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堪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78年前的宜昌,堪稱東方“敦刻爾克”

1938年10月25日,武漢陷落。至此,中國難民向西、向四川的逃難,達到了最高峰。

再不跑,就只能留在淪陷區,靠日本人的恩賜而苟延殘喘了。所以,除了跑不動的,想投降的,基本都跑了。

當時入川,只能走長江水路。而水路入川的咽喉要道,在湖北宜昌。

宜昌,因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所以古稱夷陵。自古以來,宜昌扼守著著名的長江三峽,上接巴蜀,下控荊襄,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來自華北、華東、華中的難民,在宜昌的大量聚集,是因為他們要在這裡換船。

由於三峽航道狹窄彎曲,灘多浪急,險象環生,甚至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所以1500噸以上的輪船當時不能溯江而上。

從長江下游來的船隻,都不能直接進入三峽航道直達重慶,所有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換船,轉乘能走三峽航道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溯江進川。

所以,由於水路運輸的運力有限,宜昌小城頓時人滿為患,到最後連起碼的住地都沒有了,很多難民只能露宿街頭。

難民中,最特殊的,是從華北、華東等淪陷區輾轉而來的8000餘名難童。他們年齡幼小,卻已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然而,他們是我中華民族的未來。現在的成年人,有責任將他們轉送後方,讓他們長大成人,讓他們接過我們手中的槍,繼續抵抗日本的侵略。

堪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難民、物資從各個方向雲集宜昌,一時之間,宜昌成了東方的“敦刻爾克”。

一言以概之,要在40天時間內,用22艘船加上徵用漁民的木船,將十多萬難民和十萬多噸物資轉運入川。

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上述的難民和物資,是平時民生公司一年的運量,怎麼可能在40天內運走?

除非奇蹟出現。

天不滅我中華,奇蹟真的出現了。

堪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創造奇蹟的人,叫盧作孚

盧作孚,是民生輪船公司的老闆,也是當年在宜昌創造奇蹟的人。

1938年10月23日,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到達一片混亂的宜昌。他沒法兒不來,畢竟現在能夠用的22條船,全是他公司的。

但是,人們認為這位濃眉大眼、身材瘦削的總經理來也白來。你又不是神,你能用那麼少的船,運走那麼多的人員和物資?

事實證明,盧作孚雖然不是神,但還真就不是一般人,至少,他是能創造奇蹟的人。

通宵的會議協商之後,第二天清晨盧作孚就宣佈:我能!

盧作孚的辦法是,分段運輸。分三段:宜昌到三鬥坪為第一段,三鬥坪到萬縣為第二段,萬縣到重慶為第三段;只有重要而不易裝卸的笨重設備才直接運往重慶,其它物資或在三鬥坪或在萬縣卸下;碼頭24小時全天運轉,船隻白天的時間全部用來航行,夜間則用來裝卸,將運輸能力發揮到極限;清理設備、器材,配套裝箱,按輕重緩急依次分配噸位。

堪稱東方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中的英雄

對於難民,他將二等艙鋪位一律改為座票,從而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降低收費,公教人員實行半費,戰區難童免費,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十分之一。

徵用民船2000餘隻,臨時增加僱工3000餘人,以保證運輸需要。

一個嚴密、合理、緊湊,甚至是完美的方案。

宣佈方案的當天,10月24日上午,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啟航開出宜昌港。而第一批上船的,正是幾百名難童,他們由盧作孚親自護送上船。

輪船啟航之時,孩子們扒在欄杆上放聲高歌,揮著小手兒向盧作孚告別。這是民族的未來、祖國的花朵,在向戰亂之時保護他們的大人們表示感謝。

此情此景,令觀者無不動容。

接下來的日子裡,20艘輪船、2000多隻木船,沿江的多個碼頭,就如精密儀表的各種零件一樣,又如交響樂團的大小樂器一樣,在盧作孚的指揮下,有條不紊、絲絲入扣地運轉著。

到了1938年12月,喧鬧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安靜了下來。盧作孚獨自一人,在宜昌碼頭巡視了很久。他欣慰地看到:堆積如山的設備物資2/3已被拖走,人員也被撤運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蹟般地勝利結束了。

盧作孚自己,後來是這樣回憶這段日子的:

“每晨宜昌總得開出五隻、六隻、七隻輪船,下午總得有幾隻輪船回來。當輪船要抵達碼頭的時候,艙口蓋子早已揭開,艙門早已拉開,起重機的長臂早已舉起,兩岸的器材早已裝在駁船上……兩岸照耀著下貨的燈光,船上照耀著裝貨的燈光,徹夜映在江上。岸上每數人或數十人一隊,抬著沉重的機器,不斷地歌唱,拖頭往來的汽笛,不斷的鳴叫,輪船上起重機牙齒不斷的呼號,匯合成了一支極其悲壯的交響曲,顯示了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

盧作孚就這樣,拯救了十多萬人的生命,還有十多萬噸戰略物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