教、回校宣傳的運作模式。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推動學生志願服務活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在北京林業大學,志願服務以項目化的方式進行運作,學生按需立項、據項組團,然後通過自主申報、學院推薦、綜合評審等環節,優秀的項目便會得到國家或學校的資金支持。此外,北京林業大學還依託“志願北京”網絡平臺,實現了志願項目發佈、志願者招募、工作時長記錄的網上操作,提升了學生志願服務的管理水平。

有高校負責老師介紹:不可否認,當下的學生志願服務在項目制、品牌化、規範性等方面有很大的進展,但是相比於高漲的志願服務熱情,制度建設還是相對落後。比如,志願服務活動更多依賴於行政模式,社團聯盟化管理模式的志願服務數量有限;志願者流動性大、服務持續性不強,“傳遞好接力棒”的難度很大;志願者招募標準較單一,崗位劃分和崗位要求不明確;志願者培訓缺乏規範與標準,很少著眼於志願者的自身發展……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下一步的探索過程中亟待解決。

“應該講,在我們國家,志願服務已經從蓬勃興起的初興階段,逐漸走向理性和規範化的成熟階段。如何從1.0階段,走向2.0階段,制度建設至關重要。”北京林業大學團委負責人介紹。

志願精神塑造是一門終生的“必修課”

志願服務本身是一項自覺自願的行動,但參與志願服務又避不開考核、獎勵等一系列評價指標。二者之間如何平衡?採訪中,很多高校老師表示,這是一個必須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在大學,學校重視志願服務工作,也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如將志願服務納入綜合實踐學分,參與志願活動可以在獎學金評比、評優評先中獲得加分,為優秀志願項目提供資金贊助,大力扶持青年志願者協會等等。這些政策本是為了激勵學生參與志願行動,然而有一些學生卻為了證書、為了獎學金、為了當社團幹部,讓公益服務摻雜進了不少功利色彩。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關負責老師介紹:學生志願者在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獲得社會實踐的機會、獲得個人能力的鍛鍊、獲得他人社會的認可,這本無可厚非,但志願服務最根本的還是在於“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而要讓這種精神價值內化於心,要讓學生出於自我奉獻而非自私自利之心參與志願服務,就必須把握好利己和利他兩種動機的平衡,用有效的引導防止志願服務異化的傾向。

強調志願服務的精神激勵和過程評價很有必要。一些團隊貢獻、最佳服務之類的個性化榮譽,可以捕捉到學生在某一方面的閃光點;優秀志願團隊的演說、表彰,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對其勞動付出的認可。只有充分展現志願服務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讓學生從精神上獲得愉悅和滿足,志願服務的價值才能真正彰顯。”上海外國語大學團委老師談道。

當然,志願服務精神不僅要從大學培養起,更需要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著力培養。採訪中,不少學者分析,當下,整個社會的志願服務文化已經越來越好,在中小學,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情況會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學生的志願服務記錄也會歸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學生志願精神的形成。但必須要防範的是,儘管《關於加強中學生志願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一再強調,學校要制定科學規範的評價制度,以日常服務記錄、組織評價、服務對象評價為主要依據,對中學生志願服務工作進行綜合評價,但由於綜合素質測評可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升學,所以,也出現了一些為了獲取綜合素質分數、懷有較強功利性而參與志願服務的現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情況,甚至把學生的社區志願服務與課程標準以及畢業要求結合起來。比如,美國絕大多數學校都會開設志願服務學習的相關課程;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要求學生必須完成40個小時的志願服務才能獲取畢業文憑;韓國規定志願服務活動的分數佔總成績的8%等等。

“當然,志願服務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應該伴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不能讓志願服務一陣風,而是真正常態化、長效化。”採訪中,不少專家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